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移民与武术拳种的传播和创新

2018-11-25 20:11:36马振东
体育教育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闯关东拳种传授

马振东

(曲靖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 曲靖 655011)

移民在文化扩散的过程中具有传播者和传播媒介的双重身份,其迁移行为促进了人类许多文化现象由发源地向四周扩散。闯关东是中国近代移民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移民潮,推动了中原地区传统文化在东北区域内的广泛传播。冀鲁豫地区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孕育出了特色鲜明的中原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武术多个拳种的发源之地。借助于闯关东移民的迁移活动,冀鲁豫地区许多武术拳种传播到了东北,拓展了中原武术拳种的发展空间。

1 闯关东移民促进了中原武术拳种在东北的传播

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产生、发展与盛行之地,在山东地区流行的有查拳、螳螂拳、华拳、四通捶、弹腿等70个拳种;河北地区流行的有太极拳、八卦掌、通背拳、戳脚、翻子拳、八极拳等拳种;河南省的少林武术更是久负盛名,其在博取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别具风格的少林武术流派。闯关东移民是促进中原传统武术文化在东北广泛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

1.1 螳螂拳在东北的传播

经考证,山东是螳螂拳的发源地,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形成了太极螳螂拳、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共计四派。清末民初,伴随着闯关东的巨大移民潮,“姜化龙、宋志德、阎学信,以及后世袁子、黄永凯、崔寿山、纪春亭、郝恒禄、肖树斌、王传义、胡永福、李占元、郝斌等一大批螳螂拳家先后到过东北三省,将螳螂拳艺传至辽宁省沈阳、丹东、本溪、大连;吉林省长春、四平;黑龙江省哈尔滨、牡丹江等地”[1]。

1.1.1 螳螂拳在辽宁地区的传播

七星螳螂拳名师李之箭,是山东平度崔家集李家庄人,武艺精湛、功力深厚,深谙七星螳螂拳的拳理与拳法。“1891年(光绪十七年),山东人李元(之)箭来沈阳,落脚在西门外仁义店,将七星螳螂拳传给店主,这一拳种便在沈阳开始流传”[2]。1910年之前,七星螳螂拳创始人王永春的弟子——大连寺儿沟油坊掌柜孙某在大连传授七星螳螂拳。王庆斋是山东安邱人,精通少林螳螂拳、七星螳螂拳与杨氏青萍剑等多种传统武术拳种的技击方法。闯关东定居沈阳后,开始收徒传拳,弟子数以千计,是沈阳地区螳螂拳的主要传播者。山东人王传义为了躲避官司,投奔到其祖父王永春在大连寺儿沟的徒弟孙掌柜处,并将七星螳螂拳传授给油坊的部分伙计;之后,他在丹东的亲属家也曾经将七星螳螂拳传授给粮店里的伙计。肖树斌在大连四杰馆传艺,其三弟子林景山的传人胡永福在大连四杰馆与英斌武术社传授螳螂拳。又有山东人纪春庭、刘隋山在大连传授梅花螳螂拳;河北人孙文勃在大连传授少林螳螂拳,螳螂拳在辽宁省得以流传。

1.1.2 螳螂拳在吉林地区的传播

山东人于世远(1900-1978年)精通梅花螳螂拳与六合螳螂拳,曾因打死打伤日本人而避难于丹东,解放后辗转到了吉林省四平市,并且开始收徒传授梅花螳螂拳,四平市的武术爱好者得以习练此拳种。于世远的弟子于景元,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练习梅花螳螂拳后,一直致力于螳螂拳功法的习练和传授,推动了梅花螳螂拳在吉林省长春与四平地区的广泛传播。

1.1.3 螳螂拳在黑龙江地区的传播

烟台人曹德坤于1915年闯关东到哈尔滨传授太极梅花螳螂拳,在道里成立“德坤武术馆”广收徒弟。随着拳馆规模的日益壮大,其师郝恒禄也来到武术馆,协助教拳授艺。另外,他们还在南岗设立拳场传艺。师徒二人通过多年的悉心经营,奠定了太极梅花螳螂拳在哈尔滨地区的群众基础。王存义在避难期间,也曾到过哈尔滨乾丰利火磨房传授七星螳螂拳,后来在海参崴又传授了一年左右的螳螂拳,为七星螳螂拳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另有拳师郝辅箴于1945年来到佳木斯,设立拳馆传授梅花螳螂拳。

