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一锋
浅析力竭性运动对心脏的影响
谢一锋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 汶川 623002)
运动作为一种外部刺激,对心脏的刺激有着双重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有关运动对心脏结构和形态、心脏电生理、生物活性酶的影响有深入的研究,文章对力竭性运动对心脏的机能、心肌线粒体的影响进行文献综述。
力竭性运动;心脏;影响
关于心脏的研究,1748年Robinson指出,高强度体力活动的动物,其心脏与体重之比值大于低强度体力活动动物,其后也得到了有效的证实;1899年瑞典医生Henschen提出最大的心脏将会赢得比赛的胜利,并把这种运动员特有的大心脏称为运动员心脏;1979年Ferrario等人提出了运动引起心肌结构的变化对维护正常的心功能有利;1989年Baumbach等人提出运动会使心血管发生相应的结构的功能的变化;1994年Lbtan提出病理性和生理性心脏重塑概念,主要表现是心肌肥大。运动作为一种外部刺激,会使机体发生剧烈的应答性变化。心脏作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装置,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训练导致“运动员心脏”和“窦性心动徐缓”良好适应现象的出现。运动对心脏结构和形态、心脏电生理、心肌线粒体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运动根据肌肉运动的特征不同,可划分为动力性运动和静力性运动。刘伟等提出动力性运动血压上升明显,心率上升现象不显著;次极限强度的动力性运动时,心率加快,呼吸系统、心肌泵血功能加强,血液回流增多,使左心室舒张期完全充盈。而静力性运动时心脏射血阻力增加,同时射血时间延长,导致心肌收缩速度下降;耐力性运动的心收缩舒张功能也会有适应性的变化,乌若丹、冯连世等发现中长跑运动组左室舒张末期容量(LVEDV)、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Dd)、每搏量(SV)、收缩末容量(LVESV)、左室心肌重量(LVM)以及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均比对照组高;白石、高慧玲等发现中长跑运动员左心功能优于一般人,左心指标ICT、PEP、LVET均比一般人高,在运动员中SV、CO、CI变化尤其明显。“运动员心脏”是对运动的一种良好适应现象。除此之外,适宜的运动会导致“窦性心动徐缓”现象。安静时,运动员心率减缓,心脏每搏输出量加大,运动时,充分动员心力储备,表现出良好的泵血功能,剧烈运动时心输出量可达42.3升/分。
适宜的运动训练导致的心肌生理性肥大,主要标志是心腔扩大(表现为心脏容积增加)和心壁增厚(主要由于心肌纤维和结缔组织增生),而不适宜的运动训练将导致病理性肥大。不同的运动项目会导致心脏增大的特征不同:耐力性训练可扩大心室腔、右心房、心室壁不增厚或轻度增厚,心肌收缩力明显增强,心室射血能力加强。力量性训练可使心室壁增厚,但室腔不增大,能增强运动负荷时的收缩功能。此外,心肌细胞是构成心脏细胞总数成分之一,占比虽然只有1/3,体积却占心肌结构的3/4,运动对心肌细胞结构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不同负荷下的心肌细胞肥大是一种适宜性或代偿性生理性(病理性)过程。适宜的负荷导致心肌细胞生理性肥大,表现为细胞体积密度下降,纤维增粗,肌节变长,线粒体体积增大,线粒体脊致密,基质电子密度增高。运动至顶点时肌丝解聚,运动时变化的离子强度恢复正常,肌丝蛋白重新聚合并恢复到原来的结构,亦出现超量恢复现象,导致肌纤维变粗,肌节变长。心肌肌球蛋白的异型得到改变,增加VI型肌球蛋白,异型的心肌肌球蛋白类型变得正常。
心脏不仅是是泵血器官,参与血液循环,也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之一。心脏主要分泌心血管内皮细胞源性激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内皮素等),分泌心脏神经递质(如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儿茶酚胺、速激肽、乙酰胆碱、阿片肽、血管活性肠肽等),分泌心源性激素(如脑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内源性洋地黄素、心钠素、心肌生长因子、抗心律失常肽等)。运动可引起儿茶酚胺、甲状腺素、内皮素(ET)分泌、肾素—血管紧张素Ⅱ(RASⅡ)以及降钙素基因调节肽(CGRP)分泌发生适应性改变,对心脏内分泌功能重塑起着重要的调节因素。但涉及到内分泌激素的产生部位、储存形式、调节作用、释放水平、功能意义,不同类型运动将会使它们有差异性。不同运动类型对心脏内分泌影响不同:长期力量型运动使内分泌主要侧重于心室的调节,可调节心肌肥大、使冠状循环得到改善、加强心肌代谢,增强心肌营养。
研究表明,大强度运动,尤其是力竭性运动,会使心脏产生不良的适应性效果。力竭性运动时,血液变得粘稠、红细胞聚集增加,毛细血管灌注阻力上升,引发微循环障碍,血液的流速减缓,心脏血容量及供氧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减少,心肌收缩能力下降,心脏每搏输出量减少,引起心脏缺血、缺氧,从而对心肌结构、功能、生化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力竭性运动引起心脏形态结构发生变化,心肌细胞凋亡增加,心肌细胞变性,肌小节异常,心肌内部肌纤维断裂,细胞间质减少,线粒体肿胀,基质变性,嵴部或全部断裂,内质网扩张,细胞核异染色质增加,肌小管肿胀和间隙增加,肌浆网和横管膨胀,心肌间血管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力竭性运动后心率变异性增加,出现S波增大增宽、ST-T段改变等损伤性变化。缺氧刺激导致心脏机能受损及机能水平下降,甚至使心脏向病理性转变。此外,力竭运动会使心肌心钠素表达减少,阻碍心钠素内分泌功能的发挥,引起心肌细胞缺氧,心肌损伤程度加深。
