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瑞
微小说是基于微博平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小说形态,是微博价值延伸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样式,微小说往往也被看作是“短篇小说”的一个分支,所以它的主要任务仍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客观现实生活、表现作者或作品中塑造的人物的心灵世界。由于微小说通常都篇幅短小和受到字数限制,不太适合表现重大的题材和主题。因此,如何从生活的某一点切入,如何在情感的某一点聚焦,就显得尤其重要。最近我在网络《今日头条》中看到了这样一篇微小说,原文如下:
惊 梦
佚 名
杨瑟芬用手机拍了拍车祸现场,然后靠在公路旁边的护栏上发朋友圈,说:亲们,遇见了一起车祸,好惨烈啊,酒后千万不要驾车,看看这个血淋淋的教训,不知道死了人没有,交警正在处理,拉上了警戒线,反正我不敢走近了看那场面。我是吓得不敢上路了,暂停一下定一定神儿。
杨瑟芬又给丈夫发短信:我回家可能要晚了,别等我,孩子吃了饭让他写作业,也别忘了督促他练琴。刚才和同学聚会,我喝了一点酒,现在头晕的很,我想休息一下,等清醒了再上路。交警就在那边,不是冲着我的,冲着我我也不在乎,赵队长刘队长谁不认得咱。
过了一会儿,杨瑟芬又给丈夫发短信:我刚才打了个盹,现在清醒多了,就是天太黑,天上连个星星也没有,风吹着有点冷,处理事故的那些交警都离开了,只剩下围起来的警戒线。啊哈,我刚才真是糊涂,原来咱的车也刮碰了一下,也圈在警戒线里面呢,看来我得打个的士回家了。
杨瑟芬站到公路边招手,一连几辆出租车驶过,都没有理睬她,这时一位老妇人沿着大道旁的乡间小路走过来,一边挥着手,向杨瑟芬呼喊:“错了,错了!”
杨瑟芬回过身来,不知什么错了,又见老妇向自己招手,她就莫名其妙地走了过去。
公路旁边是大片长着野草的荒地,有小径与大路相连,老妇引领着杨瑟芬,让杨瑟芬在草丛里的一块大石头上坐下来,然后捧上一碗热乎乎的汤。
杨瑟芬端上了汤,老妇就深情款款地说:“闺女,喝了这碗孟婆汤,我好引你过奈何桥。”
杨瑟芬一愣,潸然泪下……
上面这篇微小说,若作简单浏览,可能不知作品所云何事,传达何意;只有仔细阅读,才能发现作品构思新巧,主题含蓄。《惊梦》从生活的某一点切入,在情感的某一点聚焦,讲述了这么一回事:一位叫杨瑟芬的女士参加同学聚会,喝了一点酒,在驾车回来的路上遇到车祸,她用手机拍下现场情况一边发到微信朋友圈,一边给丈夫发短信说自己晚上不能回来,叫“孩子吃了饭让他写作业,也别忘了督促他练琴”……可最后才知道,原来杨瑟芬本人已在车祸中当场死亡,可她的亡魂却在黄泉路上牵挂着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依恋着她的朋友、同学和家庭,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人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珍惜、对生命的敬畏等等复杂的思想情感。
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作家毛志成曾在《愿与读者共悟》中批评过这样一种创作现象:“自文言演变为白话以来,成文显然容易多了。惜乎有些微型小说和一分钟小说,往往将那些‘微’到‘不足道’的淡人淡事纳而成文,且又‘直奔主题’。”可见,微小说创作既不能“将那些‘微’到‘不足道’的淡人淡事纳而成文”,又不能“‘直奔主题’,犹如演算一道简易数学题”那么直接和简便,让读者完全没有咀嚼回味的过程——这样的作品是浅而无味的。应该说,微小说《惊梦》中所反映的事情虽然算不上引人瞩目的新闻事件,但却十分的真实和典型。现实生活中不知有多少人因酒驾而丧命,所造成的社会悲剧、家庭悲剧也难以计数。然而,微小说创作者所选取的故事切入点,不是平铺直叙地讲述杨瑟芬如何去参加同学聚会,如何与同学开怀畅饮,如何酒后驾车回家,如何与别人的车辆相撞而当场丧命,交警如何在车祸现场处理事故;作品所表达的主题也不是在直白地宣讲遵守交通法规,严禁酒后驾车,为了你和别人的安全务必怎样怎样……而是以一种“借尸还魂”的荒诞形式来再现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同时以一种“意识流”的表现技巧来展现人物的心理、生活与情感,可谓新意十足!
