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九大报告解读体育强国视角下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策略*

2018-11-26 17:10徐卫华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体育场馆强国全民

朱 伟, 徐卫华

(1.西安交通大学体育中心,陕西 西安 710049;2.中国海洋大学体育系,山东 青岛 266100)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这是对全民健身、体育强国建设的最新论断。体育强国不仅包含竞技体育,也涵盖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等多个方面。在全面推进体育强国战略的进程中,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既是提升国民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要求,而且在促进个体全面发展、激励人们突破自我追求卓越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1]。所以,在着力推进体育强国战略的进程中,应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开创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1 体育强国内涵的提出与界定

1983年原国家体委在向国务院报送的《关于进一步开创体育新局面的请示》中首次提出建设“体育强国”的奋斗目标,随后的1985年8月,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结束后,将“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正式写入体育事业发展规划[2]。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表彰大会上,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2017年8月27日,在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开幕之际,习近平同志在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个人代表等时强调,要开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快建设成为体育强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3]。由此可见,体育强国战略的提出,是随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有着深刻认识后,逐渐提出来的,内涵极为丰富:一是强调以人为本。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增强人民体质、提升全民族身体素质,将人民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主体,将人民健身需要作为体育工作出发点与落脚点。二是坚持将体育发展融入富国强民的实践中。关注并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全面发挥其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效能。三是促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谐发展,关注体育事业及产业的协调发展[4]。

2 体育强国战略下发展全民健身事业顺应时代趋势

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这是全力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进军令。我国已成为体育大国,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体育事业发展不均衡,体育发展需要进行全新定位,体育强国建设自然应提上议事日程,唯有如此,体育事业才能分清主次、各项工作稳健推进。此外,十九大报告也强调,当前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体育强则中国强,没有全民的健康全面小康自然无从谈起。全面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不仅符合新的体育发展理念,也和人们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期盼中包含健身方面的需求,应获得充分保障的理念相符合。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将增强人民群众体质落实到位,才能将全民健康的愿景落到实处,才能基于全民健康实现全面小康的伟大目标。从这里可以看出,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内涵逻辑关系,这需要在体育强国战略视阈下,将全民健身活动作为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广大群众一同参与的交流、分享与沟通的新平台。

3 体育强国战略视角下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短板”

3.1 群众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不足

首先,人均体育用地不足,供需矛盾凸显。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充分表明参与的面广、人数多。但根据国家体育总局《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公布的数据显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m2,这一数据达不到美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的1/10,日本的1/20。数据表明,我国体育用地存量市场来看,从纵向时间维度来讲,统计期内取得一定发展,但是与美国、日本相比,人均体育用地差距明显,这与我国GDP总量居世界第二的水平相比,差距明显。体育用地是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一环,是大众体育、竞技体育等各项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不可或缺的。随着全民健身体育人群的扩大、需求层次的提高,对国内体育用地提出更高要求,同时我国体育人口加速增长,《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经常参与锻炼的也达到了4.35亿。现有的人均体育用地难以满足其开展体育活动的要求[5]。

其次,现有体育场地利用率不高。一是社会体育场馆利用率不高。社会大型体育场馆是为了举办综合性、集中赛事设计建造的,运营成本高,全民健身、群众日常性体育活动用不上,导致场馆闲置。再加上体育场馆往往建在远离市中心,交通不便捷,也不利于开展全民健身。据《昆明日报》,2015年8月9日报道,昆明主城区有不到5个大型体育场馆,在西南城区有昆明体育馆、五华体育馆和拓东体育馆,体育场馆属于经营性质,对市民开放程度低。二是学校体育用地场馆对社会开放率也不高。学校体育场馆占到全国体育场馆总量的66%,如果盘活这一资源,对加快推进全民健身战略,将发挥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因为校园安保、学校设施监管及体育设施设备维护等问题为由婉拒,政策执行困难。三是现有简易群众健身设施维护不到位。根据“中国攀枝花网”(2017-7-24)报道,城镇社区建设设施少并且维护不到位,体育健身器材损害后,维护不到位,这在老旧小区更为明显。

3.2 城乡及区域体育发展不平衡

首先,城乡体育发展不平衡。一是参与锻炼的人数及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知差异。城乡体育统筹发展将全面提升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层次,其发展程度将关系到国民的健康水平与全民健身体系大局,并最终影响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但是城乡体育发展不平衡,农民体育发展明显比市民体育发展落后[6]。根据《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情况调查公报》显示,城镇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达到了19.5%,而农村居民则仅为10.4%。二是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体质差异明显。2015年公布的《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国民体质综合指数,2014年“国民体质综合指数”为100.54,其中农村居民为99.71,城镇居民为100.60。由此可见,城镇居民体质比农村居民体质强[7]。其次,区域体育发展不平衡。根据《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西部地区国民体质达标率比全国总体水平89.6%要低,比如,西部的青海省84.5%、新疆维吾尔自治区82.5%,中部的陕西省为87.2%,而河南、山东、上海等则超过91%,而上海直接高达97.1%,从东部、中部与西部国民体质的差异,也反映了体育活动开展的差异性。

