徐云云
(江苏省江阴市澄西中学,江苏江阴 214400)
论述类文本阅读在江苏省,乃至全国历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有着很重的分数占比。笔者经过查阅历年来高考语文资料,将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种类分为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这类阅读的难度在于文体判断和命题特点以及明确目标的提纲挈领。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论点在题目中便可看出,剩下的解题过程并不困难。有些难度较大的论述类文本则是题目比较隐晦,让读者视听混淆,把握不住论点。一般试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有多种形式,但“万变不离其宗”,论述类文本阅读永远不会摆脱论点、论据和论述的结构。在阅读常规论述类文章时,要充分理解题意,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理解能力是指对一些表象的、隐晦的题目进行综合分析,对文本的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能找到文章中与题目相关联的句子和段落;分析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一种能力,要求学生逐步分析论述文本的三要素,再逐渐由面到点分析文章的层次、段落、中心论据。学生们只有通过提升自身能力,掌握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才能快速高效地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点及要点[1]。
论述类文本阅读多以议论为主,笔者根据历年来整理的资料把文体类型分为社会焦点、学习求知、为人处世、道德修养、情感友爱、人生理想、成长之路、社会生活、价值观念、人与自然等10余种。除了论点有隐蔽性外,有些文本内容会出现非常专业的数据、术语等论据,这时就要求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和具体体现。一般情况下,论述类文本的论点在题目里就能或多或少地体现出来,接下来进一步分析论据,重点检查、分析论述类文本的最后几段内容,这类文本在写完论点、论据之后,必然会在结尾的地方对文章中的论点进行阐述和总结,因此在阅读时要分析重点、把握重点[2]。
当面对论点、论据都具有极强的隐蔽性的论述类文章时,要从命题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首先,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是不可分开的,难度再大的论述类文本都离不开论点、论据、论述三个要素,当学生们面对这一类文章时,既然把握不准确,就要找到文章中最重要的句子。一般情况下,最重要的句子是文本中的重要概念,它可能是分论点、中心论点、中心论据。这时,可以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解读文章,只有经过拆分和取舍才能找到文章中的重点所在。只要把握住重点,难题就会迎刃而解,学生在学习和考试时,就能够提升正确率,事半功倍。
作为语文教师,笔者思考过出题者的意图、文章的内涵、学生解题的应对思路。在笔者查阅过的资料中,绝大部分论述类文本的答案都在文章之中,文章里往往隐藏着关键性的语句和段落。因此,在答题时,选择出重点、要点区域段落后,要进行排查删减。首先,将文中重点段落中多余的、复杂的修饰词、修辞方法去掉,把剩下的那些主干语句、段落保留。其次,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去表达作者的观点。这样在答题中既抓住了文章的主旨,又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3]。
但是,当面对难度较大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上述方法就不再适用。学生们很难或者根本找不到文本之中的主旨要点,这类阅读的答案往往十分抽象,需要通过层层筛选,选出一些重要的词句和话语,排除掉一些非本质的内容,再把剩下的、有联系的、相互关联的词语拼凑成语句和段落,最后加上自己的语言,组成答案。这种解题方法是抽象的,是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这要求学生在打破原文结构内容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语言。
举例来说,2017年江苏高考语文试题第六题《从脸谱说起·叶秀山》一文中,共有三个问题。17题“文中‘谱’的含义有哪些?”18题“请简要归纳文章第四段的论述层次。”19题“请结合文章,阐释最后一段中‘有规律的自由’的内涵。”当学生在解析题目时,可以看出文章的论点以脸谱开头肯定与“脸谱及谱字”有关,文章的各行各段肯定与“谱”字挂钩。这种社会生活类型的论述类文本并不难抓住其重点,只要学生们潜心分析,是可以找到线索的。只要找到文章开头的线索,后面的答案就可以顺藤摸瓜,轻松找出。在解答时,需要学生做到冷静思考和正确对待问题。
学生在解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目时,常常会出现粗心大意、盲目自信的问题。有些学生在做题时盲目自信,只是简单阅读过题目就认为自己完全理解了文章,在做题时就不再仔细审题。在此,笔者提醒学生,简单阅读能迅速理解题意,但却会忽略出题者的目的和要求,在做题时一定要换位思考出题者的意图。只有挖掘隐蔽的信息,才能抓住文本中的核心语句和作者要表达的真实情感。因此,在答题时一定要做到认真审题,同时还要注意,在语言表达上要简明扼要地抓住文章主题。在添加自己的语言进行解答时,要注意语言规范,清晰明了。
资料显示,高考语文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是必考的题目,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3道选择题或填空题的形式组成。这种题型不会给考生们太多的思路上的限制,但也要求考生们能够从多角度分析,找到文中所表达的内容。只要考生们能够按照考题要求准确把握文中的重点,就不会出现不知从何下笔、表达不够准确、表述不够清晰等问题。总之,考生一定要稳定心态,做到理解题意,细读内容,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