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晶
(江苏省徐州市撷秀初级中学,江苏徐州 221000)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需要教师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引入互动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释放初中生们的探究主动性,为学生提供更为独立自主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养成针对问题和所学知识进一步思考与探讨的习惯,尝试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思想道德水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四个方面简单介绍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开展互动教学。
在每节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都存在重难点知识,教师需要突破重难点,让学生学会理解与应用[1]。因此,教师在备课阶段就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尝试着围绕课堂重难点知识进行问题设计,然后在课堂教学中用提问的方式向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自发地开展问题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确保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并不是一味地作为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能够具备一定的独立自主性。在完成教师所提出问题的探究以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探究成果进行交流、探讨。学生们在交流探讨中,产生思维碰撞,改变初中生们对于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的认识。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法律在我们身边”这一节内容时,就可以将前一段时间讨论度比较高的“女士地铁打人”事件拿出来和学生们进行讨论互动,鼓励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谈一谈自己对于该事件的看法。有的学生会认为在地铁上进行推销的两位女士已经影响了公共场所的秩序,对于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干扰,虽然被粗鲁地推出了地铁,但也是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当导致的。而有的学生则会认为,之所以事件中的男子会十分粗鲁地使用危险动作将两位推销女士推出地铁,也是与近些年来推销人员越来越类似“强买强卖”的推销方式有关,男子不堪其扰,在地铁上采取了这种简单而粗暴的处理方式。有的学生还会谴责该男子,指出这种行为尽管没有触犯法律,但是自身思想道德也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教师在讨论结束以后将学生们的观点进行整合,统一进行总结讲评,从而大大提升学生法律意识,有效增强其维权意识。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很多时候采用的都是单向知识灌输的教学方法,与初中生们的互动也仅限于提问和寻求学生回应等方面,这样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学生个性需求,初中生感受不到教师在情感上对于自己的期盼和赞赏,也就不愿意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投入很多的精力。所以,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不仅要提升自身教学能力,还要将文化理念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堂当中。情感渗透对于教学来说十分重要,如果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融入情感,合理调控自己的情绪,就能够比较轻松地引发学生情感共鸣,让初中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相关知识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教师情感的带动下,学生们往往会处于更为放松的状态,以比较轻松而愉悦的精神状态开展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
教师应当多走进学生生活,充分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然后经过筛选,用更具备感染力的方式开展道德与法治知识讲解。比如,很多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已经能够感受到学习压力所带来的烦恼。所以,教师可以设计一次辩论会,以“学习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的辩论主题开展互动辩论,学生们面对这样一个十分贴近自己生活和情绪的辩论活动,往往有着更高的参与积极性,希望能够通过这次辩论与其他学生交流学习当中遇到的烦恼或者是学习的乐趣。另外,互动辩论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们燃起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还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状态,对于学生们呼声比较高的学习困难着手进行改进,尽量为初中生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烦恼,打造快乐课堂,释放情感。
初中生们对于社会和生活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很多时候都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进行理解消化,这样也就意味着学生们所牢记的道德与法治知识不过是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很强的实际意义。任何理论知识都离不开生活实际的验证,正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们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教学时也要积极寻求生活实际中常见的案例作为互动教学引入素材,为初中生们提供更贴合其认知与生活经验的生动案例,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和理解知识。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们讲解“美好的青春”这一节知识时,可以借助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播放《小小少年》这首歌曲,该歌曲曲风快乐舒缓,学生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很容易感同身受,体会到少年朝气蓬勃的特点。而且歌曲的歌词与本节课所要讲解的内容十分契合,教师在学生欣赏歌曲时,可以为孩子们搭建相关情境,要求学生们随着歌曲节拍想象青春之美以及成长的烦恼。在这样的互动教学中,学生们对于“小小少年为何会存在烦恼?”“随着少年年龄的增长,少年的烦恼会增多还是减少?”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在道德与法治互动课堂上,学生不仅能牢记所学习的道德法治知识,而且能够尝试着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提升综合素养。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尝试着引入模拟情境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多与其他学生或教师互动交流的机会。因为道德与法治相关的案例往往都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只依靠教师对案件内部关系的讲解,学生比较难以理解,而学生们对于模拟情境学习法的接受度更高,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引入模拟法庭互动教学模式能够大大提升课堂新鲜度。让学生们在其中扮演案例中的角色或者是法庭上的审判人员,在情境当中对案例进行讨论与评判,从而化抽象理论为实际场景中解决问题的手段,提升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运用能力,构造更具仪式感的课堂环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增强孩子们利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正当权利的意识,而且还能够提升学生交流沟通能力,增强综合素质。
比如,教师在为学生们介绍“依法进行自我保护”部分内容时,就可以模拟与“侵犯未成年人权利”相关的情景,选择学生分别在情景中扮演检察官、审判长、律师、原告和被告等角色,将案例审理过程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们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出发开展辩论互动。学生们“各司其职”,站在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角度上找寻对自己有利的论调和证据,在法庭判例这个情境当中,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强化逻辑能力与辩论能力。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对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合理利用,针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特点融入更具生活化气息的案例,用创设模拟情境和辩论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初中生们学会将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案例相结合,能够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谋求正当权益,并且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做一名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