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助力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018-11-28 12:27:09朱正华
名师在线 2018年24期
关键词:铝片铁片体积

朱正华

(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初级中学,江苏如东 226412)

引 言

在以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习惯于满堂灌输物理知识,只关心学生听讲是否认真,并没有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造成教学效果低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教师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不能及时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利用问题与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让课堂更高效。

一、问题助力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以前的教学方式注重对知识的讲解,忽视学生个体对知识的需求,使学生对物理课堂没有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新课标实施后,教师应当从新的角度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初中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的特点,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

如在教学《浮力》时,教师针对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教师把装有一定量水的水槽放在讲桌上,然后把一片铝片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铝片被放入水中时会出现怎样的现象。教师把手连同铝片浸入水中,然后放开手让铝片处于自由状态,学生发现铝片从水中慢慢地浮了起来。这时教师又从一旁拿过一片铁片,同样把手连同铁片浸入水中,放开手使铁片自由运动,学生就发现铁片没有像铝片向上浮而是向下沉入了水槽底部。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这时教师趁势提出:“铝片和铁片所表现出的是一个上浮,一个下沉,那么铝片为什么会上浮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分析,最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清楚了铝片是因为受到了水对它向上的浮力才会出现上浮的现象。这时教师进一步提问学生:“铝片上浮受到了浮力的作用,那么铁片下沉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呢?”学生认为同样受到了向上的浮力的作用。这时教师又提出:“既然铁片也受到了向上的浮力作用,那么为什么铁片还会下沉呢?”学生就有些茫然了,于是进入了新一轮的探究中。

教师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学生积极地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二、问题助力教学,促进思维发展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过程很好地实现了动脑思考、分析,融入了互助、合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1]。

如在教学《物质的密度》时,教师向学生提出:“如何区分出铁块和铝块,你能想到怎样的方法?”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提出可以进行分别称重,重的就是铁块,轻的是铝块。这时教师让学生利用桌上给出的两块包好的金属进行实际验证,学生经过操作最终确认这个方法失效了。教师借势提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开始回想刚刚的称量实验,学生发现刚刚测量的铝块要比铁块大很多,才有了铝块比较重的结论。这时学生提出体积要保持相同的话,是不是铝块就没有铁块重呢?于是,学生把三块体积相同的金属分别放到天平上进行称量,结果其中有两块质量相同,而有一块比二者都轻。教师就提出:“质量相同的两块具有什么特点?轻的与重的又有什么区别?”学生思考后回答:“轻的应该是铝块。质量相同的应该是同一物质吧。”教师要求学生打开包装,学生发现自己的想法完全正确,也明白了:同种物质,体积相同时质量就是相同的;相反地,同体积的不同物体质量则不同。这时教师又拿出两个大小不一的正方体铝块让学生称量并思考:称量结果能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发现同一种物质,体积大的质量大。这时教师提出:“请把两次测量的结果分别与各自的体积相比,你会发现什么?”学生通过测量记录下了两块铝块的质量,接着用刻度尺测量并计算出二者的体积,对二者分别进行比较,惊奇地发现二者的比值竟然是相同的。这时教师趁势向学生提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新的物理量——密度。

教师借助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思考有明确的目标,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促进学生的互助合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问题助力教学,激发探究欲望

生活中处处都有物理的影子,只是学生由于受到知识的限制而无从知晓。教师在进行物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问题将物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这样既能让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有一定的关注,使学生体会物理学习的重要性,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教师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时,将生活中的有关内容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体验。教师选择了一个大个儿的男同学,让他用力推桌子,只见桌子动了,学生却没有动。教师接着让学生站在滑板上推桌子,这次学生动了,桌子也动了,而且人和桌子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的。这时教师就提出:“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开始思考其中蕴含的道理,有学生开始尝试动手体验,只见他拿起一支笔的一端抵在课桌上,另一端抵在自己的手心中,感觉手心被笔抵得有些疼,同时也说明有力的作用。当教师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时,这个学生就把自己的探究结果表达了出来,大家都有同样的感受,从而真切地体验到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四、问题助力教学,培养质疑能力

学生的物理学习过程就是利用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各种能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条件,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如在教学《电路连接的基本方式》时,教师先给学生讲解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与基本组成,并给学生介绍了计算串联、并联电路的总电阻、电流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质疑能力,教师就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质疑。有ABC三个灯泡,其中A、B串联接入电路中,已知A的电阻为12欧,B两端的电压为6伏,C的电阻为6欧,请自行补充条件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让学生先思考,然后自由发言,有学生指出:流过B的电流为2安,那么B的电阻为多少;流过C的电流为2安,流过A的电流为1安,三者是怎样连接的,B的电阻是多少;已知B的电阻为2欧,那么电路的总电压为多少,流过A和C的电流又是多少;……学生能提出问题,就说明学生对所设计的内容已经有了答案,这样就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教师为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并给学生留出了提问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会、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补充一些条件提出相关的问题,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结 语

总之,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实现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充分展示出思考、分析的过程。借助问题进行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猜你喜欢
铝片铁片体积
铁片的长度
多法并举测量固体体积
飞镖预言
纳米微孔铝片太阳辐射吸收性能测试研究
聚焦立体几何中的体积问题
乡村补锅佬
小体积带来超高便携性 Teufel Cinebar One
基于COMSOL模拟的球形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发电特性
物理实验(2017年9期)2017-09-26 08:31:03
谁的体积大
一种提升树脂、阻焊塞孔良率新工艺方法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