1.2 太极拳在东北的传播

民国初年,河北人沈福臣到沈阳传授太极拳,刘宝瑞得其传授。河北枣强人李景林精通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及武当剑法,对太极拳在辽宁地区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对东北地区太极拳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河北省任邱县人李玉林(1885-1965年),他精通杨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的拳理与拳法,是孙福全(孙禄堂)的得意门生。为了传播太极拳,李玉林于1936年来到沈阳,后经人介绍来到哈尔滨市,在道外南八道街设立“太极拳社”。由于太极拳对慢性病患者和体质虚弱之人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前来求学者络绎不绝,使太极拳在哈尔滨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为了满足学员的习武需求,扩大太极拳的影响,“太极拳社”迁到道外新大七道街,并更名为“哈尔滨市太极拳研究社”。“到这练习的学员,包括各个阶层,其中商人、职员、学生较多,人多时每天达二百多人次”[3]。由于太极拳研究社的影响不断扩大,长春、沈阳两地的商界和社会人士也纷纷慕名而来,在李玉林的指导下习练太极拳。之后,李玉林被邀请到长春和沈阳开设太极拳分社,太极拳因此在东北地区得到了普及。

1.3 通背拳在东北的传播

燕北大侠修剑痴于1915年来沈阳广泛传授通背拳,优秀传人有王树章、王嘉仪、薛仪衡等。1920年后来到大连,“在西岗区设场授徒,教出徒弟最多,成为大连最大的一个武术门派”[4]。修剑痴传授的是祁家门的五行通背拳,以后逐渐发展创编了大连环、小连环、行六桩、站六桩、通背掌等套路和五行八卦刀、断门枪、奇形剑等器械套路,并且在辽宁及东北境内广泛传播。河北文安县人吴振东在大连传授祁家门的王行通背,此拳后来传到鞍山、营口等地,他对通背拳在辽宁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4 鸳鸯拳在东北的传播

鸳鸯拳又名地宫鸳鸯拳,清末年间传入沈阳市,张万成是鸳鸯拳的主要传播者,其传人有刘福生、裴根等人。该拳种在辽宁省主要流传于沈阳市、本溪市和辽阳市。山东省黄县人曲寿增10多岁时闯关东来到辽宁营口市,师从焦凤岐的弟子丁宝松。经过十几年的刻苦磨练,技艺精湛,并在营口市设场授徒。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在哈尔滨道外天一街成立武术馆,正式收徒传授鸳鸯拳,其习练者人数众多,在哈尔滨市具有一定的名望。

传播能够使文化突破时空的束缚,有效避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僵化和消亡的情况,增强了文化的生机和活力。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传播媒介决定了文化传播的性质和效果,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播的必备条件。人作为一种古老的传播媒介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的传统社会里,文化基本上是依靠人类的迁移活动进行传播扩散。移民的迁移活动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能够有效地促进文化的横向传播,东北地区所流传的武术拳种正是得益于闯关东移民的迁移活动。“每一种在相对封闭的地域的环境里发展起来的文化类型都具有独到的长处与魅力,同时也形成了自身难以克服的惰性和缺陷”[5]。因此,一种文化只有和其他文化进行广泛接触,通过相互之间不断的传播、交流,才能互相取长补短,进行更新和创造,从而丰富自身的文化体系。

2 闯关东移民促进了中原传统武术拳种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

“传播既给文化带来相同或相似性,也给文化带来碰撞的机会,从而为创造新的文化,为文化的新的发展提供动力和生机”[6]。文化传播实质上是文化价值的传播,它不仅能给文化的接受者带来全新的文化特质,而且在传播中某些文化要素会随着地理环境和社会需求的改变而被赋予新的意义,从而产生新的文化价值取向。“当一种文化原有的价值或意义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出价值或意义,或者一种文化的传播面增加从而使受传体文化相对于传体文化有了某种增值放大,这就是文化的增值现象”[7]。由于文化传播者和接受者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二者会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根据各自的实际需要,对传播中的文化的价值重新赋予一定的意义,从而产生文化增殖现象,使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创新。闯关东移民促进了中原武术在东北的传播与发展,“在秉承了传入拳种和流派的基础上与东北的地域文化结合并有所创新,形成了一些具有东北特色的武术拳种”[8]。

2.1 龙行武术

刘志清(1885-1985年)是河北省固安县人,1932年后在哈尔滨市定居,利用业余时间创编武术。其运用丰富的武术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武术实践技能,将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等拳种的拳理与拳法融会贯通,创造出了具有东北特色的武术拳种——龙行武术系列。龙形剑是其首创,主要采用了八卦上、中、下盘起伏翻转的身法和沿弧走转的步法;吸纳了太极的连绵不断的劲力;融合了形意拳动作象形的技击动作要领。在龙形剑的基础上,刘志清继续深入研究、不断开拓进取,先后创编出了龙行掌、云龙剑、龙行双剑、龙行双钩、龙行大刀、龙形双戟等龙行套路。1940年后,他在道外北十八道街成立武术馆,开始收徒传拳,为哈尔滨市武术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2 戳脚、翻子拳

