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卫琴
(江苏省海门市第一中学,江苏海门 226100)
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向纵深阶段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各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这些理念和模式在启发式、因材施教等传统教育观念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立体化教学模式就是其中之一。立体化教学模式虽然是针对大学教学体系的探索,但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作为大学教学的基础,它们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因此在高中的教学中,不妨也借用一下立体化教学模式,用这种形式来激发学生上课的主动性,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方向,传统的课堂教学目标,尤其是面临高考的高中课堂,往往只关注知识这一个维度,这种目标的设定直接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和死板,而在单一死板的教学方式下,教师关注的知识目标还不容易实现,这就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立体化教学目标不仅关注单一的知识目标,还关注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折射出来的道德品质以及学生心理素质等各个方面[1]。在这样的目标的指引之下,教师就必须重新思考课堂组织形式和课堂教学手段。
例如,《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课的教学目标,一是要掌握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中国的社会背景,掌握战争发生的原因、实质,以及西方列强妄图通过战争达到的目的,具体的比如要识记《马关条约》的内容、《辛丑条约》的内容、义和团运动等。二是在实现第一个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锻炼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历史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能力。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师生硬地灌输知识,使教师有意识地关注教材中的史料,并给学生引用教材以外一些关于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史料记载,扩宽学生历史视野。第三个教学目标就是要向学生渗透“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引导学生树立为国家富强做贡献的理想。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才有方向。这节课教师从知识识记、能力锻炼、思想教育三个角度设置了立体化教学目标,不但让学生知道了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还让学生学会了学习历史的方法,懂得了为国家做贡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生活教育理论之下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还有近些年一些致力于教育改革的开拓者还大力提倡各学科的交叉、整合等,这些都是教学内容立体化的具体表现。所以,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只把学生固定在教室里,把教学局限在教材上,而是要扩大学生学习历史的时间和空间,不仅要探寻历史真相,还要关注社会发展;不仅要懂得历史,还要通过历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改革开放过程中经济特区的建立,比如,教材中涉及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尝试设立的“出口特区”,八十年代的深圳、珠海、厦门、汕头,1988年的海南经济特区等。谈到深圳经济特区,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学生们都非常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接下来,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改革开放对我国国内经济、国际贸易的影响,教师再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现在的社会生活,给学生介绍连接欧亚大陆的“一带一路”,介绍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雄安新区”。教师除了可以在课上给学生补充资料外,还可以给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搜集、查阅一些相关的文字、图片或者视频资料,了解中国改革的进程和成果。
这节课的内容虽然说是历史课,但会涉及很多其他学科的内容,如政治原理、地理知识,所以,要想上好这节历史课,必须融进与其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昨天就是今天的历史,今天必将成为明天的历史,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关注现在,所以历史课不能总盯在历史上,还必须放眼未来。这就是教学内容立体化的具体体现。
普通的、传统的课堂,教师站在讲台中央,学生坐在教室里面,教师一支粉笔,学生一本教材,眼前一块黑板,耳边一片叮咛。不仅是历史课堂,所有的课堂都是这种模式。这样的“灌输式”“注入式”的单向、平面课堂教学,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教学辅助手段层出不穷,如投影幻灯、视频动画、交互连接等,教师应该积极学习,让单向、平面的教学走向多维、立体化。
例如,在《建国以后的重大科技成就》一节的教学中,首先是课堂导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视频资料。视频中,有腾空而起的蘑菇云,有举国欢腾的壮大场面,有《人民日报》的评论文章,有了这样的气氛铺垫,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从教材中提炼知识框架,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重大科技成果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在给学生介绍这些重大科技成果对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的时候,教师可以插入一个五分钟的小结拓展类的“微课视频”。在课堂的结尾部分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开放性作业:“从这节课的学习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讨论。
这节课有教师的讲解,比如“微课视频”,但是这种讲解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就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节课有学生探究讨论,并且探究讨论的话题具有开放性,所以更有利于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这节课有教师的板书,比如学生提炼的知识框架,更有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备。总之,这样的课堂,就是运用立体化教学手段的课堂。
课堂对于学生的评价,不应该只是对学生记忆能力的评价,更应该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不应该只是对学生“已有的、过去的”评价,更应该是对学生“可能的、未来的”的指导。因此,平面的一张试卷绝不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静态的定性评价更不是评价学生应该有的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对学生做出个性的、多维的、立体的评价。
例如,在《国共的十年对峙》一节的教学中,南昌起义是这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南昌起义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仔细参阅《南昌起义路线图》,然后提出问题:“南昌起义的具体路线是什么?南昌起义军队为何要确定南下这样的路线?南下的结果如何?”还有“南昌起义失败了,但是得到了哪些教训,这些教训对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并且在重点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给学生补充教材以外的历史史料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学生分析、回答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历史思维能力等,就是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的要素。
课堂的立体化综合评价的重点就在于教师立体化综合评价的教学设计,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学生的综合表现既是教师立体评价的依据,更是通过评价提升学生历史综合能力的手段。
历史是整个高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它肩负的立德树人的总体教育教学责任甚至要比其他学科更重。所以,作为高中历史教师,一定要认清历史教学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并且要有快速接受和熟练应用教学新模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