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豪 成祖堰
随着互联网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种种快捷与便利。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利用互联网平台与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行业结合起来,从而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在这个大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也应乘势而上,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革创新与教师自身发展都应该融入到“互联网+”浪潮中,从而形成互联网+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传统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本文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出发,旨在探讨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如何结合新手段、运用新模式,大学英语教师如何更新理念,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给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给教学效果的提升输入新的动因。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普遍地受到了各个普通本科院校的重视与关注,也是广大学者所关注的一个焦点,在知网中,以“大学英语教学”为关键词,所检索到的论文有近8万篇,然而在理论研究与关注度齐升的同时,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却没有得到太多改观,突出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当前国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绝大多数高校采用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作为评测学生英语能力的手段,虽然在平时的期末测试中应用了一定的形成性评价,但很多高校将英语四、六级的通过与否作为授予学位的必要条件,因而根本上仍然属于一揽子的终结性评价,导致了现有的评价机制不太全面和合理。此外,王守仁等(2011)指出,在相当长时间内,大学英语教学的应试导向现象比较突出。许多高校唯考试分数论,将大学英语等级考试(CET)成绩视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唯一标准,部分高校甚至将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择都围绕大学英语等级考试进行。这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背道而驰,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据笔者观察了解,许多普通高校尤其地方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阶段,语法教学法依然大行其道,师生互动的频度较低,学生在课堂上基本没有用英语交际的机会。此外,很多院校由于财政等问题的限制,软硬件设施比较落后,粉笔加黑板的标配教室也限制了教师的课堂教学,禁锢了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多样化。可以说,基于课堂和计算机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倡采用课堂面授和计算机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随着网络和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互联网与计算机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以“互联网+”和“大学英语教学”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搜索到的论文有260篇,主要关注点在于大学英语改革、慕课、微课、自主学习等方面,然而笔者认为,要想借互联网发展的东风,真正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则需各高校从顶层设计、评价体系及教师自身发展等层面着手实施。
大学英语教学面向的是整个学校的全体学生,是高等学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也是使学生具有一定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课程。教育部等教育行政部门专门提出和制定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等纲领性文件,这些文件全面而具体地定位和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目标与要求。但在具体落实中,各个院校却千差万别,效果堪忧。因而各高校管理者及教务部门应拓宽管理视野,重视大学英语教学,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课堂的基本软硬件配置进行超前顶层设计。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因而在课程规划与设置方面,应打通各课程的限制,并逐步建立“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完善必修和选修课程设置,保障大学四年英语学习的延续性,并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乔梦铎等(2010)指出,“(大学英语)基础阶段教学完成之后,学生几乎是放任自流,影响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持续性,制约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的提高”。在硬件方面,学校应保障投入,以互联网为平台,建立多媒体教室、语言实训室和外语自主学习中心(平台),并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从而形成立体的“互联网+”课堂软硬件基础。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在大学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今天,单一的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已经很难适应教学需求,甚至会制约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学习(Blended Learning)、 翻 转 课 堂(Flipped Classroom)、微课 (Micro Lecture)、慕课(MOOC)等新的教学模式和平台层出不穷,也成了近年来教育界的年度热词,这些模式打通了课堂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其优点不言而喻,然而他们是否真正对所有学生有用,这恐怕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尤其是那些英语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有教师约束的正常课堂教学尚很难应对,更不用说开放的网络自主学习了。因而,笔者认为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和考评机制,将学生参与课外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频率作为大学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及时获取学生反馈信息,并建立长效机制,这样才能保障“互联网+”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
“互联网+”大学英语课堂建立在先进的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是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实践教学的具体体现,因而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不断涌现的新的教育理论需要教师去学习和理解,并将其应用到教学中去,而大学英语教师普遍课程任务重,课时量多,因而如何平衡教学工作和继续教育成为一个纠结的问题。另一方面,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对广大英语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英语学科的特点造成了英语教师性别的不平衡,女性远远多于男性,而女性普遍动手能力相对较差,普通的PPT课件制作都有点无能为力,更不用说用Camtasia Studio等专业软件制作微课了。因而,重视教师自身发展,定期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在“互联网+”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就成为了关键的一环。
基于互联网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当前及今后大学英语教学与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响应《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科技时代发展的必然,是“互联网+”教育的具体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各高校对大学英语课程进行超前顶层设计、完善评价体系及不断提高教师自身发展,才能将现代科学技术带给教育界的便利发挥到极致,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