1900年初,河北人段洛旭、段洛永和徐兆熊将戳脚、翻子拳传授给沈阳的胡奉山、郝鸣久及杨俊峰。三人经过勤学苦练,终成一代武术大师,被尊称为“奉天三老”。胡奉山潜心研究了戳脚武趟子的功法并对其进行了改造,创编出别具一格的戳脚文趟子拳。“此拳在风格上紧凑短巧、重低腿法、手法缠绵、腿法刚劲,在战法上以静制动、以逸待劳、手动足进,从而形成了东北地区戳脚的又一流派”[9]。郝鸣久的弟子于伯谦,同时兼习胡奉山和杨俊峰的技艺,成为戳脚、翻子拳的一代大师。他对戳脚文趟子拳进行了改进和发展,将其发扬光大,自成一派,使戳脚、翻子拳在风格和特点上有别于河北的戳脚、翻子拳,并以沈阳为中心逐渐在辽宁地区流传。河北省戳脚名师于德江在长春创办“德胜镖局”,除走镖之外,还收徒授艺,使这一拳种在长春和四平得以流传。另外,在黑龙江省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大庆和鸡西都有戳脚、翻子拳习武者的身影。

2.3 秘宗拳

秘宗拳是少林武术传统拳法,山东泰山人孙通精于此术。“在山东德州、青州一带,秘宗拳广泛流传,青州称秘宗拳为燕青神捶”[10]。孙通曾在河北沧县收徒传拳,“在沧县传授的弟子中,以陈善为中心的一派称为‘秘宗拳’,而后来移居到河北静海县的霍氏一族则称为‘迷踪艺’”[11〗。秘宗拳是山东与河北境内的流行拳种,通过闯关东移民传播到了东北地区。1905年,河北沧州人郭金镛、山东栖霞人李树峰和孙日胜来大连地区传授秘宗拳。刘子园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到哈尔滨市设馆传拳,1936年迁居至佳木斯设场传授秘宗拳。“贺春林对秘宗拳的功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整理,突出其东北拳风并有别于陆续问世的其它秘宗拳流派”[12]。秘宗拳在东北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与地域文化进行了积极的整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东北秘宗拳”,表现出特有的地域拳风和技击方法,丰富了东北地区的拳种体系。东北秘宗拳成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和哈尔滨市、吉林省长春市和吉林市以及辽宁省大连市和丹东市盛行的拳种。

2.4 査拳

查拳是中华武术的优秀拳种之一。沈阳查拳名师刘宝瑞(字玉亭),出生在河北省临榆县,先后师从山东人王镖师、河南的沙长老、北京的武林大师沈福臣及隐居于丹东的查拳大师赵熙川。对武术的痴迷以及多年的刻苦练习,使其掌握了查拳、八卦拳、形意拳、太极拳、螳螂拳、戳脚、翻子拳、八极拳等多个拳种的功法,并且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为查拳的创新奠定了基础。在后来的习武实践中,刘宝瑞先生将各个拳种的精华融会贯通,运用于查拳演练的实践中,创造出功法独特的沈阳查拳。沈阳査拳在辽宁省的各个地区、吉林省的长春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与牡丹江市都有习武者传练。

2.5 八极拳

20世纪30年代初,霍殿阁和18名八极拳弟子来到长春,担任溥仪的御前侍卫,并在长春设场,传授八极拳技艺。河北沧州拳师黄焕章于1925年闯关东来

到哈尔滨市,初期在道外北市场卖艺传拳,后在北市场设立“会友镖局”,正式收徒授拳,广泛传播八极拳。其优秀弟子有孙亮亭、张紧卿和王连成等。孙亮亭是山东黄县人,1932年闯关东到了哈尔滨市,跟随黄焕章学习八极拳拳法。在自身实践的基础上,他对传统八极拳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八极拳,自成体系。他的八极对打,不仅刚中有柔,而且爽中夹粘,变化多端,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称赞。该拳种在吉林省长春市、吉林市、白城地区和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佳木斯市以及辽宁省的沈阳市流传较广。

3 结语

移民的迁移使不同的地域文化得以传播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得到了创新。闯关东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传播活动,使中原文化在东北地区获得了新的生机和活力。闯关东移民促进了中原地区流传的武术拳种如螳螂拳、太极拳、通背拳、鸳鸯拳等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使这些拳种在东北地区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中原武术拳种在东北传播的过程中,一批拳师精心专研、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先后推出了龙行武术、戳脚文趟子拳、东北秘宗拳、沈阳査拳、八极对打等新的拳种和技击方法,对丰富中华武术的内容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原武术在东北的传播,显示出中华传统武术强大的文化自信,对武术文化的当代传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闯关东拳种传授
我与 《闯关东》
我与《闯关东》
——写在《闯关东》再版之际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人时刊(2022年3期)2022-04-26 14:29:10
传授技艺
当代工人(2019年12期)2019-07-10 15:05:20
闯关东精神的丰富内涵及价值支撑研究
“闯关东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创业动力
奋斗(2017年7期)2017-04-15 10:23:06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武术研究(2016年1期)2016-11-28 17:03:51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干花手作达人亲自传授
Coco薇(2015年10期)2015-10-19 13:03:26
明星传授“颜控女”选车宝典
都市丽人(2015年2期)2015-03-20 13: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