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华兴
(广州市增城区第一中学,广东 广州 511300)
田径运动被誉为体育运动之母,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础,对其他运动项目的发展有不可代替的作用。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田径运动能力的重要阶段。在初中,学校有计划地开展田径特长的培养,对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的田径运动技能、提升体育中考成绩和推动学校田径运动发展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福和中学是一所农村初中,曾在增城区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取得过好成绩,向增城区各高中学校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田径特长生。但近几年,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福和中学在田径特长生培养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田径人才输送和田径比赛成绩大幅下滑,对田径运动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本文针对福和中学在田径特长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初中田径特长生培养的路径,为福和中学和农村初中学校培养田径特长生提供参考。
对田径特长生至今尚未有统一、明确的概念,即使是对体育特长生内涵的界定,也是见仁见智。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王丹认为,体育特长生,是指那部分对体育运动产生爱好,有一定的素质水平和专项运动能力的学生。方志文在“太仓市中小学体育特长生有效衔接的研究”一文中认为,体育特长生专指在中小学校中参加学校运动队训练,相对普通学生而言在某一体育项目上具有一定特长的学生。参考上述专家、学者对体育特长生内涵的界定,本文认为田径特长生是指具有一项或多项田径项目的运动成绩较为突出的学生。田径特长生是中学生的特殊群体,他们既具有一般中学生的共同特征,又具有特长生的特殊个性。
学校领导对田径特长生训练的态度,决定着田径特长的发展程度。如果学校领导重视田径特长生的训练,就会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设法改善田径训练的环境,以激励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学校领导对田径运动和田径特长生训练的认识不足,在现行教育体制和升学压力的影响下,学校领导关心的只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关注的只是运动队的比赛成绩和名次,而对运动队尤其是田径训练的训练情况、训练中存在的困难等却不太关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师对田径训练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田径特长生的发展。
田径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田径知识、技术的重要场所,掌握田径技术基础的必经之路,也是选拔田径苗子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学校虽然开设了田径课程,但由于学校领导、 体育教师对田径教学在认识、态度上存在偏差,在田径课程设置方面没有制定促进初中生体能素质、田径技能发展的田径课程规划和课程目标,也没有形成规范、具体的田径教学内容,田 径课堂的教学内容任由体育教师临时性的随意安排,导致一些体育教师在田径课上往往是东拼西凑,学生在田径课堂上没有系统地学习田径知识、技术的机会,田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田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严重影响学校田径运动的发展和田径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田径运动项目众多,技术复杂,各运动项目相关度差异较大,训练要求、训练方法各异。这需要体育教师在开展田径训练前事先根据学生的年龄、项目特点、技术水平、运动能力等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并要做到科学性、系统性、适用性,以保证训练的顺利进行和提高训练效果。田径训练计划应包含学年训练计划、学期训练计划、周训练计划和课时训练计划。农村初中的田径训练多为短期的训练,体育教师基本上只对学生制定短期的训练规划,没有形成长期发展的规划意识,甚至有些体育教师根本没有制定训练计划,训练时仅凭经验、感觉执行训练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田径训练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训练过程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学校领导要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客观审视田径特长的培养对学校体育发展和体育中考的重要性,在关心学生文化学习和升学率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学校管理中,要抛弃那些对体育活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关键时候可要可不要”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提高认识,严格执行国家和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相关政策和要求,广泛开展校内体育活动,重视体育特长生的培养,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强化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文化学习与身心健康发展。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校的田径特长生培养也是如此。农村初中开展田径特长培养,学校要根据田径运动训练的特点,结合学校的实际,立足于长远发展为原则,制定有利于激励教师积极性,促进学生田径运动技能发展的田径特长生培养规划,并把田径特长生的训练与管理纳入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以促进田径特长培养可持续发展。
田径场地、设施和器材是学校开展田径教学和田径训练的基本条件,良好的场地设施是提高田径训练效果的保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良好、完善的田径场地和设施,想要培养出高水平的田径苗子就非常困难。学校应加大经费的投入,逐步改善田径场地、设施的建设,配置足够的田径器材,以满足田径教学与训练的需求,改善田径训练的环境,调动体育 教师和学生训练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田径训练的效果。
体育教师是田径训练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体育教师对田径训练的能力和态度决定着学校田径训练的效果。学校应有计划地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培训方式,一方面,派送体育教师参加各类高层次的田径教练培训班进行培训,学习田径运动先进的训练理念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提升体育教师对田径训练的观念和认识,开阔视野,提高体育教师的田径专项训练水平;另一方面,邀请有经验的专家、学者来学校讲课,传授田径运动教学与训练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并对学校现阶段田径教学与训练的现状进行“把脉”,找出学校田径教学与训练存在的“弊病”,提出改进策略,提高学校田径教学与训练的效果。
田径课程设置是学校开展田径课程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顺利实现田径教学目标的重要保障。学校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选择田径运动的教学内容,完善田径课程设置,制定各年级田径模块教学计划,规范田径课堂教学。体育教师要根据田径模块教学计划,结合田径教学原则、学生情况,制定田径课堂教学计划并组织教学,设法提高田径课堂教学 效果,为学生打好田径基础。
田径运动项目众多,而每项田径运动的技术训练都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因此,学校开展田径训练,首先要遵循客观的运动规律,以长期发展为原则,建立一套完善、详细的训练计划,科学组织训练。在训练中,体育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训练基础、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条件科学调整训练计划,开 展差异化训练,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运动潜力。同时,还应对训练负荷进行合理地控制,保证在一定训练强度、数量和时间的基础上,强化技术动作规范,不断提高训练效果。
田径特长生培养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农村初中开展田径特长生的培养,应在充分认识培养田径特长生的意义的基础上,本着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发挥创造性思维,合理利用有效资源,规范开展田径教学和科学组织田径特长生训练,培养田径后备人才。
[1]龚志文. 农村初中田径特长生训练现状的调查:以增城区中新镇福和中学为例[J]. 当代体育科技, 2 017, 7(17) : 39-40.
[2]刘扬. 焦作市高中田径特长生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开封 : 河南大学, 2013.
[3]方志文. 太仓市中小学体育特长生有效衔接的研究[D]. 苏州 : 苏州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