我们知道,微小说在自身字数限制和后现代“碎片化”策略的影响下,不得不从宏大叙事过渡到小叙事,并更加注重个体的话语表达和艺术的生活化。惟有这样,才能显出微小说的创作特色来。在微小说《惊梦》中,创作者努力地做到了这些。我们看到整个故事的叙述方式,采用的是第三人称。这种以第三者的身份来叙述故事,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灵活自由地跳入跳出,有利于空间场面的切换和人物意识的流动。因此,作为在车祸中已死去的当事人——杨瑟芬,也能像一位采访记者一样,客观、冷静地向微信朋友圈发布现场消息——
杨瑟芬用手机拍了拍车祸现场,然后靠在公路旁边的护栏上发朋友圈,说:亲们,遇见了一起车祸,好惨烈啊,酒后千万不要驾车,看看这个血淋淋的教训,不知道死了人没有,交警正在处理,拉上了警戒线,反正我不敢走近了看那场面。我是吓得不敢上路了,暂停一下定一定神儿。
我看出,这微小说的第一段用的是一种倒叙的手法,它把惨烈的车祸现场——通常的故事结局,通过一种网络直播的方式直接提到故事开头,这样既可引起读者的注意力,又可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同时,它也巧妙地借车祸中的亡魂之口向世人发出了忠告:“亲们,遇见了一起车祸,好惨烈啊,酒后千万不要驾车,看看这个血淋淋的教训……”像这样的叙事方法,避免了故事的平铺直叙,使得篇幅简短的微小说既显得情节曲折有致,又显得语言活泼有趣。
《惊梦》的第二、第三两个段落,回归到了正常的顺叙轨道上,它表面上是通过在车祸中死亡的杨瑟芬的亡魂给丈夫发短信的方式,向读者交代了事情发生的经过:“刚才和同学聚会,我喝了一点酒,现在头晕的很”,开车回家途中,“我刚才打了个盹”,“咱的车也碰刮了一下”,结果车毁人亡。而实际上,这第二、第三两段文字却是在通过“意识流”的方式呈现人物活着时候的日常生活,表达人物活着时候的内心情感——从“杨瑟芬又给丈夫发短信”到“过了一会儿,杨瑟芬又给丈夫发短信”,表现的是杨瑟芬的亡魂对丈夫的浓浓思念之情;“我回家可能要晚了,别等我,孩子吃了饭让他写作业,也别忘了督促他练琴。”表现的是杨瑟芬的亡魂对孩子的绵绵关爱之情;“处理事故的那些交警都离开了,只剩下围起来的警戒线。啊哈,我刚才真是糊涂”,表现的是杨瑟芬的亡魂对自己缺乏自制而酒后驾车的深深懊悔之情;尤其是“原来咱的车也刮碰了一下,也圈在警戒线里面呢,看来我得打个的士回家了”,更是表现了杨瑟芬的亡魂对人世、对家庭的依恋难舍之情。正由于创作者是在用一种荒诞的表现形式来表达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因此我丝豪没有觉得这故事有多么荒谬,我心理有什么隔膜。
微小说《惊梦》的故事高潮部分,出现在作品的后面段落里:
杨瑟芬站到公路边招手,一连几辆出租车驶过,都没有理睬她,这时一位老妇人沿着大道旁的乡间小路走过来,一边挥着手,向杨瑟芬呼喊:“错了,错了!”
杨瑟芬回过身来,不知什么错了,又见老妇向自己招手,她就莫名其妙地走了过去。
公路旁边是大片长着野草的荒地,有小径与大路相连,老妇引领着杨瑟芬,让杨瑟芬在草丛里的一块大石头上坐下来,然后捧上一碗热乎乎的汤。
杨瑟芬端上了汤,老妇就深情款款地说:“闺女,喝了这碗孟婆汤,我好引你过奈何桥。”
杨瑟芬一愣,潸然泪下……
显然,创作者在微小说《惊梦》中巧妙地化用了一个来自民间传说里的“孟婆汤”故事,并且把它自然地融入到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而且还营造出了一种悲剧性的喜剧气氛,进一步突出和深化了这篇微小说的主题。听到“老妇”深情款款地话语:“闺女,喝了这碗孟婆汤,我好引你过奈何桥。”不仅仅是故事中的“瑟芬一愣,潸然泪下……”,而且就连我(一定也有许多读者)也会情不自禁地“潸然泪下……”因为据说,那些爱过的人,那些无法放下的事,那些滚滚红尘中数不清的悲欢离合都会随着“孟婆汤”的缓缓入喉,永远凝固于走在奈何桥上,那欲言又止、充盈泪水的黯然回眸间,并化做缥缈云烟,淡然散去。这“潸然泪下……”是匆匆别离的悔恨?是阴阳永隔的遗憾?还是挥刀斩袖的诀别……都已然不再重要了。因为在饮过这碗“孟婆汤”后,一切都会淡然。死者已矣,生者如斯。愿杨瑟芬在天堂里安息和快乐,愿活着的人珍惜生命,并坚强的好好活下去!
以上就是我对微小说《惊梦》的肤浅解读,不知能被大家接受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