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丰
【摘要】当前,在新课标背景下,对于如何突破初中语文应试教育的“狭的笼”,积极构建“大语文观”,建立“一体两翼”的初中语文教学模式,让语文这一社会的“公器”回归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本质,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真正实现“人的发展”,重塑民族品格,打造高效课堂,营造千帆竞发、百花齐放的教学改革氛围,笔者拟通过此文进行初探。
【关键词】教学改革;大语文观;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纵观当下,如火如荼的初中语文教学探索为新课程改革注入了一抹亮色,但如何在此基础上走出应试教育的“狭的笼”,构建大语文观,打造高效课堂,实现“人的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语文教育专家顾黄初提出:“语文是社会的‘公器,语文教育应当贴近生活、靠拢生活,这是由语文工具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狭的笼与语文教育天生不相容。”“大语文观”的先行倡导者姚竹青,则提出了“教大语文、育小能人”的目标。前辈的真知灼见,振聋发聩,引人深思。由此可见,实现文化化人,重塑民族品格,构建“大语文观”尤为重要。
大语文者,撮其要义:盖从爻辞歌谣到《诗》《书》经典,从诸子百家到诗词歌赋,从历代贤哲到二十五史,从结绳记事到正草隶篆,从民俗风情到天地万物,从泱泱华夏到煌煌异邦,思接千载,对晤古今,集古今中外人类文化之大成,构筑起了人类丰富的精神家园,像一泓清泉浸润着中华儿女的心灵,蔚为大观。当此大语文背景下,在新课程与高考升学双重压力下,还原语文以文化化人的本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语文学有效习的能力,走入“大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势在必行。
我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大语文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张孝纯先生指出大语文四个要素: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同时他认为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应由三部分组成:语文课堂教学(主体)与第二语文教学渠道、语文学习环境(两翼)。这就是著名的“一体两翼”理论,对语文教学有着积极的现实指导意义。这方面我作了一些尝试,以下仅为一管之见:
一、科学引导,营造语文环境
王国维先生论及学问之求索时以三境界蔽之:昨夜西风凋碧 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三境,备述古今学人文化之旅,语文教学探索概莫能外。
囿于家庭教育、生活环境、资源配置等因素,进入初中科目增多,一些学生的视野狭窄,加之传统语文课堂只关注应试,忽视了语文的人文和情感,让原本鲜活而蕴含了灵动的生命之美的语文教学失去应有的魅力,让一些学生对语文学习望而却步,老师也在无奈中迷失了方向。因而,回归语文课程本身的价值,借鉴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的“大语文”观点,给予学生科学的引导非常必要。
在每届的初一起始年级,我都规定学生必备《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及一本《行楷钢笔字帖》,选订《读者》《意林》《杂文选刊》《青年文摘》《小小说》等杂志,班级订阅《语文周刊》《语文报》《文摘周刊》《书法报》《作家报》。要求学生养成提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每日积累摘抄三条成语并造句;每周阅读一本《读者》等杂志,并建立班级共享交换机制;每天临摹练习一张钢笔字帖,每周背诵一篇经典古诗词,写一篇美文读书心得,每天课堂前三分钟请学生轮流登台吟诵或演讲,每周五进行一节中外美文品读课,班级开设墙壁专栏展示学生的优秀钢笔字习作及美文心得。如是,持之以恒,不走过场,营造浓郁的语文氛围,也最容易激發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兴趣,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与时俱进,打造高效课堂
指导学生有效学习,课堂是最核心的一环。为此,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升素养,设计精彩流程,打造高效课堂,促进学生学习。为此,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精益求精,进行尝试:
(一)先声夺人,精设导语
或诙谐幽默,或娓娓道来,或内涵丰富,或引人入胜,精心构思、创意巧妙的导语总会激起学生探寻课程美的兴趣,使教学过程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彰显了魅力和诗意。导语触及重点,营造氛围,巧设悬念,有效激趣。如教授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设计一则谜面:山东快讯(打一作家名),就会激起学生求知的浪花,进而得出鲁迅的谜底,自然进入文本;教学课外赏析《虞美人》一课,先展示邓丽君同名歌曲,使学生在唯美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与浸染。
(二)多措并举,提升效果
让学生学会记录笔记,要学会如何记录、记录什么,能紧随教师节奏。此外,教师须提升课堂语言功力,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文学素养,更需要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和出色的语言功力。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像浸润了浓烈感情的美酒,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教师用语应该语音标准、高度凝练、逻辑清晰、感情炽热、肢体丰富、科学有序,音韵和韵律和谐而又优美动听,让语文课成为一篇流淌着诗意的美的散文,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巨大魅力和生命的灵动,使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智慧碰撞的舞台。同时需优化课堂问题设置,杜绝形式主义,要紧扣目标,以生为本,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形成全员参与的格局。
