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平平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善水湾分校,江苏南京 2100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就需要教师尽可能地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情境。
很多研究者都提出了要创设快乐的教学情境,但学生能否在这个过程中轻松、快乐地学习?能否在这样的情境教学中有所体悟?这是我要探究及解决的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知识,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情境教学,愉快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的兴趣、创造力都将发生根本改变。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和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方式、新的数学思想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更好地激发学生由情境引起的对数学意义的思考,从而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或应用”这一重要的数学活动过程,而且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动手、动脑,也是符合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教学方式[1]。
数学是一门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它具有思维性强,逻辑推理严密,内容比较抽象等特点。我们常态下的数学课堂基本上是以“稳”“实”为出发点,直接导入,直接去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技能,而忽视了学生情感的发展。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会对数学课失去兴趣,觉得乏味、单调、枯燥,学生学得也没兴趣,进而课堂效率也不高。由此可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快乐体悟”式情境教学,使学生在“需要—动机—目标”的引导下产生最佳的学习状态,对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氛围、探究的氛围、交流的氛围,激发其自主探究的兴趣。
1.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境
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才能主动地去探究,才有渴求知识的愿望,才能自主、快乐地学习知识。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境有游戏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等等。
2.能贯穿整节课教学内容的情境
一节数学授课基本分为例题教学、试一试和想想做做中的练习三个部分,而这三个部分是一个统一体。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于分块进行,有时候甚至分得过于明显,使低年级的学生们也容易把各知识点分开,这样就会降低灵活运用的能力。如果每节课的这条主线都能通过教学情境揉成一个整体,从例题贯穿到练习,给学生的印象也会更深刻,学生也会更有兴趣想知道下一个环节是什么内容。
1.游戏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刚经历幼儿阶段,仍然处于爱玩游戏的阶段,一个小小的游戏在他们的眼里都是十分有吸引力的。在枯燥的数学课上玩上一个小游戏,那将会是一件很让他们开心、向往的事情,学习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在教学《认位置》一课时,在例题教学时就用了两次游戏情境教学,学生玩得不亦乐乎,还把我教给他们的知识牢牢地掌握了。
游戏一:“上指天,下指地,两手向前指,再摸后脑勺。”先由教师示范做,再请学生起立,师生一起做。当我提问:“谁来说一说,哪边是上,哪边是下,哪边是前,哪边是后。”学生们都争着把刚才的游戏再做一遍。
游戏二:“左手握拳头,右手握拳头,左边拍拍手,右边拍拍手,左手摸右耳,右手摸左耳。”教师背向学生,先示范做,再请学生起立,师生一起做。
经过这两个游戏,学生很快分清了上下左右。
2.生活情境
数学是源于生活的,又是要运用到生活中去的,在教学情境中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也能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知识。
在教学计算15-8的例题时,我没有用课本中的图,而是从生活出发,拿出15支铅笔(1捆加5支),请1名学生上来拿走8支,再提问:“现在还剩下几支”?这样学生就能很轻松地列出算式了。在研究算法时,我又让学生通过到讲台一边拿、一边说拿的过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几种算法,并找到适合自己的算法。
3.问题情境
让学生一开始就带着问题学习,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唤醒他们的探索欲望,这种情境教学更适用于中高年级。
在教学《数的顺序》时,我直接出示了一张百数表,其中有些数字已经给出,还有一些需要学生找出规律进行填写。为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完成这张表,我直接提问:(1)这张表的同一行有什么规律?(2)同一排有什么规律?(3)斜着看又有什么规律?这样三个问题一提,学生就要带着问题思考,还要找出这样填数的依据,学生的探索欲望就被激发了。
4.模拟情境
我也把这种方法叫作“情景再现”,让孩子们上台来表演。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数学还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具体、更生活化,学生就更容易理解。
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排队》这一内容时,有这样的题目:小朋友们在排队,从前往后数小明是第3个,从后往前数小明是第5个,这一队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这样的题目学生们第一次接触时都懵了,直接列算式3+5=8。怎样才能让他们理解呢?我先在黑板上画圈表示小朋友,一轮讲下来好多学生还是不理解为什么3+5还要“减1”,不知道为什么可以列2+5。这时我想到“情景再现”,于是,请7个小朋友来模拟情景,排成一队,让他们找出队伍中代表小明的学生,通过讲解,学生们恍然大悟。让学生自己上台来模拟情景,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还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总之,教师在教学时要尽可能地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情境,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能将知识更好地应用于生活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