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体验机会 提升数学素养

2018-11-28 12:27:09叶阿云
名师在线 2018年24期
关键词:周长笔者交流

叶阿云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二实验小学,福建泉州 362000)

引 言

学生要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才能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学习,理解新知,有所感悟并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加以阐述。

一、在创设情境中体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1]。”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难懂,小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枯燥乏味。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小学生喜欢在具体的情境中了解数学、学习数学,设置情境能够引导他们积极地思考,从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如,教学《1分有多长》一课时,笔者进行了如下情境设计:乌龟和兔子准备开展一场跑步比赛,它们请来吉吉国王当裁判,吉吉就用这面钟来记录比赛的时间(课件播放动画)。比赛结束后,猴裁判感到不解,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好像都没有动,这龟兔赛跑是不是没有花时间呀?紧接着,学生共同讨论得出:这场比赛用的时间太短了,像这么短的时间变化用时针和分针无法很清楚地表示出来。笔者请学生说一说应该在钟表上添加什么样的针来表示时间变化。最后,经过讨论,学生们得出结论:引进秒针。接着笔者再次播放动画,让学生第二次观看龟兔赛跑。此时钟表上添加了一根最细最长的秒针,笔者提醒学生仔细观察秒针,看看这一次在钟面上有什么变化。同时,课件播放动画,学生注意到兔子5秒跑到终点,乌龟则用了20秒。

创设这样的情境,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领他们全身心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中,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又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则通知:由于李明同学捡到一个红色钱包,内有现金x元,请失主到少先队部领取。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选取材料,通过对“失物招领”中“x”元的思考,初步引导学生体验到对于不确定的数可以用字母表示,而字母也可以代表一个确定的数。设计这则通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主动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在探索新知中体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得来的知识,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只有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才能积少成多,使之成为一种素养、一种能力,受用一生,这正是落实数学核心素养教学的精华所在[2]。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使学生获得体验,并加以总结升华,逐步建构系统化的数学知识。

如教学《图形的周长》一课时,笔者让学生们从家中带来几张照片,同桌之间两两交流,指出照片的周长是什么。笔者引导学生从任意点开始测量照片周长,再回到起点,让学生感知封闭图形的周长。笔者特意拿出几种不同形状的照片,邀请几位学生来指出它的一周,引导学生发现:不管从哪一点开始,只要沿着边线绕一周又回到这个起点,就是这张照片的周长。接着笔者让学生用最快的速度把自己的照片剪下来,让学生再次感知一周的概念。在剪照片的过程中,笔者让学生比一比谁剪得快,有的学生会不服气地说,自己剪得慢的原因是照片的一周比较长,引导学生体会一周是有长短区别的。教师从照片边框的一点断开,然后将剪断部分展开拉直,变成一条线段,引导学生发现线段的长度就是照片一周的长度。周长的概念呼之欲出。这样,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建构,由外部的操作深化为抽象的概括,从而理解它的本质特征。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得出概念,学生才能看得懂,记得牢。学生在且思且动的操作活动中,更好地内化活动经验,有效提升数学素养。

三、在合作交流中体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有人说过:“如果两个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如果两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每人至少拥有两种思想。”由于每位学生掌握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所不同,在各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该化这种差异为一种可利用的资源,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不断反思、探索,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如在教学《1吨有多重》一课时,学生们对1吨的重量进行预估,得出结论大约有40位学生的体重和是1吨后,笔者让这40位学生同时跳跃,让学生认真听他们落地的声音。有的学生感受颇深,有的没有什么感觉。这时让学生们交流感受,有的学生说感觉泰山压顶,有的学生说声音震天……通过交流,使没有感受的学生得到启发,感同身受,体验到1吨的质量。

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笔者让学生在方格纸(方格的边长是1 厘米)上画周长为12厘米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完成后汇报交流。笔者把学生所画图形的长和宽整理成表格,让学生观察数据,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说图形的长加宽都等于6,有的学生回答图形的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笔者追问:“周长相等,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经过争辩、交流,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有学生大声地回答道:“长和宽越来越接近,面积就越来越大。”另一位学生激动地叫道:“周长相等,画出来的正方形面积最大!”两位学生的积极发言赢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

课堂上,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打开智慧的闸门,学生各抒己见,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在应用实践中体验,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课堂教学要坚持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用生活实践中学到的知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例如,教学《统计》一课后,笔者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性作业:搜集当地一周的天气情况并制作成自己喜欢的统计图。学生通过搜集数据,整理并制作统计图,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将数学问题生活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与应用能力。

又如笔者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中的最后一个环节,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老师的一位朋友过生日,老师想送一本和数学书同样大的课外书给他,把它包装起来,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学生们对这样的实践活动情绪高涨,纷纷拿出尺子测量书的长、宽、高,再用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计算出需要多少包装纸。在活动中,学生不仅能熟练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而且还能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结 语

高效的数学课堂,应该为学生创设更多的体验机会,教师应给予学生适当的激励与指导,让他们在情境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在体验中和谐地发展,从而真正地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周长笔者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科教新报(2022年12期)2022-05-23 06:34:16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0-14 08:35:28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海峡姐妹(2020年8期)2020-08-25 09:30:18
巧算周长
周长小诊所
读写算(中)(2015年11期)2015-11-07 07:24:35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
性能相差达32%
微型计算机(2009年3期)2009-01-22 02:2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