3.3 不同年龄层健身情况不均衡

根据《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情况调查公报》显示,从体育锻炼的参与度来看,伴随年龄的增加,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百分比下降,20~29岁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48.2%,而70岁及以上的人数百分比则为26%。而从体育锻炼的强度来看,6~19岁以上体育锻炼强度超过中级及以上的达到了90%,随着年龄增加,使用大强度人数百分比在渐渐减少,20~29岁比例为27.0%,70岁以上的则只是4.0%。再从参与体育消费的情况来看,20~29岁的人均体育消费为1162元,而随着年龄增加消费水平呈现下降趋势,70岁以上的则人均消费是422元[8]。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各个年龄阶段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锻炼强度与体育消费三个统计数据看出,各年龄层健身开展情况不均衡。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强调发展的均衡性,各年龄层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不和谐,也与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的初衷相左的,将不利于全民健身战略的稳步推进。

4 体育强国视角下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思路

4.1 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体育健身作为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必须创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满足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诉求。首先,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一是政府发挥统筹管理的作用。政府要从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发展战略出发,将公共体育建设作为长期、系统性工程,完成一体化公共体育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从地区人口分布、群众需求以及体育设施等多个方面统筹考虑,将基础设施、产品生产与大众需求相衔接,全面推动公共体育建设的发展,坚持以群众为本的宗旨,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加快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发挥统筹管理效能,将全民获得公共体育服务战略作为根本,资金投入采用制度的形式加以规范,确保公共体育服务的持续性发展,建立完整的法律法规运作机制,确保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实现高效运转。二是实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政府本身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平台的创建者,在建设的过程中,关注合作伙伴的利益及大众的需要,不断提升处理能力,确保公共体育服务协调有序,实现政府、民间组织、大众、以及企业等协调参与的公共体育服务,形成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其次,坚持以民为本,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提高现有体育场馆开放水平。加大体育场馆开放力度是确保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有效措施。将公共体育服务活动的需求为本,有针对性对各类体育场馆加以改造与修缮,让大型体育场馆能更好运用于公共体育活动,要从广大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在保证体育场馆的各项设置安全后,加大其开发力度。二是提高公共体育场馆资源利用效能。体育场馆是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重要场所,这是开展好公共体育服务的物质保障。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场所,有些体育运动必须借助专业的场地与设备才能完成。对前面谈到的体育场馆利用效率不高的情况,必须结合群众健身需要,拓展其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好已有的场馆资源,提高使用效能,为广大民众提供又好又多的公共体育服务。三是全面推进公共体育服务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体育设施,要从民众的现实需要出发,尝试将健身融入到群众生活,融入到自然景观中,融入到绿色健身的良好环境中,落实公共体育服务便民属性。在公共体育服务设施规划的过程中,实现体育便民设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建立和社区健身场所、体育主题公园等。

最后,创建信息服务网络,实现高效服务。一是加强服务信息化建设。要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步伐,发挥信息化在推动全民健身事业中的效能。完善信息服务网络管理制度,强化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信息化网络,让全民健身服务网络的各个环节实现有机统一,让民众从自身健身需要出发,不仅了解体育健康方面的知识,也能动态了解健身场所运行情况,共享信息化建设带来的高品质服务。二是加强指导员管理网络建设。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此,必须借助网络对其进行统一规划与管理。从工作能力、知识积累等方面进行分类分层管理,制定工作要求及职责,大力推行体育指导员服务的公益化与职业化,创建工作台账,记录管理网点的实际情况,科学调动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积极性,提高全民健身体育指导员的服务质量。

4.2 统筹城乡区域体育协调发展

十九大报告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突出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作为惠及全体人民的全民健身事业,也需要实现城乡、区域统筹发展,全面提升发展效能,让新时代体育发展的成果能惠及更多人。

首先,统筹城乡体育协调发展。一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民健身意识。通过不断加大体育宣传力度,提升人们对体育熟知度,普及体育健身的方法,让广大公民参与其中。全面利用好相关宣传平台,做好体育产品开发工作,开辟体育学习、公民接触体育知识的新路径,融入到公民日常生活中。当然,也要不断加强体育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体育文化氛围,通过体育健身的发动,弥补人们的体育意识的不足,引导并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并加入到体育健身中,真切体验到体育的好处,进而影响更多的人,提高人们体育锻炼意识。二是科学确定协调发展的着眼点,科学分配体育资源。增加体育投入既需要增加专项财政拨款,注入社会资本,城乡社会体育资源的科学配置,需要发挥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两种方式,尤其是对体育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的地方,政府需要做好宏观调控,引导体育专项支持资金、社会资金加大对农村体育薄弱地区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富有地域特色的体育项目,开辟并激发体育市场活力,完善并提高体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整体比例,找准城乡体育协调发展的着眼点,科学分配好体育资源。与此同时,提高体育管理机构服务体育健身的能力。通过组织专门人员深入城乡进行调研,创建并完善居民体育所需要的体育知识信息的收集与分析,通过体育服务机构的良好运转,让广大居民能受到更为周到的体育服务,为城乡的体育发展,提供更多支持[9]。