教师还需有鲜明的风格、与时俱进的特色。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能于细微处滋润着学生心灵,而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更是学生生命的彰显。同时合理使用多媒体,则能体现时代特色。例如,《边城》的课外赏析教学中,“古城凤凰”旖旎的风光视频。影视作品的片段播放,都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德智的和谐发展。但多媒体教学只适合于创设文学情境的文学欣赏课与加大课堂容量的常识介绍课。多媒体课件尽可能因 “课”制宜,因生制宜,如果不注意课型特点,只为追求课堂的“花哨”与“装饰”,滥用多媒体,也会弄巧成拙,干扰教学效果。熟练掌握,扬长避短,才能达到完美境界。
加大课堂容量,但不可泛滥,要恰到好处。课堂节奏也需灵活调控,要根据课堂发展情况和学生学情对此前设计进行调整,也无须追求面面俱到,不着重点,要让学生明白老师的意图。
(三)科学设问,积极评价
教师的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思想,设计阶梯式的问题,避免问题成为优等生的“专利”,要创造氛围,使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当堂能积极思考,而且给他们指出攀登的途径,激励他们攀登的勇气。
教师提问必须细细揣摩,问到关键处,激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形成高质量的提问,且要给学生以及时积极的评价,改变“好”“不错”的单一模式。而采取“很有见地”“别具一格,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你的精彩,让我折服”等饱含深情的鼓励,会使学生由惧怕回答逐渐喜欢回答,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巧妙結尾,作业科学
语文课的结语,或慷慨抒怀,或诘问设疑,或直击心魄,或趣味无穷,往往令人萦怀难忘,余味无穷。作业布置要适量而科学,“00后”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依赖性和惰性强,所以切忌布置“希望你们看一看,自己自觉做,适当超前预习,多读一些经典”之类的“软性”作业,要定题、定量、定期检查,避免课堂生动、感觉良好而作业监管不力导致整体成绩不佳等现象的发生。同时,布置作业要靠近他们知识的“最近发展区”,提高他们完成作业的兴趣。对分层作业的评价也不应建立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是在各自的基础上有所进步,都应当给予积极的评价。
三、及时反馈,促进高效学习
教学本质就是师生互动的结果,而要提高学生有效学习,及时反馈、有效互动是十分必要的。为了检验平时的学习,让学生明自己的差距,提高内部动机,考试在所难免。初中教学任务紧,学生相对在一门科目上不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就必须创新考试模式。比如在集体组织的月考等阶段性考试外,可以针对不同的单元和体裁,出一些当堂可以完成的选择题型小试卷,或用电子试卷当堂以多媒体展示,也可以用默写、学生互出题目、请学生课下单独进行专项试题测试等形式,然后集体订正,或者单独反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症结,找到应对策略,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和鼓励学生,让其发现自我不足,心悦诚服地改正。教师还可以定期让学生反馈自己的教学进度、方法等方面有无需要调整,从而及时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方法指导,教学相长,促进高效学习。
四、文化化人,实现“人的发展”
经济的飞速发展,导致人心浮躁,学校也不是一方净土,通过各种媒介青年学子对道德滑坡、信仰缺失、官员贪腐、行业乱象等不良现象亦有所了解,处处以金钱多寡判定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让新读书无用论“抬头”,而此时仅靠课本几篇范文拯救“危局”已显苍白,用“大语文”指导教学,方能实现“人的发展”,教会学生做“大写的人”。
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首先得是一个“大写的人”,要与书为伍,不媚世俗,甘于淡泊,并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让“大语文”浸润学生的心灵。如定期播放语文课文同名影片并进行赏析,开展名家名作与经典旋律赏析活动(如卡夫卡、莎士比亚、泰戈尔、鲁迅、王蒙、毕淑敏等名家作品,《梁祝》《二泉映月》《命运交响曲》《黄河组曲》等经典旋律),开设“时政大家谈”系列讲堂(如针对小悦悦事件、马航失联、陈小鲁公开致歉、中央“八项”规定、设立国家公祭日等热点时事),引领他们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主题征文(2014年电影《青春雷锋》观感征文我班一、二、三等奖均有斩获)和演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结合修学旅行、清明祭扫先烈、社团活动(声乐、二胡、文学社、美术社、朗诵社等),开阔学生眼界,丰富文化储备,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上述举措,让学生在耳濡目染间品味人生世相,感悟似水年华,懂得了什么是高尚与大美,明白了《红楼梦》之于韩寒作品的真正区别,感悟了诗词美文的典雅底蕴与人文内涵,领略了铁肩担当的情怀和天下为公的大义,对语文由漠视至关注,由关注至喜爱,最终内化为一种自觉,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使青年学子的心灵穿越迷雾有尊严地飞翔,真正让学习语文不仅仅是获取一纸分数,通过高考,而是成为关乎其一生幸福和成长的“心灵鸡汤”,为促进语文有效学习也打开了一扇胜利之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勇向前。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项由观念到行动、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师矢志不渝,锐意开拓。未来的教学之路,我将上下求索,永不言弃,用生命建构大语文观,用实力打造高效课堂,扎实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创设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大语文”教学的一片碧海蓝天。
参考文献
[1]巢宗棋.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孝纯.“大语文教育”刍议[J].河北师院学报,1996(1).
[3]姚竹青.大语文教学法[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2.
[4]顾黄初.顾黄初语文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5]张行涛,郭东岐.新世纪教师素养[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