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杨杨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江苏扬州 225002)
数学教学需要创设哪些情境,才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数学课堂学习呢?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使教与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共同参与“情境、活动、体验、探索”的互动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如何创设数学学习情境适合本节课知识的学习,就成为教师备课、上课成败的关键。
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而产生的;另一方面,被学习内容所吸引而产生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多来自后一方面。低年级学生的抽象化思维能力还没有形成,需要借助具体、直观的事物,学习数学知识[1]。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了高年级才会逐渐过渡到抽象思维。那么根据年龄段的不同,需要不同的情境创设。没有具体的情境,整节课会变成知识的罗列,学生学习的参与度也会受到影响。创设什么样的情境,也是需要斟酌思量的。
经常会有教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有什么?你能在图中发现什么吗?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学生形容词等说了一大段,好几分钟过去了,还没有进入主题,等到终于出现了数学问题,却没时间解决问题了。数学的核心是内在的思维,不是像语文那样用优美的文字,直接描绘。数学必须讲究实效性,目的是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不是为营造表面的情境而“作秀”。
熟悉的生活情境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但随着创设同样情境次数的增加,学生经常受到同样的或相似的情境的刺激,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也会随之减落,效率也越来越低,由于同样的情景用得太多,使情境失去原本的趣味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有的教师把情境的创设常以近期流行的动画片作为开场,固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这样的注意力也是短暂的,教师误认为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却忽视了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教师创设一个学生去商场买食品的情境,其中,第一种面包标价2.5元,第二种面包标价5个共14元,哪种便宜?便宜多少?这样的情境,有学生提出:“我看到的商场标的是单价,没有标5个一共多少元的。”这些情境的创设都是存在问题的,那么应该怎样创设情境呢?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有限,所以教师需要创设情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应特别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张,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当遇到借班上课时,师生之间需要有一定的了解,教师运用机智幽默的语言,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师生之间形成更好的默契。例如,在教授《整十数加、减的口算》时,教师说:“你们认识我吗?猜猜我的年纪多大了?……下面我们开始上课。”然后出示例题图并提问:“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板书:40+30)教师引导学生:“40+30等于多少呢?”同桌交流是如何算出的即4个十加3个十得7个十,即70; 4+3=7,30+40=70。
拼图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数学学习中也有相应的课程安排。例如,在二年级下册 《有趣的七巧板》中,可以这样开展教学:(1)再现图形。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图形,还记得吗?考考你们,老师出图,你们说出名字。”(2)欣赏图案。教师:“你们已经认识了很多图形。如果把我们学过的图形中的几种聚集在一起,可以成为数学上一种有趣的‘玩具’。这种玩具变化无穷,能拼成各种美丽的图案,想不想看?”(3)欣赏拼图。教师:“观察一下都拼出了什么?”(4)教师介绍七巧板的“前世今生”。(5)引入课题。教师:“七巧板为什么会这样巧妙、这样有趣呢?你又会用它拼出哪些漂亮的图形呢?今天我们就来自己拼一拼、玩一玩,看看它有多巧妙,有趣在哪里。”(板书课题:有趣的七巧板)
通过对教材精心设计,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加强了“数与代数”“数与空间图形”之间的联系,并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直观印象,并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形成了相应的数学能力,让学生的思考真正发生。
在情境创设中,要注意将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教师的提问切不可拖沓、不明确,让学生不知道如何作答。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如果这样引入:“有4个苹果分给2个人,每人得几个才公平?”学生答:“2个。”“如果只有1个苹果要分给2个人,怎样分?一人得到几个?”每人分几个,这个问题不利于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再问怎样分,要求不明确,学生只会想到分的几种情况,问得太过琐碎,没有把握提问的关键,说明教师没有理解情境创设的意图。下面是另一位教师设计的比较合理的教学环节,教师:“有4个苹果分给2个人,每人一样多,一人得到几个?”“2个。”学生齐声回答。“有2个苹果,分给2个人,每人一样多,一人得到几个?”“1个。”“只有1个苹果,要分给2个人,每人一样多,一人得到几个?”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面面相觑。突然有几个学生小声地说:“半个。”教师说:“对,半个。”于是用刀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拿着半个苹果说:“半个该怎么写,怎么表示呢?”接下来教师很自然地介绍,“一半”在数学上怎么表示。就这样教师借助学生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分数知识。通过精讲巧问,很好地把握住学生学习的关键并化抽象为具体,予枯燥以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走进数学情境,参与知识学习。
由于课型不同,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需要引入不同的情境。数学课堂是需要情境创设的,引人入胜的情境,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切入口,把抽象、枯燥的知识,以趣味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