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丽雅
目前,学生对语文课堂中的现代诗歌已有接触和积累,对诗歌的阅读、鉴赏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意象和创作动机缺乏了解,因此学生对《再别康桥》中蕴含情感的理解还存在困难[2],在教学中应挖掘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复杂的感情和创作背景,借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对学生的感染和陶冶,运用意境教学是解读《再别康桥》的关键[3]。
诗歌意境理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司空图对诗歌意境多角度剖析。他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理论[4],这里的第一个象是指诗歌中的形象,这个形象是具体的,有形态,色彩和线条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象。《再别康桥》中的意象是情景和情感的产物,蕴含着诗人眷恋、愁苦、伤感、洒脱等情感。诗人故地重游,旧“景”能触发诗人内心的细腻的情感,而“情”又能影响诗人对“景”赋予特殊的情愫,由此便产生了意象。
指导学生从意象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体验[5],使学生了解曾经徐志摩的人生理想、当再次故地重游,既有理想破灭的伤感也有对母校的挚爱、依恋以及离开时的忧伤,而康桥是作者对昔日康桥岁月的珍贵回忆,也是他曾经理想的寄托,有了学生时代的理想,才引发作者再次来康桥寻找梦想和康桥情节。从作品描述“西天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一潭清泉”等描述作者借物传情。作品第一段“轻轻的来”使感受到诗人的饱含深情款款走来,生怕打扰了曾经的康桥。第二段“夕阳中的新娘”康桥在作者心目中是淡雅的,正是因为淡雅所以它在作者心目中的情愫是深沉绵长的,原本河畔屹立不动的金柳,在作者心中却化成了夕阳中的新娘,原本简单的倒影,却成了诗人激情澎湃的寄托,诗人运用巧妙的修辞,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心中的热烈激情。在诗人的心中对康桥永远充满深情款款的眷恋。第三段诗人内心康河中一切都是“柔”、“软”的,表面上是描述水草的特性,但实质却承载了诗人内心的柔情万种。第四段诗人再次站在那一潭清泉下又仿佛看到昔日的康河,想起曾经康河边的点滴,仿佛这些回忆又被揉碎成了“浮藻”,而诗人对康河的眷恋如同天上的彩虹一样,虽然只有一瞬间,但却在他心里却留下了绚丽美好的色彩。第五段中“寻梦”,作品一针见血的点出诗人来此是为了寻梦,在诗人眼中康河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但梦想不可能在“青草更深处”而他所追求的仅仅是“慢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慢慢回味昔日的过往。“慢溯”至小船都载满了“星辉”,虽然经历了长时间的“慢溯”诗人并不觉得乏味而是看到了昔日在康河边上绚丽多彩的生活。回忆至兴起之时诗人想放声歌唱,讴歌康河和那些曾经难忘的美好回忆。第六段诗人克制了内心的激情澎湃没有“放歌”,“夏虫”和“康桥”无声的引导,今晚“沉默”是最好的离别。第七段再次呼应诗的开头“轻轻的”而这次却是“轻轻的”走了,康桥的一切都令诗人眷恋,曾经作为凝视她千万遍的学子,纵有万种不舍,也只能“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康河的云彩,是诗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永远存在记忆最深处并深挚绵长。最后教师通过对作品背景、作者曾经和现在、以及对康桥的特殊情感等的讲述,使学生理解康桥在作者心中的蕴意,同时围绕梦想与现实的出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该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从意象中获得对作品的感知。
因此,意境说不仅是单纯的诗歌理论,而且可以将理论运用于现代教学当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诗格》中把意境分为三种“一曰物镜,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二曰情境。娱乐仇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6]情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表达,富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再别康桥》中体现了诗人情境的运用。因此,在教学中,可提前对情境进行创设。
