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川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体育教学部,山东 泰安 271000)
2017年5月,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省体育局、省教育厅、省足球协会共同编制的《广东省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7~2050年)》(下称《规划》)正式印发实施。《规划》中对于广东足球制定了近、中、远期的发展规划目标:到2020年,广东足球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到2030年,广东足球水平达到亚洲一流;到2050年,展望广东足球迈进国际先进行列[1]。《规划》中的殷切期许从侧面反映了目前广东足球事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广州恒大和广州富力,这两支流淌广东本土血统的球队多次赢得中超联赛的冠亚季军。广州恒大更是在2010-2017赛季连续7年夺得中超冠军。过去数年里,广东足球取得的成就令国人瞩目。
广东足球事业的成功发展,既与广东独特的历史机遇和地理优势有关,也与岭南文化和足球运动的紧密结合有关。岭南文化中不拘一格的务实、不守一隅的进取特质,铸就了广东足球独树一帜的竞技风格、永不言败的运动精神。岭南地区足球传入的悠久历史与观众观看足球比赛的热情则进一步打造了广东足球的联赛市场、推进了广东足球职业化发展的进程。早在2014年11月国务院召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前,广州就已经开办了数家具有本土足球特色的青少年足球学校。2016年广州体育学校特设足球学院,学院下辖足球一个本科专业,重点培养教师教练,为中国足球事业输送专业人才。在广东,足球既是一项商业产业,也是群众乐于参与的娱乐项目,更是当代岭南文化开放、包容、进取的具象展示。
系统梳理岭南文化与足球文化的内在联系,探讨岭南文化在广东足球事业发展中的外在表现,对发挥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构建具有民族个性、群众文化基础的中国足球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分析广东足球事业中蕴含的岭南文化肌理,回溯岭南文化与广东足球的内在融合机制,得出“岭南模式”的发展精粹。尝试将广东足球发展的经验分享到全国,推广到全国,力图中国足球事业在新的历史时期蹄疾步稳,大步向前。
岭南文化产生于岭南地区人民的生活实践。它是岭南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社会结构、人民精神的集中体现。公元十世纪以前,岭南被中原文化视为“蛮夷之地”,成为政府流放和贬黜士大夫的目的地。直到两宋时期,才有大量流民迁入岭南,岭南地区也才真正得以兴盛发展[2]。在明清时期,广东的对外商业已经逐步发展成型,成为当时中国最有活力的经济贸易重镇。贬官文化、移民迁入与商业贸易造就了当代岭南文化的主体特征,务实、合作、进取、包容、多元是岭南文化中最为明显的特点[3]。在足球领域,岭南文化催生出讲求技巧和风格的南派足球风格,培养出有“南梅县,北大连”、“足球之乡”的梅州,发展出充沛着草根精神的广东足球文化。广东足球与岭南文化相互交融,互相补充,不断发展成为凝聚着丰富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的体育文化精粹。
岭南地区气候湿热、多山地,气候地形造就了广东地区人民独特的身体条件。和北方地区足球运动员的身体条件相比,岭南本土的足球运动员身材瘦小、不耐冲击、单人突破能力有限。岭南球员在单个面对北方高大强壮足球球员时,很难突破防守、取得赛场的主导地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岭南球员的身体特点、岭南客家文化所具有的尚武精神、合作精神、拼搏精神、务实精神也让岭南足球在长期摸索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南派足球风格。
南派足球不采用强攻、直塞、长传、冲吊、比拼身板等战术,转而以一种轻灵快捷的踢球方式和讲究地面配合的球路来谋取赛场的胜利。球员相互之间默契的短传配合、运球传球的理性考量、不拼蛮力拼脑力的战术风格在为岭南足球带来国内声誉的同时,也给观众带来了一场极具观赏性的赛事表演。“小、快、灵”既是岭南球员对身体条件的优势利用,也是讲求务实、合作、进取的岭南文化的现实体现。岭南球员虽然身材不如北方球员高大,却能够通过技术弥补身材上的劣势;团结协作,完成对对手的破防;永不轻言放弃、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构建了充满岭南特色的南派足球文化。一定意义上说,南派足球风格是岭南文化在足球产业最为集中的文化个性展示,是岭南文化与足球文化融合的绝佳例证。
