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芳
(无锡新区凤凰医院内科,江苏 无锡 214028)
冠心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其病情进展缓慢,治疗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冠心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的饮食、生活、体育锻炼行为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的治疗效果,因此,实施合理的行为护理控制这些因素对于改善疾病症状,抑制疾病进展,有助于疾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1]。本次研究以我院2016年4月-2018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为例,探讨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选择2016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60例冠心病患者,根据双盲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55-76岁,平均(65.54±12.45)岁,BMI(22.45±4.25);观察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54-75岁,平均(64.78±10.84)岁,BMI(21.85±3.77)。纳入标准:(1)符合WHO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签署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生存期小于1年者;(2)无自主生活能力者;(3)未签署同意书者。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体质量等基本资料上比较无差异(p>0.05)。
两组患者均接受我院针对冠心病患者的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用药指导等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行为护理,包括饮食、日常生活、服药及体育锻炼四个方面。①饮食行为护理。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让患者了解和掌握冠心病的治疗与饮食行为存在很大的关系。告知患者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饮食容易引起血液胆固醇含量升高,而暴饮暴食也会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冠心病。平常的饮食宜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饮食为主,绝对禁忌烟酒,减少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②日常生活行为护理。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观察和评价患者日常生活不良行为,反复讲解不良行为与冠心病的相关性。调动患者积极性,要求患者家属对患者日常生活不良行为进行监督。教会患者日常进行血糖、血液及血脂的检测,嘱患者一旦发觉异常要及时到院治疗。③服药行为护理。用药前加强对患者情况的评价,告知患者药物的名称、剂量、使用方法、用药时间、停药指征及服药期间注意事项。切不可随意调整药物剂量、更换药物种类,严格遵循医嘱用药。④体育锻炼行为护理。根据患者疾病时期不同分为住院期、院外期,帮助患者制定适宜的运动计划,住院期间待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被动运动,逐步过度到主动运动。院外早期可指导患者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例如有氧运动、阻挠运动、柔韧性运动等,帮助患者建立规律的运动习惯。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随访1个月,向患者发放我院自制依从性调查表。疗效评价参照1979年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检查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心电图检查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无效:均未达到以上要求。依从性好:患者基本能完全按照医嘱用药、饮食和锻炼,生活规律良好。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x2检验,取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6.67%、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观察组患者饮食、日常生活行为、服药及体育锻炼行为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各方面行为比较[n(%)]
冠心病的发生与患者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等有密切的关系。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吸烟、酗酒、饮食结构失调会导致血脂、血糖异常,加重心脏的负担,从而诱发冠心病;晚睡、睡眠不足,进食时间不规律等不良生活行为会导致身体免疫功能下降,不利于冠心病的治疗;用药不合理、不规律或用药错误不仅影响治疗效果,更可能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不运动或运动过度可能导致患者身体应激,心脏负荷加重,诱发冠心病。
行为护理是基于“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选择最佳护理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从服药、生活、饮食及运动等多方面对患者实施行为护理,有效改善其行为,规避冠心病危险因素,有助于改善患者身体条件,保证治疗效果,有助于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