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健辉
(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中心小学,广东 中山 528437)
篮球起源于美国马萨诸塞州,1891年12月21日由詹姆士·奈史密斯创造,后期发展成为竞技体育项目,目前被归纳为奥运会指定核心比赛项目,是以手部控制为核心要素的身体对抗性体育运动。篮球运动在我国的普及度很高,由于篮球运动中以弹跳、跑动、身体协调性、运动耐力与爆发力、团队合作意识为基础,在现代体育项目中极受欢迎。少儿参与此项运动,能够在弹跳过程中促进机身体发育。多数研究证实,篮球运动能够激发青少年健康成长,并有效开发学生智力和运动能力。因此,在小学体育课程中推广篮球运动具备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团队配合意识。但篮球运动也具备较高的动作技巧性,多数小学开展大球类运动存在误区与偏差,其技术指标很难建立规范化的衡量标准。因此在教学评价、运动技巧训练、教学方式与方法上仍然较为落后,同时也存在较低的适应度问题,导致多数学生仅以此为娱乐项目,其篮球运动的规范性与技巧性无从考证。因此,在小学阶段推广篮球运动必须探究其运动技巧的传授方法与训练模式,进而提高相应的教学质量。
小学阶段生源年龄区间在6~12岁,在三~五年级的学生中,其每一学年度的学生运动能力都受到较为明显的年龄制约。因此,篮球运动教学绝不能采取统一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只有将其学年组以年龄划分,根据各学年学生运动能力设计教学内容,才能有助于篮球运动的技巧训练得以适用。为此,本研究针对小学三、四、五年级学生设计了不同的教学计划。
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中心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多数为初次接触篮球运动,在课程开展之初首先采取篮球运动理论传授,同时以游戏教学为主,培养学生针对篮球运动的兴趣爱好。在训练科目上主要为运球、传球、投篮三个基本动作训练。在训练方式上并未设计标准度较高的运动指标,均以学生理解范畴为基础,在游戏环节中强调规范动作指标,讲解动作要领。首先,运球教学重点为保证学生不出现“带球走步”情况。将学生分为3组,设计接力带球循环比赛,以游戏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运球技巧,以运球速度鉴证教学成果。其次,传球训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传球技巧,设计游戏环节为跑动传球。5人一组绕半场顺时针跑动,接球后在跑动过程中传递给场地中心的教师,再由教师传递给不同学生。由接球有效率和传球有效率评估学生运动技巧,同时以多组学生完成情况划分比赛名次,培养学生初级运动竞争观念,同时激发学生训练热情。最后,在投篮练习中主要为顶点投篮训练,针对投篮技巧进行讲解之后,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两分投篮命中率划分比赛名次。
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运动体能和身体协调性方面较三年级学生完善,在篮球动作技巧中为学生设计了训练延伸方向。首先,在运球方面传授学生胯下运球和背后运球的基本要点,并以一人防守和一人进攻的方式指导学生运动规范性,同时要求学生两两一组,以断球和运球时间评估学生基础动作技巧的掌握程度。并且详细记录学生的运球时间和断球次数,并以相应分数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训练项目。其次,传球训练主要分为背后传球、胯下传球、击地传球、滞空传球四个环节。同时采取定点传球和运动中传球为教学训练科目,以学生传球效果评估基本技巧完成度。最后,在投篮项目中的训练方式主要由定点投篮教学转换为带球上篮和滞空跳投。但是在此方面的训练科目暂时不加入防守对接,仅以个人投篮命中率为基础性评估条件。如果学生出现命中率较高的情况下,适当加入防守型投篮训练进而提高学生的投篮基本动作技巧。
小学五年级学生较三、四年级学生基础运动能力较高,同时在运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因此可以适当开展具备比赛基础的对抗性实战训练科目。首先,在运球方面主要以带球过人、跑动运球、运球抢断为基础训练科目。其次,在传球方面要求学生以技术配合传球为主,运球过程中详细了解对手和我方选手的场地运动位置,评估传球有效率,进而组织配合进攻与防守效果。最后,在投篮方面针对五年级学生设计了3分投篮训练,但是由于学生上肢力量较为薄弱,因此以2分远投为基础训练科目,部分学生成绩优异,参与3分投篮训练。同时加强学生上肢辅助训练,以俯卧撑、引体向上、双杠支撑为基础训练科目,培养学生双臂力量达到3分投篮的力量需求。除此之外,教学环节加入3人组对抗比赛训练,以半场训练为主,平均场次5分钟,分数高组胜出,以比赛形式验证学生篮球基本动作的掌握情况,以及团队配合能力是否对基础动作产生干扰。
小学三年级学生主观意识较为薄弱,同时集中度较差,尤其学生手臂力量极弱。为此,在训练学生投篮能力的过程中主要以手部腕力、臂力、平衡感为基础训练单元。同时设计了个别训练单元,采取举球过头保持不动的训练方式提高学生在投球时的稳定度与平衡感。此外,在定点投篮中整体身体配合依然存在,如果学生单凭手部力量依然无法达到力量要求,教学单元可加入蹲起训练,并为学生详细讲解在投篮过程中的整体身体协调度控制方式。
小学四年级学生开展滞空投篮训练,其动作技巧与滞空高度、滞空时间存在极为密切的关联性。而相应的滞空能力也需要较高的弹跳力,尤其需要学生在滞空后保持较高的平衡感。因此教学辅助单元中设计了跳高与跳远训练,并以蹲起训练为基础训练环节,以学生起跳和滞空能力为评估要素。除此之外,加大了投篮范围的拓展,以篮筐为中心分别设计了0°、30°、45°、60°、90°角的2分跳投训练。同时要求学生在跑动急停后起跳投篮,进而加强运球与急停跳投的运动衔接。