力竭性运动时心脏电活动的动态变化可以通过心电图直观地反应、监测、分析。力竭性运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传导性明显增强,同时缺血缺氧的不断加剧也会使心电图呈现缺血性改变。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训练可激活心脏自律细胞和交感神经,传导性和细胞的跨膜转运能力增强;一次力竭训练可导致自律细胞的兴奋性、窦房传导以及房室传导的速度下降,而心房肌细胞与心室肌细胞的除极和复极化的时间延长,细胞结构可产生适应性改变;力竭性运动后即刻心电图73.2 %出现损伤性ST-T改变,46.3%表现为心率变异性增加以及宽大的S波,17.1%出现心律不齐。运动后1~24h内上述心电图改变又重复发生一次,之后逐渐恢复正常,不同时相心电图均出现心肌缺血损伤型ST-T改变,心电图相继出现即刻性和延迟性损伤性改变,两者均为可逆性改变。
线粒体作为细胞中最容易出现变化的细胞器之一,对生理和病理性刺激都很敏感。线粒体一般呈粒状或杆状,由内外两层封闭的膜构成,其中内膜对能量转换起主要作用,氧化磷酸化的电子传递链位于内膜,内膜上的标志酶为细胞色素C氧化酶。线粒体不仅是细胞的重要结构,是三羧酸循环以及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场所,是机体的重要能量来源,而且还是机体内源性自由基的主要产生部位之一。力竭性运动对心肌线粒体也会产生负面作用。运动训练对线粒体有着双重的影响,根据训练时间的长短,心肌线粒体适应性的增多。但是,病理性心肌肥厚和极限运动后即刻,会使心肌线粒体数量减少。力竭性运动后心肌线粒体肿胀,线粒体甚至破裂、溶解,数量减少。同时,心肌线粒体膜流动性下降,线粒体膜酶活性降低。此外,力竭性运动导致心肌线粒体自由基生成增多,提高脂质过氧化水平,对线粒体膜造成不良刺激。线粒体负责供能并参与脂肪酸的合成及某些蛋白质的合成,线粒体功能异常,ATP合成能力下降,将影响心脏供能能力,使心脏机能水平下降。
大强度运动,尤其是力竭性运动,会使心脏产生不良的适应性效果。大强度的力竭性运动对心脏机能以及心肌线粒体会产生不良影响。力竭性运动可造成机体内自由基增多,清除自由基相关酶活性改变,导致心肌组织生物膜功能异常,造成细胞损害,心肌电生理发生异常,引起心肌损伤。心肌损伤也会引起线粒体损伤,力竭性运动可引起线粒体变性、破裂、溶解,形态结构不可逆的程度。
[1]Rost.R et al.Athelete’s heart-a rewiew of its historical assessment and new aspect[J].Int J Sports Med,1983,4:147.
[2]Ferrario.Myocardialremodeling[J].AmJcardial,1979,44(5):983.
[3]Banmbach Gl,et al.Remodeling of cerebral artsrioles in chronic hypcrtension[J]. Hypertension,1989,13:968.
[4]LbtanA.Cardiac Remodeling[J].Br Heart J, 1994,72:315.
[5]张红举,郭殿武.简述运动对心脏的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2008,3.
[6]常芸.运动心脏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山东体育科技,1999,12(4):29.
[7]常芸,林福美,孙迎.运动心脏的自身调节因素[J].体育科学,1988(1):67.
[8]潘姗姗,张炎,陆爱云.力竭运动对大鼠心肌心钠素表达的变化[J].体育科学,2000(3):66.
[9]潘姗姗,陆爱云.运动心脏与心钠素研究现状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1(1):47.
[10]刘伟,张洁.运动与心脏[J].体育科技,2000,21(3):43.
[11]乌若丹,张翔,李永吉.中长跑运动的心血管效应[J].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1988,14(4):358-359.
[12]白石,高慧玲.耐力运动员左心室功能的阻抗心动图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1995(4):36-39.
[13] 吴庚华.力竭运动对大鼠心脏传导系统的影响[D]. 扬州: 扬州大学,2005.
[14] 赵敬国,王福文.大鼠力竭性游泳运动过程中心电图的动态观察[J].现代康复,2000,4(8): 1194-1195.
[15] 王纯雨.大鼠力竭性运动后不同时相心肌结构及心电图动态变化的研究[D].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0.
[16]李晓明,韩长良,钱永东.力竭性运动对心脏的影响研究[J].贵州体育科技2006,12(4):50-51.
[17]赵敬国,王福文.力竭性运动对心脏影响的研究(综述)[J].山东体育科技2000,6(2):42-44.
[18]韩长良.力竭性运动对心脏影响作用的研究进展[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7(4):35-36.
[19]侍勇.不同强度的运动对心脏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24-25.
[20]彭峰林,乔秀芳.运动与心脏结构的重塑[J].体育科研,2001,22(2):35-36.
[21]赵海军,徐晓阳,邓树勋.力竭运动对线粒体结构、功能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6):63-65.
[22]马新庭,田振军.运动与线粒体关系的研究进展[J].延安大学学报,2004,3(3):86-88.
On the Effect of Exhaustive Exercise on the Heart
XIE Yifeng
(Aba Teachers College, Wenchuan 623002, Sichuan, China)
谢一锋(1988—),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