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L结合微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2018-11-26 09:33阳红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年23期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

阳红

摘要:针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PBL和微课教学方法的特点,提出將PBL结合微课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并应用到教学实践,通过实践显示,PBL结合微课的教学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教学效果,符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方法的需要。

关键词:PBL;微课;计算机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8)23-0182-03

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并熟练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必修课,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及操作,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跟不上社会要求,本文结合PBL和微课探索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学生个体区别大,需求不同。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受条件影响,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知识要求不同。当前计算机教学是采用的统一进度、统一内容的教学方式,容易造成有学生“吃不饱”、有学生“不爱吃”、有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

2)教学模式单一,教学互动性差。在教学手法上,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讲解演示,学生上机简单模仿。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很难顾及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被动学习,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达不到预定教学效果。

3)内容多,要求高,学生兴趣不足。在很多大学中计算机基础课程课时被一再压缩,我校计算机课时从72个学时压缩至48个学时,而随着计算思维的提出,大大增加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包括数据库,数据结构,网络,算法等。在如此稀少的课时内,很多知识点只是一笔带过,教师很难把知识点讲透,学生也难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理论及操作,更加难以形成自我完整的知识体系,结果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

2 PBL与微课分析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不断深入,给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方法,提出将PBL结合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提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2.1 PBL与微课的理论基础概念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以下简称PBL)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典型教学方式,将学习与更大的任务或问题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问题中,把学习融入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1]。PBL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生不断地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让呆板孤立的知识片化作整体知识链。

“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2],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2.2 PBL教学模式的特点及缺陷

PBL教学模式,是在教师的整体把握和指导下,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让学生通过分析真实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1]。其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学习过程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BL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主题明确。一个项目需要有一个明确特定的主题,学生围绕该主题展开实践探究,在活动中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掌握一定的技能。2)情境真实而具体。按学习的需求立项,学习者面对的是真实而具体的问题。3)内容上体现综合性。PBL模式教学中需要综合利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项目中的问题和任务。4)学习方式多样化且强调协作,PBL模式往往需要通过实践体验、学习书本知识、考察调研等多种途径来完成,同时过程中强调同伴之间、与教师或其他人之间的合作努力。但是在单独实施该教学方法过程中,不足之处也很明显:1)教师需要花很长时间准备项目,项目知识覆盖面需满足课堂要求,项目的选择和设计比较困难。2)由于计算机基础是大班课堂,同学们层次区别比较大,学生解决问题需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且时间很难预测,容易造成课堂进度较慢,无法在正常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3)教学过程很难正确评价。班级人数众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难免有偷懒的学生,使得一个同学的成果一组同学共享,容易出现“南郭先生”。4)学习知识点很难系统化。学习的效果局限于解决一个特定问题,学生容易出现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虽然在课堂上问题解决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换一个模式就不一定能解决,如何弥补PBL教学方法的不足?需要优化整合PBL方法同时借助于微课进行辅助教学。

2.3 PBL与微课结合使用在计算机教学中优越性

PBL与微课教学这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 可作互补, 各取优点, 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如何有机结合PBL教学与微课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探索的一种新尝试。PBL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微课则不同, 多在学生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学习自由度空间度大。结合PBL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 可在课程知识的难点或重点处设计制作微课课件, 由微课引领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学生通过微课所学, 结合PBL问题所查资料, 进行知识整合和重构达到对整个知识应用融会贯通, 最后在课程结束后汇总及反馈。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微课结合PBL教学模式的探索

3.1微课结合PBL教学模式的设计

PBL教学法与微课的结合,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重新优化组合的教学策略,符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方法的需要。构建基于PBL 教学法与微课融合实施模型,基本思路是充分发挥 PBL 教学法和微课的优势。依照PBL的实施过程,把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过程和课堂教学过程及课后评价过程三个阶段。

3.1.1课前准备过程

课前准备是整个教学模式开展的基础和保证。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平台建设。平台建设主要包括项目的设计及微课的制作。

项目设计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对 PBL 的概念和技能深入理解和熟练掌握,才能有效地向学生提出问题,确定学习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设计相应的讨论题以及控制讨论的技巧。在项目设计过程中还需要以下三个问题上做到平衡。1)教学内容设计要有趣味性,针对性,典型性,可以和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项目难度的控制。如果项目设计过于简单,反而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但是项目过于复杂,会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且任务铺垫需要浪费大量的教学时间,使课堂进度无法把握,项目中较难的环节, 教师应当适时参与指导。项目设计中也需要把握好质量与数量的平衡。3)项目内容设计体现层次性。设计任务应包含所有的知识体系,必要时可以扩充。基础任务需要所有同学完成,基础好的同学完成扩充部分,这样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项目设计完成之后进行微课设计和制作。微课作为正常课堂的补充而不是简单地把课堂复制到微课。微课将项目中比较复杂的知识点或者操作过程制作成微视频,其中每部分内容都仅结合一个教学目标, 学生主动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微课内容进行学习,学生在操作时遇到不会的操作或者没有了解透彻的知识点, 也可以反复播放微视频, 一边播放一边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仔细揣摩,通过学生自己一步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可以更加熟悉每一个操作步骤及其所达到的目的,这样学生掌握到的实践操作方法使得记忆更深刻, ,从而帮助学生较好的完成实操任务。