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运动能力基本稳定,但是在投篮方面仍然需要加强练习。课程主要讲解投篮手感的培养策略,教学内容涉及三个重点方向:(1)在对手防守区域进行投篮时加入假动作和滞空后仰的练习单元,要求学生在对方防守严密的环境下练习,进而提高运动中投篮精准度与命中率。(2)根据学生特点采取针对性教学方案,五年级学生在篮球训练中的天赋较为突出,其中与个人爱好和基础体能存在一定关联性。因此,学生体能较差的情况并不建议开展3分球投篮练习,而体能优异者则加入3分球投篮训练。(3)五年级学生在之前的练习中掌握了一定技巧,但是基本技能也同时存在一定不足或偏差。因此,在拓展训练项目的同时也要加强基础训练,基础训练与小学三、四年级相同。如果学生存在逆反心理,对于训练单元产生质疑,可以与三、四年级学生比赛定点投篮,由比赛成绩核实训练效果。
运球训练的基础要素在于双手对于篮球的掌控力,也是运球自如的客观要求。但是三、四、五年级学生身高、手掌大小、基本运动体制存在较大差异。为此教学单元对于三个年级学生的要求也有所区别。首先,评估三年级学生运球能力主要以带球连贯性和是否产生带球走步情况为基本衡量标准,并不以跑动运球为主要衡量指标。其次,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相应运球能力较高,而评价模式也由带球过人和跑动运球的连贯性为主,同时需要设计防守环节,继而评估学生是否具备了较高的控球能力。最后,小学五年级学生可以开展对抗性训练内容,在运球技术要领上主要以观察全场动向的运球能力为主。要求学生在运球过程中完全凭借手感判断篮球运动方向,不可直接观察篮球起落点。而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全场对手的跑动位置,进而达到组织全场进攻与防守的运动技巧和连贯度。
篮球训练与其他体育项目同样存在危险性,相关研究表明,篮球运动的危险性主要存在于传球、断球、抢球等基本运动环节中。小学三年级学生对于传球要点掌握较为模糊,同时判断篮球落点与运动方向容易出现偏差。为此,初期训练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接球要领,手部五指必须充分张开,从而避免挫伤手指的运动风险。而小学四年级学生在运动技巧上已经呈现出较大提升,但此时对于风险意识有所下降。因此教学重点为要求学生保持基本运动规范性,同时以多人练习为基础,拓展运动中传球要领的训练内容。小学五年级学生在传球训练中的基本要领主要以比赛传球为基础,要求学生在传球过程中判断对方选手的可控范围,同时与本方选手加强比赛中传球训练,并附加多种传球训练方式,包括背后传球、胯下传球、击地传球、滞空传球等,以及在比赛中的运用方式。当学生传球失误时不可盲目指责和批评,而应当辅助学生分析比赛进程中传球失误因素,并以针对性练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运球技巧和能力。
篮球运动本身对于基本技巧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运动技巧最终也要在比赛过程中展现,如果学生仅在练习时具备较高的运动技能,但是在比赛中运动技能完全丧失,那么教学效果也无从考察和验证。为此,应当以比赛形式验证运动技巧的完成度与掌握度。但是小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运动危险意识较为薄弱,因此在比赛练习中体育教师必须着重讲解安全防范意识的重要性,同时传授学生相应的防范技巧。本文不建议三、四年级学生加入比赛练习,但是可以采取上文提到的游戏训练环节,从而以游戏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并在小组练习中强调多人配合的重要性。小学三年级的类似教学科目主要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为主,只有学生热爱篮球运动,才能在接下来的训练项目上融入较高的训练热情。而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则需要体育教师不断提醒和督促学生注意防范自身的运动安全性,当其存在过激运动表现,或者体能透支训练情况时,体育教师必须明令禁止,才能保护学生的运动潜能和成长健康。除此之外,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开展比赛项目,从而见证之前教学科目的成效。但是在比赛过程中不易开展全场比赛,当以半场训练为主。虽然小学五年级学生在体能上相对优于三、四年级学生,但是其身体发育并未成熟。因此,采取全场训练方式也容易造成学生体能透支,尤其在体能消耗过大时也容易增加运动伤害比例。
将篮球运动融入小学体育课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划分教学科目重点。在篮球基本动作技巧上,也应当以各年龄层次的接受程度考量训练科目的可行性。同时在训练强度上必须酌情处理,如果学生出现运动体能透支必须调整相应的训练规划,进而保证学生在提高动作技巧能力的同时保护身体健康和安全性。
[1]王科飞, 王和平. 篮球运动损伤预防与自我保护的探讨[J]. 现代预防医学, 2011 (6).
[2]谢昌雄.浅析篮球胯下变向运球技术的动作技巧及身体用力特点[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 (5).
[3]练碧贞,王新龙,李辉.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篮球方向毕业生教学能力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4 (5).
[4]刘姝华.篮球战术意识培养方法研究[J].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