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啟勇
(江苏省南京市旭东中学,江苏南京 210044)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受到了更多关注与重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差异教育。差异教育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有助于缩小学生之间的成绩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异教育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整体学习状态,将差异教育融入初中数学课堂的实践中,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初中阶段,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较大,在课堂中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有很大差距。
由于受应试教育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师普遍更喜欢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对待后进生则缺乏应有的关心和帮助。教师区别对待学生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1]。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践行差异教育理念,依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经验区分学生的层次,开展有针对性的分层差异教学。
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可以理解为,教师对学生预期的学习成果。因此,为了有效实现初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特点,通过引导和鼓励的教学形式开展阶梯化教学,依据学生的兴趣与学习需求设计差异教育,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展[2]。比如,在初中数学课程中,各种习题需要学生熟练掌握,但是,在教材中会有较多合作学习内容,只需要学生理解部分内容即可。因此,教师设计初中数学差异教育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教材的标准和要求,如果教师设置统一的高标准,就会让教学过程只适合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缺乏实际的教学意义。因此,实施差异性的阶梯化教学,教师要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等各项基础情况,这样不仅可以满足高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更能让较低层次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首先,教师设置最低标准的教学目标,并依据学生的心理、生理、智力、性格各项差异性指标,设置ABC三个层次的教学标准:A代表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帮助其他层次学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B代表学习中等的学生,这类学生可以基本掌握和理解学习内容;C代表班级内的后进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较为困难。这种阶梯化教学目标的设置,可以让各层次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区分层次的教学让数学教学更具灵活性与目的性,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教师首先要依据学生具体的学习进度合理运用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对A、B两个层次的学生要以培养自主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同时可以适时地组织A、B层次学生开展分组合作的方式实现共同进步。此外,A层次的学生要配合教师对C层次的学生进行辅导,教师同时给予C层次学生宽松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并多给予后进生鼓励和帮助,为他们创造更多回答问题,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设置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层次设置梯度,这样有助于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内化。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备来增强差异教育的有效性[3]。在有限的时间内照顾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非常困难,如果教师采用多媒体或电子白板的形式,将各层次问题分类展示给学生,就会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充分的提升。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加强对数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在以往的教学环境下,教师通常会为学生布置相同的学习任务,这不利于学生知识层面的拓展。以往,数学课后练习题主要是针对B层这一学生群体,这样就限制了A层学生的成长发展,而C层学生也会因为难度较大而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导致各层次学生的差距进一步扩大。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布置针对性的学习任务,不仅可以促进各层次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还能有效避免学生之间抄袭现象的发生。首先,教师在为学生分层布置习题任务时,可以依据教材将习题任务分成三个层次:A层额外附加习题、B层巩固提高习题、C层基础习题。其次,教师在对学生的习题进行批改的过程中要善于鼓励学生,教师一句简单的鼓励评语,会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从而使学生之间的学习心理差距不断缩小,使各层次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我国教育的考试机制是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互补评价机制的方式,让各层次学生可以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进步[4]。通常在实际教学评价过程中存在纵向与横向两种机制,其中横向主要是面向外部的一种评价机制,纵向是面向内部的一种评价机制。横向评价适用于A层和B层学生,纵向评价适用于C层学生,而我国的考试评价体系的本意为纵向性评价,也就是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依据考试结果来明确自身的学习进度。但是在实际考评中,人们普遍习惯对考试结果进行单一的横向评价,唯分数的高低论优劣,与考试的本意相违背。因此,教师要始终在课堂中贯彻纵向评价与鼓励评价的方式,让评价方式多元化,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引导学生积极地纵向发展,让学生习惯于审视自我,在学习中发现自身的成长与进步,从而不断地激励自己向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在课堂中,教师要避免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因此,教师在日常考试和评价过程中要将评价机制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在设置评测试题时也要设置为选做、提高、基础三个层次的考题,A层学生在完成提高层次考题的情况下,可以选择解答额外附加题,增加考评的成绩分数。教师要让考评题目做到同卷不同题,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了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设计差异教育的效果,通过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在教学中,差异教育的设计与实施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基于数学教学教育的逻辑性和复杂性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依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开展不同层次的教学,从而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