足球传入在清末,滥觞于英国对香港殖民占领后军队的娱乐健身活动。19世纪60年代前后,足球运动从香港传到大陆,并且正式成为大众运动。广东梅州则是有记载的最早在内陆开展足球运动的地区[4]。梅州地区在足球传入后,就形成了相当浓郁的足球文化氛围。据记载,当时梅州地区的传教士与本地居民多次联合组织比赛,显示出广东梅州地区的文化包容特性。1906年前后,梅州地区政府官派多人前去日本学习体育,留学生从日本学习归来后,也将足球文化和海外足球技术深深的根植于当地民间娱乐文化。
1956年,国家体委正式授予梅县“足球之乡”的称号。1964年,梅县成为全国开展足球运动的十个重点省市之一。梅州的足球运动传统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连绵不绝、前后相续。广东足球发展的历史渊源与民俗传统在足球人才培养上获得了极大的优势。梅州先后为国家和各省市输送了以曾雪麟为代表的足球运动员和教练员270多名,其中有国家队主教练、国家队球员55名[5]。
“人和”优势是广东成为足球运动大省的重要条件。广东人不仅有观看球赛的热情,还有积极投身参与比赛、积极投资发展足球事业的热情。
球迷层面。早在2011年,广东就建立了广东球迷联合会,由深圳、佛山、东莞、惠州、顺德等地区9个新老球迷组织联合组建。广东球迷联合会的组织目的在于维护球迷看球的权益;约束规范球迷看球时的行为;舆论监督球场上“假球”、“黑哨”等不良风气。广东球迷联合会完全由球迷自发组成,会内职责全部由会员无偿义务兼职,这种自发组成的无偿服务性足球民间组织反映出广东地区球迷对足球的极大热情。参赛层面。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就向国家队输送了一批高素质的足球运动员。没有专业足球场和外籍教练的培养环境,容志行、古广明、麦超、赵达裕等粤籍球员依旧开辟了中国足球的一代辉煌,这种面向现实的、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也给当时改革开放的中国以鼓舞和激励。此外,广东足球的发展还离不开当地商业企业、华人华侨的不断投资[6]。2002-2005年广州队由广州市足协托管,球队风雨飘摇。广药集团积极接手,大胆注资,保全球队。直到2010年,资金实力更为雄厚的恒大集团接手球队,广药才功成身退。广药对广东足球的这种关心、支持,反映出广东社会对足球极高的关注、认同和喜爱。在广东,足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群众生活娱乐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它根植于广东的近代历史、发展于岭南的文化气质、蓬勃于广东人民对足球的强烈认同与高度认可。
广东独特的地理优势也造就了广东繁荣的足球文化。广东毗邻港澳,港澳足球文化传入大陆最先经过广东,因此广东在足球事业发展上就占有先机。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后,英国足球文化也逐渐流入香港,香港电视、电台常常转播英超联赛实况。因地理位置相近,广东地区也能够收到该类赛事的新闻和转播,英国足球文化的氛围间接从香港传入到广东,新的足球技术也从英国传入中国[7]。这种文化氛围培养出广州最早一批足球爱好者和足球运动员。“球王”李惠棠和上世纪七八十年占据国家队半壁江山的广东籍国脚都是广东—港澳足球文化联动发展的结果。
在改革开放后,广东足球又迎来了一阵新的东风。广东成为全国最先富起来的省份,群众参与足球的热情因为物质条件的发展得以满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广东就曾经发行过足球彩票,以发行彩券的方式为本地足球发展募资。“足球之乡”梅县还出现了一支女子足球队,这只女子足球队全部由民间足球爱好者自发组织形成,曾经登上《广东画报》,掀起过一阵女子足球风潮。这些都是改革开放后,广东人民对足球事业的积极探索,也因为广东改革开放早,早期通商留下了足球运动的传统,广东在足球事业发展上,始终在国内各省市的比较中保持前列。
岭南文化的发展相比中原文化更为曲折、也更加多元和包容。在古代,岭南地区的生存条件并不理想,多瘴气、多山地,不利于人群聚居和土地耕作。人民热切探索着谋生的新途径,根据人文特点和地理环境,岭南地区开始发展商业,逐渐形成了清末“广州十三行”的繁荣景象。改革开放后,岭南文化这种不服输、敢创先的精神一度创造了“深圳奇迹”、“中国奇迹”[8]。岭南文化既是岭南人对过去生活经验的高度提炼,也是岭南始终发展、 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内因。
正是岭南文化中的开拓进取的“啖头汤”精神,让广东足球最先冲破阻力,锐意改革,率先发展。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颁布实施,为中国足球进行了顶层设计,给中国足球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希望。广东足球则率先完成了足协与体育总局的“脱钩”。根据方案要求,广东调整组建了本省的足球协会,突出“广东风格、志行精神”,并且坚持“先试先行、有所突破”。在机构建设上,设立了专项委员会;健全了各级协会的管理体系;建立了足球改革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广东省一系列彻底深刻的改革给广东足球发展“松绑”,激活了广东足球活力,切实提升了广东足球竞技水平,构建了足球发展必须的社会环境。