其次,实现区域体育协调发展。一是政府制定区域体育协调发展政策。从一定程度来讲,区域之间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差距,关键是人口分散、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因素导致的,要改变这一状况,除了当地政府的广泛参与外,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外,也需要中央制定利于中西部地区群众体育发展的措施,缩小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偏重中部、西部群众体育发展,在政府拨款等方面多向中西部地区体育发展支持,从宏观层面支持中西部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及发展,对全民健身体育发展滞后的地区,加大扶持与推动力度,注重从宏观和重点支持的双重到导向下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比如2016年国务院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区域体育共同发展策略,突出对中西部地区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再如,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也强调推动城乡体育均衡发展、区域体育联动发展。为此,要实现区域体育协调发展,必须以上述政策为依托,再结合地区实际,制定切实有效的落实政策,全面推动区域体育发展。二是构建全民健身发展的管理系统。不仅要设立全民健身体育发展的资金管理体系,制定资金使用的监督及审计制度,保证款项专款专用,在援助资金、设施产权管理范畴内,避免资产流失,确保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并维护管理的重要职责。也要对全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评估管理,对全民健身落实情况开展督查,创建电子信息管理体系,收集并汇总落实情况,并及时交流各地经验及发展情况,通过彼此间的学习与激发,推动中西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

4.3 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此,需要不断满足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新追求。作为全民健身事业来讲,要不断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提高人民体质。

首先,创新公共体育服务模式,让成果惠及全民。一是充分利用公共服务中的市场供给机制。市场在资源配置的进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市场借助价格的变化,能准确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传达供求信息,做到资源的科学配置,借助科技与经营管理上的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能。除了发挥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主体外,也要注重发挥市场这一主体的效能,市场作为建设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平等合作的纽带,通过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才能全面激发企业、社会组织的承接公共服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其和政府创建相互信任的良好合作关系,构建公共服务的合力。比如,在体育健康咨询、群众体制健康测试以及健身信息服务等项目中,引入市场机制,实现体育部门与其他部门间的协调,提升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效能。当前,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侧重政府责任市场化,在服务机制方面,不仅要积极探寻并发挥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供给中合同外包等体育配置方面的资源优势,让各个主体都能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竞争中,降低供给成本,提高供给效能,而且在引入市场机制后,进行科学监管,推动体育企业或社会组织提升服务效能,改善服务质量,这为各方取得共赢局面奠定好的条件。二是发挥好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政府与社会组织开展广泛的合作,是政府、社会组织实现共同认可目标创建的相互依赖关系,根本是实现公共利益为前提,实现资源共享,引导社会组织实现健康发展。采取民政部门进行统一登记,并给予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空间与自主权,大力支持社会组织服务能力发展,盘活资源,发挥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的各自资源优势,通过政策杠杆,引导推动组织结构、专业素养人才提升,推动社会组织项目管理与评估不断发展。当然政府要赋予社会组织更多的社会体育资源,完善财政支持与财政资金保障制度,借助委托管理、合同立项以及服务购买等方式,提高社会组织服务全民健身事业的能力,也要建立社会各方广泛参与的评估与问责机制,强化自律与他律建设,让公共体育服务更为清晰。

其次,持续丰富群众性体育活动形式。在丰富全民健身事业过程中,要充分借助“全民健身日”等主题宣传活动为抓手,丰富全民健身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加快推动全民健康和全民健身事业深度融合与和谐发展,推动体育健身事业科学开展。一是关注全民健身的普及水平,开展主题性活动。全民健身项目内容涵盖太极拳、羽毛球、广场舞、乒乓球等传统项目。也要大力组织好群众主题性体育活动,通过举办青工文体节、趣味运动会等主题性群体活动,大力引导家庭、各行各业职工等多层次人群加入到体育锻炼中,让参与健身渐渐成为人们的新时尚。二是大力鼓励群众组队参与全民健身运动会,通过参与竞技来不断推动体育发展。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项目,达到健身健体、社交以及娱乐等目的,进一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提升生活质量,增进邻里感情,促进社会繁荣发展。与此同时,群众在参与健身的同时,调节并消除负面情绪,推动人际交往,增进彼此友谊,提升体育文化素养,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5 结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在新时代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过程中,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全面共享体育运动的权利,享受体育健身带来的快乐,身体实现健康,人才能有精气神,才能在新时代永葆朝气。加快推进体育强国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全面开创全民健身事业的新局面,要始终坚持新时代习近平关于全民健身事业的科学论述为理论指导,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为依托,注重城乡、区域和谐发展,善于结合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广大群众的体育诉求,让全体人民在体育“获得感”方面日渐增强,共享体育发展的成果。

猜你喜欢
体育场馆强国全民
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研究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全民·爱·阅读
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化解策略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场全民答题狂欢
秦晋争霸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