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跞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第二实验小学,福建厦门 361005)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常常会有不少困惑:自己精心准备了教案,课前也让学生收集了各种资料,但一节课下来效果常常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到了五、六年级,历史和地理题材的出现,教与学的困难越来越大,教师和学生都觉得教材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分析原因,除了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合理,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有效之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本文中笔者就道德与法治课程如何有效地开发教学资源谈谈自己的看法。
日本学者江本胜的《水知道答案》一书中描述了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实验:“当你对水肯定的时候,它会结出漂亮的结晶;对水恶语相加的时候,它不能结晶;为水祈祷的时候,它也会结出美丽的结晶。听到怎样的话、听了怎样的音乐,水的反应都是不同的。”而幼小的儿童是充满灵性的生命,更需要遵循正面引导的原则,把生活场景引入品德课堂,让品德教育渗透到孩子们的生活中。《道德与法治》面对的是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这个年龄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分析事物的能力还未形成,因此在准备教学资源时要注意正面引导[1]。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诚实的孩子人人夸》一课时,在社会诚信屡受质疑的时代里,如何从小在孩子的心中播下诚实的种子呢?笔者觉得面对低年龄段的孩子,不要将反面的例子引入课堂,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感悟诚实带来的快乐,让美好品德的种子扎根在学生心中。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孩子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们知道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思维的独立性、自主性增强了,思维的批判性也有所发展,在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展示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往往达不到最佳效果,这个阶段的品德教育应正反事例相结合,从学生生活实际或当下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选择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学生道德养成的资源,让学生在相关事件中接受教育,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六年级《社会文明大家谈》一课中,教师截取节假日各旅游景点游客素质低下导致的不良卫生状况视频,让学生观看、思考,高年级的学生被视频中的事例及数据震撼到了。他们通过换位思考说出对社会文明的看法:如果我是其中的一员,我会感到很惭愧,没想到每个人随手一扔,就汇聚成如山的垃圾,给清洁工人带来巨大的工作量;假如我是一位清洁工人,我会很感谢文明的游客,如果人人都做到垃圾不落地,环境就会更美丽,国家也不会消耗那么多资源;假如我是一名外国游客,我可能会这么想……这样的事例,引发了高年级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思考,让学生认识到不文明行为不仅影响环境卫生,更会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丢掉。这类资源的选择切合教学主题,学生能站在不同的立场多角度地观察问题,进行思考,并从他人身上引以为戒,真正落实学生的道德认识。
弗洛伊德提出儿童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会经历从追求快乐原则到追求现实原则的变化过程。而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儿童良好品质是品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目标之一。如何达成这个目标?优化教学资源是一条路径。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开放的,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中,每天各种各样的新事件、新事物都在冲击着人们的心灵。教师要及时丰富和更新那些学生耳熟能详的、具有强烈情与理震撼力的教学资源,使教学与时俱进。在教学《俯瞰祖国大地》一课时,学生在中国东部海域图上看到了钓鱼岛,他们兴奋地叫起来:“钓鱼岛是中国的!”教师及时捕捉课堂生成的信息,丰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课后再进一步查找相关资料来论证钓鱼岛为什么是中国的。学生在系列的探究活动中,通过收集资料、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活动,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探求知识的学习方式。在多种信息碰撞中,将“钓鱼岛是中国的!”牵引内化成坚定的国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的团结之心!
教育的本质是实践,它来源于具体的生活,学生品德的养成也应在生活实践中进行[2]。因此,教学资源的选择应指向具有教育意义的平凡生活,如《为平凡感动》一课,什么样的人,什么事能让学生感动?中央电视台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感动中国”等节目,学生观看后虽然感动得热泪盈眶,但是,让他们说说身边的感动时却因找不准切入点而无从说起。这时教师就要从学生身边平凡的人物入手,观察他们的工作情况,如冒着寒风、顶着烈日维持校园周边道路秩序的家长义工;上电梯时有序朝里走的邻居;每天认真分发点心的同学。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就让我们用一双慧眼从不经意间的一个动作中发现感动点,产生真实感受;从细节做起转化成具体行动;从每天实际行动的落实中形成共识——平凡中的感动贵在坚持,它无须张扬,却让人过目不忘,感动不已[3]。引导学生在平凡朴素的现代生活中体会感动,培养责任感,进而拓展为义务和道德。
而教材中有些题材虽然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但品德教育的内容却无处不在,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将生活中的真实环境融入教学中,架起桥梁,引起共鸣,达到最佳教育效果。例如,《罪恶的战争》讲的是在罪恶的鸦片战争中,鸦片成了特殊的武器,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今历史的车轮走进了21世纪,毒品的危害仍然存在。而让父母痛心不已的网瘾、隔离亲情的手机瘾、危害身心健康的口袋书等精神毒害正悄悄地危害着儿童的身心健康。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让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辨析现今生活,达到知行合一。
教学资源不仅包含大量的教育信息即教学资料,还包含了支持学习者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其中学习能量是最关键的支持系统。学生学习品德的正能量怎么来?笔者认为,有效的激励是关键。正如泰戈尔所说的:“不是棒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所以,优化的教学资料还要有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去“拥抱”它,方能彰显教学的魅力。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美国心理学家威潜•詹姆斯说道:“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激励对于发挥人的潜能确实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进行激励呢?笔者认为“榜样”的示范和引领可以使教材中抽象的道理和图片化的人物鲜活起来。每学期开学初可以引导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名人及名言警句,写在品德学习记录本的首页,并以显眼的颜色加以描绘,每当打开笔记本就能得到一次很好的洗礼、激励。当然,孩子自主学习的持续性是需要不断鼓励的,所以榜样的塑造应是多样性和现实性的,可以利用课前2分钟时间让学生结合单元学习主题分享他喜欢的名言或名人故事,久而久之,就会汇集成积极向上的能量。同样,生活中与学生亲密接触的家长、教师特别是同龄孩子中的典型最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起到良好的激励效果。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俯下身子观察学生,及时捕捉孩子闪光的瞬间加以表扬,引导他们从具体的行为中学习体会榜样的道德精神及道德观念,同时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榜样也是人,也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的榜样才是真实的,有说服力的,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健康成长》时,可以让学生分享关于诚信、节俭等方面的名人名言,可以由班级向学校发出倡议书寻找校园“诚信星”“节俭星”,一起制定争星规则,共同遵守。同时让孩子们当“星探”,写下得星理由,把相关星星送给你认为值得拥有的人,还可以给这些“星”级人物挑挑“刺”,找出差距,明确方向。这样的榜样有血有肉,学生不会觉得遥不可及。
评价不是为了对学生作出好与差的甄别,更不是为了打击某些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地激励孩子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保持已有的好习惯、学习他人的长处。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设计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参与是否积极、活动是否持之以恒、记录是否实事求是、观察是否细致全面、提问是否能独辟蹊径、测量是否准确、设计是否有创新意识、交流是否多向、是否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是否尊重他人的意见、是否会收集整理信息、同伴之间交往合作的能力。抱这些指标,汇总成一份评价记录反馈表:学习笔记、创意制作、优秀小组、课堂表现、科学知识、探究能力、总评。
总之,教学中应根据课标要求,灵活地运用和处理教材,以“回归儿童的生活”为理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结合儿童的认知水平,紧跟时代、融入社会,促进学生主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