首先让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徐志摩的生平资料信息,特别是诗人在剑桥大学与康桥相关的背景资料,使学生在熟知相关背景的前提下学习鉴赏该作品,对诗歌创作的历史背景和作品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其次任课教师搜集关于康桥的图片和康桥周边的景物作为教具,也可让学生自己通过作品来绘制认知中的康桥,通过学生的想象与色彩搭配使学生体验诗歌情境中所描述的景物转化为图画时所体现的绘画美。再次任课教师可与学生共同选取与诗歌情感相匹配的音乐,学生在选取配乐的过程中会用心感受全诗和音乐表达的情感,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深度理解。最后任课教师可结合选取配乐,带领学生对作品进行艺术化处理朗读,反复诵读作品的高潮部分,结合音乐中的一唱三叹,改变学生对传统朗读的理解,使学生在意象教学朗读中充满好奇感、新鲜感、与众不同感,充分诠释《再别康桥》中蕴含的情感。诗歌与配乐相互衬托使学生对《再别康桥》的情感有初步认知,教师可讲述该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曾经和当时的处境,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互相探讨对该诗歌作品的理解,整理学生观点后再进行意象教学讲解。
因此在把意境说中的第二境,情境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对于陌生的课文总是难以理解的,如果可以通过营造情境那么就能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情境的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中“象”的第二层含义是指那些朦胧的,空灵的,用语言无法传递的意象,不是依赖诗中直接的描写,而是要借助读者的想象完成的[7]。意象即凝聚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即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事物凝聚一体的艺术形象[8]。而《再别康桥》应引导学生从意象角度去想象,作品中呈现出的种种生动形象,使读者感到审美享受。读者通过作品展开想象,使作品的文字转化为意象,这个转化过程使读者体验和文字对应的过程,需要读者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得以实现,因此在意象教学中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怀着真挚的情感反复诵读作品[9],在理解的基础上,挖掘生活中的积累,从而围绕作品展开丰富的想象,扩展读者的想象力,充分理解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再别康桥》这部作品在意象教学中可借助女性形象来激发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形神兼备,以形传神,作品中“云彩”更多表现出是一种理想化、情感化的色彩,呈现出女性的秀丽,凸显出明显的女性情结。古诗中有多处描述云彩都是与女子相关,因此“作别西天的云彩”可想象为诗人把康桥比作一位典雅秀丽的女子。“金柳”柳树自古都是女性的象征,即使在今天也不例外,“柳腰”、“嫩柳”、“柳叶眉”等这些都是形容女子,而诗人的“金柳”又把女性形象描述的熠熠生辉,柔美无比,像“金柳”般柔美的新娘,美丽动人、深情款款的形象通过想象呈现在读者眼前,而康河的柔波又使新娘增添了一层朦胧、闪烁的色彩,如此妙曼艳丽的新娘,使诗人心头荡漾、如痴如醉。大家都知道徐志摩先生曾钟情于林徽因小姐,面对康桥的柳,让他想到了令他魂牵梦萦的女子。看到了柳条的柔软就好像林小姐温柔如水的性格,看到了金柳又不禁让他想起自己喜欢的人已经成为了别人的新娘,有些许的失落但更多的是对曾经美好年华的追忆。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青荇”其形态近于荷花,而花类意象也是女性象征,诗人将“青荇”赋予人的情感和生命,把水底的青荇描写的情意绵绵,表现出诗人内心的难舍难分的依依惜别之情,而这份情和含情脉脉的秀丽女子送别情人时的场景极为相似。动静结合,以静衬动“天上虹”在西方,彩虹是圣母玛利亚的象征,而古诗词中也多次把彩虹比喻为女性。“天上虹”这个绚丽多彩的意象把一潭清泉和追梦联系起来,渲染出如梦似幻、多姿多彩的氛围,“揉碎”的“天上虹”既色彩斑斓又支离破碎,表达出诗人对康桥的美梦凄冷,而“天上虹”更多呈现出女性的柔美的感情基调。
《再别康桥》意象是通过对景物描写来表达的,这些景物渗透着诗人主观情感,这种情感就是诗歌的意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形象力,而部分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可多举例,使初学者可以通过其他诗歌借鉴提高学习能力。
意象教学在语文诗词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这样一个合理的鉴赏流程出发,即从诗歌的意象出发,最后回归到思想感情。可以说学生掌握分析意象的方法,就能搭建一个作者沟通的桥梁,进而逐步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