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芬芬,章丽萍,沈金花
(苏州市吴江区精神康复医院,江苏 苏州 215200)
精神分裂症是现代社会极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具有迁延难愈、隐匿性强、发病率高等特点[1],如何引导精神分裂病人遵医嘱、针对性地开展康复治疗也是临床护理的重要内容。本研究评价分析了精神分裂患者临床护理中应用多元化护理对其自我管理能力的改善效果,现报告如下。
抽选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共计64例。纳入标准:均符合CCMD-3[2]对精神分裂的诊断标准;患者或家属签订研究同意协议;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相关信息严格保密。排除合并脑卒中等严重脑病及孕产妇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2例,对照组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12±4.28)岁;平均精神分裂史(10.21±2.11)年。观察组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42.20±5.12)岁;平均精神分裂史(10.25±1.9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均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利培酮、氯氮平等)进行治疗,对照组同时给予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心理干预、日常生活护理等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采取多元化的护理措施,首先建立多元护理小组,由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组成,对每位患者的精神分裂症一般资料进行调查,针对性地设计宣教方案、康复训练计划并实施多元化护理,内容包括:(1)情绪控制干预,通过交谈法、正向激励法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绪,再向患者讲授情绪控制的一些技巧,如转移法、运动法、旅游法等,并模拟情境对其进行测试,每周1次,以增强患者对自身情绪的管理能力;(2)社会功能康复训练,了解患者社会功能缺陷水平,对于轻度缺陷,可通过组织文体活动、歌唱比赛、瑜伽练习等群体活动进行矫正;对于重度缺陷,首先应采取支持干预方法,鼓励家属、朋友、同学和同事探望患者,给予安慰和鼓励,再循序渐进引导其加入群体活动中;(3)疾病认知健康指导,对患者或家属进行定期的健康教育,引导其意识到自身患病及精神分裂的危害,促使患者积极主动地服药、接受医院随访和自我管理。
在护理前1d、护理后第30d上午,由患者填写本院自制的精神分裂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量表,量表分社会功能、遵医行为及情绪调节能力三个部分,每个部分设置10个条目,达标(○)计1分,未达标(×)计0分,每个部分评分0-10分,总评分合计0-30分,评分越高表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良好。
选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x±s)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在社会功能、遵医行为、情绪调控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总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社会功能、遵医行为、情绪调控能力及自我管理能力的总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自我管理能力量表评分比较(分,±s)
评分项目 护理前 t P 护理后 t P观察组 对照组 观察组 对照组社会功能 3.17±0.64 3.20±0.58 -0.196 0.845 8.12±1.21 5.06±1.39 9.393 0.000遵医行为 3.26±0.60 3.30±0.68 -0.249 0.804 7.94±0.88 6.12±0.76 8.854 0.000情绪调节能力 4.25±0.72 4.27±0.75 -0.109 0.914 8.59±1.14 6.88±1.06 6.214 0.000总评分 11.46±2.43 11.51±2.48 -0.081 0.935 24.19±3.01 18.26±2.65 8.365 0.000
自我管理是精神分裂症治疗和控制本病及康复的关键环节。在临床中,精神分裂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普遍存在缺陷,包括:(1)精神分裂患者对自身的情绪控制能力低,多伴随抑郁、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2)患者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缺陷,其治疗和康复的意愿和信心相对不足[3];(3)部分患者不认为自己患病,对疾病认知有误,因此服药配合度和依从度较低,不利于临床治疗[4]。本研究所选患者具有上述特点,但表现程度不一,因此,只有采取多元化护理策略才能促进患者对自身疾病管理能力的提升。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经多元化的干预后提高了患者情绪控制能力、重建了患者社会功能、提高了患者对精神分裂症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好地改善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多元化护理可促进精神分裂患者在社会功能、遵医行为、情绪调控能力等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提高,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