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研制议题 让群文阅读效益最大化

2018-11-28 04:57:39丁蓉蓉
名师在线 2018年31期
关键词:说明文群文议题

丁蓉蓉

(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江苏启东 226200)

引 言

所谓的群文阅读就是将主题相似、文体相同等具有同质类型的文本在统整安排、重新组合下,以整体把握的视角进行全面而深入学习的方式。不管统整的抓手如何厘定,但群文阅读必须要以恰当的议题为抓手,为此议题的选择就显得尤为关键。究竟应该怎样确定议题,将群文阅读推向纵深呢?笔者为此有如下看法。

一、紧扣教材,在聚焦根基中厘定议题

(一)把握文本主题,在链接归旨中厘定议题

现在所使用的语文教材都是以主题单元的方式设置的,教师要从教材中的课文出发,在深入揣摩、洞察意图的过程中,挖掘教材所承载的价值,选择适当的议题,引领学生朝着类群文本向纵深迈进[1]。

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选择的课文都指向爱国主题,通过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故事展现其积极的爱国情怀,通过肖邦誓死将心脏带回祖国的举动展现其爱国的博大情怀,通过杜甫喜极而泣的表现展现其爱国情感,通过陆游的“死不瞑目”凸显浓烈的爱国热忱。教师就可以紧扣“爱国”的主题,感受不同背景、不同人物、不同言行所展现的独特的爱国情怀,从而丰富学生对爱国教育全面而深入的感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把握了单元内课文所呈现的共性主题,设置了“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国?结合生活,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这样的议题,不仅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文本内容所表达的主题,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文本联系与对比,为群文阅读的高效实施奠定了认识性基础。

(二)依托表达策略,在体悟形式中厘定主题

教材中文本所展现的价值一般都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文本内容所包含的主题价值和情感意蕴;其二,作者为了展现这种主题价值、情感意蕴所采用的表达策略以及文本最终所形成的言语形式。群文阅读文本的选择和研讨议题的选择就可以从这两个方面入手,从而促进群文阅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就编选了三篇典型的说明文。同是说明文,就应该有说明性文体所应有的基本共性,但在细读之后我们发现《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属于一般性说明文,而《音乐之都维也纳》属于典型的文艺性说明文,两种类型的说明文在创作思路和言语风格上都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一般性说明文为了表达的精确和严谨,常常运用列数字、打比方等方法来展现事物的特点;而文艺性说明文的语言就显得富有文采,教师就可以尝试将这三篇说明文放置在一起进行对比,设置品味语言风格的议题展开对比性教学,让学生在深入辨析的过程中感受一般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鉴于此,我们可以将群文阅读的过程对准议题的厘定,聚焦在文本的表达策略和言语形式上,扩大学生对文本感知的范畴和广度,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把握核心,在凸显关键中厘定议题

(一)融通交互,设置开放性议题

群文阅读需要以广阔的视角联系众多文本,议题的选择就不能显得过于局促,而要彰显鲜明的开放性,让不同认知和个性的学生都能具备广阔的认知空间,实现彼此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在群文阅读过程中的多元化理解。

如在教学小说时,一般情况教师都会从情节、环境、人物小说的核心三要素出发。其中,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与一般性文本的环境描写有较大的不同。怎样才能让学生自主发现这一特质呢?显然,直接告知的方式是不妥当的。以教学《爱之链》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性把握小说内容后,就聚焦于课文中的两次描写,一次是乔依帮助老妇人修车时天寒地冻的环境描写;一次是女店主店内装饰的陈旧描写。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两处进行环境描写呢?教师就引导学生整合拓展之前学习的《三顾茅庐》《少年王冕》等文本,组建成聚焦于小说环境描写的群文阅读,并设置专一性主题。由于这一议题的宽度较大,具有强烈的开放性,使学生形成了多维化的认知、理解,感受到了环境描写与人物之间的紧密关联,为体悟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特点提供了全新的认知和思路。

(二)深入本质,设置冲突性议题

对文本的解读并不完全需要“立”,即在引领中不断感知与悦纳文本表达的主题,同时也需要进行适度的“破”,就是运用自己的思维进行必要的否定与扬弃。因此在选择群文阅读文本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逆袭思维的文本,以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最终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处。

如在教学《我和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梳理了文本中所选择的九件事之后,借助对文本语言特点的体悟,感受语言中所洋溢的快乐与无忧无虑。然后,教师拓展了著名文学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一首凄婉的歌谣。”洋溢着如此快乐情感的文本为什么要说成“凄婉的歌谣”呢?学生认知中的冲突就此形成,教师则可以拓展、补充《呼兰河传》中其他相关片段,让学生感受到萧红命运的悲惨和不幸,并与文本的情感形成认知上的共鸣,从而促进人物感知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

三、延伸导向,在彰显语用中厘定议题

(一)辨析涵蕴,借议题感知语言之精妙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就是要提升学生言语运用能力的不断发展,就是要在品析和鉴赏文本语言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言语智慧的高效发展。群文阅读自然不能偏离这一语文教学的核心要旨,要将议题的选择聚焦在语用实践过程中[2]。

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时,教师引领学生在紧扣语言细节、感受人物品质的过程中感受作者言语表达的精妙。随后,教师拓展了著名小说家冯骥才《俗世奇人》中的两篇经典文本《泥人张》和《刷子李》,并设置了这样的研讨议题: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哪些言行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这两篇文本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与教材课文中章武所写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什么不同?通过这样的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不同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的思维聚焦在文本语言和表达方式中,更好地感受言语能力所表达的意蕴世界。

(二)揣摩构思,借议题洞察思路之严谨

群文阅读需要在整体上感知作者设置结构、规划思路的意识。为此,就需要在联系对比的过程中感受作者内在的独运匠心。

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篇课文最大的特色就是借物喻人,作者常常从事物本身入手,然后在具有比喻含义的语言中展现所指向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着力引领学生以借物喻人的视角来感受文本语言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洞察作者的真实意图。在此基础上,教师还拓展了相同写法的名篇《海棠花开》和于谦的《石灰吟》,并让学生运用从教材课文中总结的方法,先从文本的语言中感受海棠和石灰两个事物的特点,然后再借助事物的特点和收集的资料,感受这些事物所指向的人物特质,形成从事物向人物的延伸与升华。

结 语

高效的阅读教学应该避免单一的篇章教学,利用群文阅读的整合形式思维,合理研制议题,引领学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学习,促进其核心能力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说明文群文议题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说明文阅读专练
例谈群文阅读中议题的确定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7:02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08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甘肃教育(2020年8期)2020-06-11 06:10:02
科学议题欢迎君子之争
科技传播(2019年24期)2019-06-15 09:28:24
群文活动
大众文艺(2018年19期)2018-10-19 09:27:44
说明文写作注意事项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
语文知识(2015年7期)2015-02-28 2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