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群
(江苏省盐城市神州路初级中学,江苏盐城 224005)
新课改倡导将语文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天堂,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主动而有效的自学。学生只有在自主学习中,才能学会筛选信息,获取新知识,进而发现自身问题,大胆质疑,深入探究。因此,笔者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应当是一节语文课的内核和基础。没有这一环,其他一切都将成为妄谈。
什么叫“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中,在引导者的组织指引下,发挥自身优势和潜能,自主获得知识、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深入探究的一种能动性的学习过程。自主学习的本质就是把以前的“被动学”变为“自觉学”。这是新课改大力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与以往的学习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促进者。既然学生的自主学习如此重要,那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学习时,有哪些策略呢?
思想家卢梭说过:“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内容饶有兴味时,才会兴致盎然地去关注,去探索,去验证。然而,要想不断激发并呵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必须在课堂上努力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选择与学生最近发展区接近的教学内容,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创设良好而富有韵味的教学情境,采取有利于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的多种教学手段。同时教师要用心设计课堂的教学环节,在备课时既对教材进行准备,也对学生的状况进行准备。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情况,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与心理需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情感处于勃发状态,这样才能造成学生“愤”“悱”的状态,使得学生跃跃欲试地去探索,去求知。笔者执教过《端午日》一课。在教学设计时,笔者几经斟酌,设计了以下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
(1)你们家是如何过端午日的?
(2)你还了解哪些地方有过端午日的风俗?(上网或翻阅图书资料)
(3)再读读课文,想想你家乡和作者介绍的地区的端午日有何不同?
这样的巧妙设计,就将教师的讲解变为学生主动准备与搜集资料。在搜罗素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沟通,体会不同地区的端午习俗,从而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拓展学生的发散式思维。
朗读教学注重方法与技巧,美读是语文教学重要一环,它具有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美读既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又是学生体验作者情感的过程。在美读过程中学生感知音韵,体验情感,明白要义,通晓文旨,从而使学生体味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因此,美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感受文本特色的重要渠道,是走进文本的重要桥梁。
笔者曾经执教《济南的冬天》一课,上课伊始,笔者带领学生理解课文首段的四组对比,得出济南算是个“宝地”,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济南为什么算是个“宝地”?作者主要抓住了济南的哪些景物进行描写的?这些景物给作者什么样的感受?找出相关句段,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呢?如何才能读出作者对济南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情愫?学生们自主合作,设计了许多朗读方式,如个人读、小组读、分工读、创造读、演读等。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与联想,去体会文中的情景,把情感的触角深入文本的细节,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得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让学生在美读中感受读书的别样乐趣。
传统的语文教学,学生学习总是在教师教学模式下机械地进行着。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依赖教师的习惯。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潜在的自主学习意识就会逐渐消磨殆尽。由于新课改的倡导,教师开始被动地在语文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是教学方法单一,不够灵活,往往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形式化,效率低下。因此,自主学习方法只有灵活多变,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打造合理适宜的环境。
笔者执教过朱自清的《春》,课前,笔者设计了这样的方案:“请同学们自选方式,自主合作,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把《春》的美丽向全班展示一下。”由于不限制形式,学生们各尽其能,喜欢语言表达的学生,畅所欲言;喜欢妙手丹青的学生,用画笔描绘春色;资料丰富的学生与大家分享素材;钟情于朗读的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几分钟后,学生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有的用诗歌串联的方式将《春》中世界演绎出来,韵味悠长;有的用绘画的方式将《春》中美景描绘出来,栩栩如生;有的生花妙笔,将课文进行续写,让人身临其境;有的一展歌喉,歌唱春天……这是对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尊重,对学生自我个性的呵护,对学生认知模式的认同。由此可见,教师可以用心设计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条件。
轻松融洽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将学习的自由留给学生,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主展示,自主体验,体味到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1]。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可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心理的问题。
例如,“你更青睐文章中的哪一个句子或哪一个词语?能说出你的理由吗?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文中的结尾你喜欢吗?你想换成怎样的结尾呢?文章的题目你满意吗?用什么方式朗读最合适?笔者在教授《次北固山下》时,曾经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张开心灵的翅膀,想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呈现出的壮阔景象,并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这个问题的提出,既符合语文课的学科特点,训练了学生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也体现了语文课堂对学生个性的呵护,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情感的考量,对学生心理的体察。
新课改下,语文课堂的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亮点之一,也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关键。如果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对课文的把握能力、语言分析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就很难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教师应该积极地组织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不过,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组织学生学习的策略,否则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