广东与足球的不解之缘是多重多方面的。广东自古就有经商传统,岭南文化具有重商务实的文化特质。务实的文化特点让岭南人对足球运动有着更多的现实考量。中国职业足球已经发展将近20年,国内球员的薪资水平一路上涨,球队中技术过硬的足球运动员数量决定着球队的竞争力。连续7年夺得中超冠军的广州恒大也十分注重球队建设,每年在聘请外援上花费上亿元人民币,以期增强球队目前的实力。恒大地区在短期内高额投资外援的同时,也开始恒大足校的发展,关注青训,推进“人才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在2020年将恒大足球队建立成“全华班”的目标。外援的短期投资与人才培养的长期投资相结合,既保留了广州恒大中超七连冠的球队品牌口碑,也从根本上切实地解决着中国足球人才短缺的问题。
在岭南发达的商业文化熏陶下,逐渐形成了广东足球商业文化。《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发布后,广东迅速的建立起一套联赛机制,每年精心举办“省港杯”、“粤港杯”区域比赛,完善“省长杯”青少年联赛,建立了广东省十一人制、七人制、五人制、沙滩足球等四大系列核心比赛,并且联合广东当地媒体、社会力量共同打造广东品牌的足球赛事,商业化推进该类赛事的商业化构建,为群众提供一场精彩足球比赛的同时,也向球队的社会化盈利迈进。广东各类足球比赛提升了广东球员的实战水平,也推进了“以赛养队”的足球运动良性发展机制的形成,对我国目前足球队发展“全部依靠投资”、“投资球队普遍亏损”的现象做出了改变尝试。
草根意识在岭南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草根意识是一种平民意识、全民意识。足球事业在广东的发展正是这种平民意识、全民意识的集中体现。梅州等地早年便有全民足球的历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民间就曾经自发出现过知名的女子足球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广东缺乏专业场地、专业教练的环境,依旧培养出容志行、曾雪麟、任彬、吴群立、彭伟国等知名粤籍足球运动员[9],无一不反映出足球在广东民间广泛的群众基础。
广东群众对足球的热情日益高涨。广州恒大和广州富力两支广东省本土的甲A球队的俱乐部注册会员数量近十万人,相比较四川三支职业队球迷会员数量不足百人的现况,广东也更有足球运动的社会氛围与人群基础。在广东,足球不是一项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运动,它是群众乐享生活、全民健身的一种统一形式,是广东人表达自强自信、乐观向上、团结协作的生活态度、人生态度的重要渠道。从文化意义上,足球不仅仅是广东草根精神下的产物,它更是当代重新构建新岭南文化、塑造新一代广东人积极向上的文化气质的重要通路。
岭南的发展离不开中原地区人民的迁居,唐宋时期,每一次大量的移民都会带来更为成熟的中原文化。岭南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岭南多元的文化氛围。在现阶段广东人的文化思维中,依然很少有文化主体意识,没有本土文化优越于外地的地域心态,地区文化的发展始终保持着积极融合、开放包容的态势。向先进地区学习,积极接受他国传入的优秀文化,对这些文化加以消化。
这种开放兼容的心态也推动了广东足球运动的发展。在足球青训方面,广东省的各大足球学校都逐渐建立起一套输送球员海外“取经”的教学模式,积极和国外知名青训学校建立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优秀学员去荷兰、西班牙、德国、英国等足球文化氛围浓郁的地区进修。送青少年足球学员出国的目的在于,学习他国已经发展成熟的足球技巧、感受他国繁荣的足球文化,带回国际上领先的足球战术和足球经验,进一步帮助中国足球事业发展,切实的从球员素质水平上提升我国足球的竞争力。其中更有甚者,恒大足校在西班牙和荷兰专门建立了自己旗下的足球学校,雇佣国外本地的老师,建立起一套稳定、连续、高效的青少年球员海外培养机制,基于现实层面,弥补和完善了我国当下校园足球教育的不足。
