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晖 施宏飞
[摘 要]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审计成为政府或企业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审计监督及审计服务信息化,不仅能够有效履行审计监督的职责,而且可以有效发挥审计信息系统的网络化特性,从而推动传统审计模式改革,并实现相应的财务审计目标。本文主要探讨了信息化审计监督服务能力创新与实践,通过分析我国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审计监督服务能力创新与实践的途径。
[关键词]信息化;审计监督;服务能力;创新实践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8.020
[中图分类号]F2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18-00-02
企事业单位审计监督方式的信息化,有利于制定完善的审计项目、审计管理标准,并推动审计管理工作与监督服务的信息化,从而形成具有完善功能、先进技术的信息化审计平台。基于此,本文针对我国审计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
1 审计监督管理的特征及主要流程
审计监督是我国重要的经济监督制度之一,其主要目的是监督各个企事业机构的经济活动,通过对采购、预决、财务等方面进行监督,能够有效查处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违法乱纪行为,并制约其他财务管理机关的权力范围,最终有效提升政府或企业财务审计的透明度与工作效率。所以审计监督工作是具有明确目标、执行方式与范围的监督活动,其贯穿于企业财务活动的整个流程。在审计监督系统执行的过程中,主要包括对审计体系、审计项目与日常审计活动等多方面进行监督。而信息化审计监督服务模式的提出,能够对原有审计方式、审计资源与审计结果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完成信息化、集约化的审计监督,并有效提升审计监督质量。
目前,审计监督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计划审计监督。该流程主要围绕审计项目的任务建设要求,进行项目报表、项目工程、项目营销及其他专项内容的审计,并建立项目审计的数据资源库。同时,该流程通过监督审计系统,进行项目工程建設,以保证审计计划实现相应的工作目标,并提升项目计划的审计监督效率。第二,项目过程的审计监督。对于企业项目执行过程的审计监督,主要通过整个项目流程的审计分析,得出项目工作的审计记录、审计报告与执行方案。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审计记录、审计报告等数据,对项目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定性归类,并对不恰当的项目实施内容进行更改。因此进行项目工作流程的审计监督,可以在保证项目计划顺利施行的同时,实现对项目方案偏差、参与人员与项目质量进行监督控制。第三,项目成果审计监督。在完成整个项目流程的审计监督后,需要通过构建审计管理系统,对最终项目成果进行统计归类,并针对存在的审计问题及项目风险,利用审计监督管理系统进行整改。
2 信息化前提下我国审计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逐渐进入信息时代,审计监督工作的业务组织、服务管理,主要面临着信息化程度低、业务开展有效性差、审计监督力度较弱等问题,还存在审计监督数据库建设不完善的问题。因此,在审计监督服务能力创新实践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审计监督工作,才能有效提升审计监督的质量与效率。
2.1 审计监督工作的信息化程度较低
我国在开展审计监督工作时,一般是在审计审理完成后才能执行,但由于审计审理需要处理大量的纸质材料与文档,导致当下审计审理工作以手动形式为主,无法与上一阶段的审计审理进行对接,从而会产生审计资源浪费的情况。因此对于政府或企业的审计监督工作,存在部分项目活动资金的监管难题,特别是在进行某些项目活动预算分析的过程中,由于部分活动资金审计监督存在信息化问题,导致企业财务报告生成不准确。
2.2 审计监督业务开展的有效性差
目前,我国审计监督业务的组织,并没有完全与信息化的审计模式进行结合,造成审计监督的有效性差。传统审计监督方式制约着审计工作的进展效率,而现有经济审计与信息化技术之间的脱节问题,又导致审计资源利用不充分。其中,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监督的重要内容,主要负责经济责任主体的监督、审查、评价与证明。在开展信息化审计监督业务的过程中,由于经济责任主体所涉及的活动支配资金较多,导致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从不同地区经济责任审计方面来看,审计监督开展的成果性与有效性差。因此,当前审计监督业务、信息化审计进行融合较为困难,政府或企业领导对财政资金的控制性较强,从而导致审计部门出现运转难题。
2.3 缺乏完整的审计监督数据库
审计机关在政府或企业的项目流程审计中,通常需要多个审计人员进行分工合作,同时开展不同的审计工作。目前,大多数项目或经济活动的审计,缺乏完整的审计监督数据库,导致审计监督任务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会使审计监督业务陷入混乱。因此,若审计监督工作缺乏相应的数据库,就会造成审计监督出现效率低下的情况。
3 信息化审计监督服务能力创新与实践策略