3.1.2课堂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是整个模式关键环节,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按照知识点讲解——提出问题(项目导入)—项目任务完成——微课解惑——总结等步骤完成。其中知识点讲解和提出问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授课为主。讲解的知识点是在完成项目中需要用到的。提出的问题以学习、考试、课程等学生都熟悉的PBL预先设计内容为主。项目任务完成和微课解惑为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把老师讲解过的知识点灵活运用到解决具体项目中,碰到难的或者不会的通过自主学习微课解决问题。学习微课的过程也是带着问题学习的过程,目的性和针对性强,是对老师知识点讲解过程的补充与细化,学生也能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总结以老师讲解为主,通过对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发现学生的不足和难点,可以统一講解也可以一一辅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灵活运用,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解决实际问题,避免简单的模仿操作,可以有效引导自主学习且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1.3 课后评价过程

课后评价过程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采用PBL模式,设计一项或两项任务,任务区分层次,任务一目标为夯实基础,知识点应用与课堂教学部分基本一致,但是涉及内容更加社会化,例如企业生产过程,财务系统,质量系统,销售系统等等,这些项目的提出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也可以让学生灵活应用。任务二目标以提高扩展为主,涉及的知识点20%可以在老师讲解的范围以外,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探究知识的乐趣,还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同层次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完成。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知识掌握做出正确评价。

4 微课结合PBL教学模式的实施

为了推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湖南师范大学2017-2018第二个学年学前教育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中试用了PBL与微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推进教学。

4.1实施步骤

4.1.1项目设计与微课录制(课前准备过程)

项目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既要选择学生有所了解的项目,又要求项目涉及的内容不要太陌生,覆盖的知识点不要太广,项目的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且实用性强,这样能够避免学生花太多时间收集资料,综合上述原则,在计算机基础的项目设计中,选择“word高级应用”进行项目设计,本章主要内容为长文档排版操作,包括分节、分页、样式设计、多级列表设计、目录制作,交叉引用等知识点。针对这些内容选择一个项目进行问题的设计:完成一份毕业论文的排版。项目给出一份只有内容没有排版格式的毕业论文,再提出对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同时展示排版之后的成品论文。完成这个项目需要使用长文档排版的所有知识点,符合项目设计要求。

微课设计以演示操作视频为主,微课分为分节与分页、页眉页脚制作、章节标题制作、图表交叉引用、目录的制作共五个微课视频分别录制。

4.1.2 项目实现过程(课堂教学过程)

在正式课堂中,老师按照传统课堂的方式介绍在完成毕业论文排版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知识点,重在讲述知识点概念以及知识点的连贯性,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讲述分节和分页时:介绍节的概念,分节的目的,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分节分节,再演示一遍分节的操作。同样的模式介绍样式、多级列表、目录等概念及基本知识点。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操作思路,知识点前后关系,例如在设计不同章节页眉页脚时候需要先分节,在这个讲述过程中需要让学生理解分节不是孤立的,它和随后的操作密切相关,让学生形成一个操作思路:先做什么,再做什么,为什么要如此操作,能不能换个顺序进行操作,如果不按顺序进行操作将会出现什么结果?这样能避免学生简单的模仿操作,记忆操作,机械操作。

正式课堂介绍之后把时间留给学生,即完成毕业论文排版项目。在完成项目过程中需要学生主动探索,用老师讲解的知识点解决具体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操作的步骤,操作的前后关系,遇到的难点可以通过网络搜索,查看微课视频,同学讨论,老师答疑的方式解决。任务完成后进行项目分组汇报,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2 微课结合PBL教学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为了检验微课结合PBL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设计两个班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A班为实验班,采用微课结合PBL模式教学法教学,B班为传统教学班级,教学内容一样。不同在于A班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论文排版,B班为老师讲解毕业论文的排版。使用统一考试软件测试,试题包括选择题、操作题。从选择题得分率A班平均得分率为72%,B班平均得分率为50%,错题分析表明A班学生明显对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知识点体系结构更加完整。操作题得分率为:A班分节操作得分率90%,B班分节得分率80%;A班页眉制作得分率83%,B班分级列表得分率71%;A班多级列表得分率72%,B班分级列表得分率60%;A班交叉引用得分率60%,B班交叉引用得分率55%,由此可见,微课结合PBL教学模式优势明显。

5 结语

计算机这门学科是注重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的学科,根据数据对比,从最终的教学效果看,采用 PBL结合微课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不仅教学容量大大超出传统课堂,并且学生学习兴趣及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同时,也要求老师一定要拓宽知识面,解答学生在对案例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相比传统教学,教师在时间、精力等各方面均要付出很多。因此,老师应当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推动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适应现代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 刘梦莲.基于问题式学习 (PBL) 的设计[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3(1):39-43.

[2] 潘高峰.充分利用微课资源,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J].福建电脑,2016(9):145+157.

【通联编辑:王力】

猜你喜欢
计算机基础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