目前,审计监督针对项目、财务、流动资产或人力资源等,通过构建信息化审计平台完成企事业部门的业务审计监督工作。在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审计监督服务能力创新的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审计项目内容,制定符合相应审计需要的数据统计与审计模式,从而不断提升审计监督的服务能力与实践效率。
3.1 构建信息化审计监督平台以实现全面审计管理
在构建信息化审计监督平台框架的过程中,企业要将资源管理系统、财务管控系统、营销管理系统作为采集审计监督信息的重要数据来源。其中,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负责采集项目、财务、流动资产等数据,财务管控系统负责采集财务数据,营销管理系统负责采集营销数据。在构建信息化审计监督平台框架的过程中,企业还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审计分析与管理,对各个业务部门的网络信息进行综合运用,同时还要对不同部门的数据信息进行对比与辨别,以查找出项目审计存在的问题。对于某一企业项目过程的审计监督,可以在审计数据与审计重点的基础上,增加以经济需求、营销等业务为主的管理内容,并借助信息化技术完成审计数据的搜集与审核,最终获得良好的审计监督效果。信息化审计监督系统的应用流程如图1所示。
3.2 建立信息化审计监督标准以确保审计的顺利开展
建立信息化审计监督标准,不仅能够有效挖掘审核数据的重点信息、疑点信息,还可以对存在的财务管理风险隐患进行引导,以保证政府或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审计部门应从监督数据库中获取数据信息,并展开政府或企业财务资金分析、经济活动风险预测等,从而发挥审计监督信息的审计应用价值。同时,审计人员需要借助信息化审计监督平台,对搜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与共享,以打破审计监督的信息壁垒。因此,信息化审计监督标准与审计平台的结合,能够在保证审计数据资源充分利用与共享的同时,排除审计疑点信息,引导企业项目经营决策的方向,最终实现审计监督的任务要求与价值。
3.3 开展信息化审计监督业务实践以提升审计效能
在信息化审计监督业务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财务管理的项目报表、账目凭证与经营生产类别等,进行项目计划、项目预算、流动资源与潜在风险的审计分析。审计人员应根据审计项目的重要程度,进行统一的业务实践调度与分组审计管理,并从不同数据信息的审计监督中,发掘出存在疑点的内容,然后针对政府或企业物资采购的审计监督,从物资库存、收发与采購等方面加强管理,对各种有形、无形的流动资产进行折旧与损坏的审计。同时,审计人员要开展各种人力资源的审计监督,主要从人员职能、经济活动与项目开展等方面进行数据信息核实,从而确保信息化审计的准确与完善。最后,审计人员要对企事业单位的审计结果进行核实,通过信息化审计监督平台进行信息共享,以提升审计监督业务工作的效率与实践质量。
4 结 语
审计监督服务的信息化,正成为政府或企业部门审计工作发展的主要方向。企业通过完善信息化审计监督服务模式,可以有效改革原有的审计监督与服务工作方式,推动审计监督向信息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并能有效提升审计监督的质量。在信息化审计监督服务能力创新与实践过程中,需要建立信息化的审计监督平台、制定严格的审计监督标准,才能在保障日常审计监督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提高信息化审计监督的业务效能。
主要参考文献
[1]赵男,高亚梅.基于SWOT分析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天然气技术与经济,2014(5).
[2]刘红英.浅析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审计监督全覆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7).
[3]董寒光.增强审计信息化思维 深化审计治理变革[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6(6).
[4]王玥.审计信息化推动高校审计全覆盖的几点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23).
[5]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信息化手段提升审计监督服务能力的创新实践[J].中国内部审计,2017(6).
[6]国网湖北孝感供电公司管理研究课题组.打造内审监督与服务网络新模式——国网湖北孝感供电公司内审资源配置与审计管理创新实践[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5(1).
[7]河南省审计厅课题组.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审计研究,2013(2).
[8]常阳.以大数据提升国家审计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6(4).
[9]刘铮,王威.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审计组织方式创新研究[J].创新,2013(2).
[10]岳增亭.信息化条件下金融审计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