当下,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中国足球的整体发展,201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2015年国务院颁布《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这些事实都反映出中国足球正处在改革发展的转捩点。总结岭南足球经验,发挥岭南文化价值,有利于推动全国足球事业的发展。学习岭南足球经验,一方面,应该重视和加强地域文化和足球运动的相互融合,让足球运动融入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之中,将群众过去被束缚、被限制的足球热情彻底释放出来。这种释放是多方面的,媒介传播上,可以多播放足球实况录像,多转播欧洲优秀赛事比赛,多播报足球相关新闻;人际传播上,可以多组织民间业余足球比赛,多开放专业的运动馆、足球场免费或低价提供给群众踢球,重视校园足球的建设,为青少年群体提供良好的足球运动环境。另一方面,应该务实的分析我国当前足球事业发展的进程,根据足球运动现实发展的情况作出策略调整。2014年国务院召开“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开展校园足球事业发展,培养新一代足球苗子。2015年国务院颁布《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将足协和总局责权分离,细化明确各级组织部门下辖的管理权限。这些都是我国相关部门根据我国足球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的调整尝试,这些尝试都有利于长期稳定的推动我国足球体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尊重足球的“草根文化”和面向现实的“务实肯干”将能够从现实层面上把握中国足球发展中的问题,并且也能够基于现实,做出灵活机动的调整。岭南文化中的“草根精神”和务实进取的强韧精神也能够帮助中国足球在推广、实践、试错、发展的系列进程中不断前进和向上。
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足球事业经历过辉煌也走过低谷。从足球解除体工制度,到中国足球的职业化,再到职业球员需通过全国职业足球俱乐部队运动员体能测试的要求,每一项改革都在中国足球产业内掀起巨大波澜。过去的这些改革,有成功也有失败,反观中国足球走过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的足球人始终在摸索中前进,在曲折中寻找新的方向。中国人始终走在探索的路上,但是在2002年中国世界杯小组出线,却又失利后,中国足球的发展逐渐从缓慢走向了停滞,中国足球的突破尝试逐渐减少,对足球战术风格的坚持逐渐消退,中国足球在过去的数十年创新少,模仿多,足球逐渐成为小众爱好者的选择。对过去十年中国足球的变化加以归因,这些情况与足球体制、足球训练、足球文化的创新减少、尝试减少不无联系。
发扬岭南文化中的开拓进取,岭南文化中的“敢为天下先”与“啖头汤”精神,一方面能够激励各个相关足球部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对中国当代的足球文化建设有新的尝试,突破政策惯性,面对中国足球的痼疾对症下药,深入激活中国足球的民间活力。另一方面,也从现实上破除目前中国足球模仿国外、引进外援的盲目性,尝试打造和推进符合中国人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构建符合中国足球长远发展的足球战术战略。
广东足球的特点表现在高度的商业化。 不论是广州恒大还是广州富力,背后都有职业化程度极高的俱乐部作为支撑,恒大更是有恒大与淘宝两支商业力量提供赞助。在球队品牌建设、外援球员引进、球队俱乐部管理、球赛商业化推进等方面,这两支粤籍球队都表现出高商业化的特征。这种商业化现象进一步推动了本地足球产业的繁荣,用赛事门票、球迷会费、球队品牌作为赢利点,逐渐改变球队发展单方面过度依赖投资的现状,使得国内职业足球队的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广州足球的商业化建立在三个基础之上。首先,广东足球有充分的群众基础,群众能够自发、自觉、自愿地组织观赛,爱看足球,愿意为球赛买单。其次,群众对球赛的热情,进一步引发了广东本地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高储备率,青少年愿意投身足校,得到专业足球训练,成为专业足球运动员。随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本土运动员的竞技水平提升,广东本土的球队能够以相对低的费用,聘请本土优秀球员,减少高价外援引入,节约球队运营成本,进一步推进球队的商业化建设。最后,广东足球的商业化还建立在政府推进粤籍联赛的大环境下,球队通过更多的赛事考验,能够提升水平,提高球队的知名度,赢得奖金,一举多得。群众通过联赛认识更多粤籍球队球员,进一步提升其足球热情,增强足球相关消费,联赛机制又将社会对足球产业投入的资金重新分配与球队和球员。多方合作共同实现足球产业资本的良性循环和持久发展。
广东足球的发展思路同时也可以提供给全国以参考。构建成熟的足球市场、促进球队赢利的良性循环,不仅仅能够促进中国球队产业化发展,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中国足球产业的产值,引发企业赞助、投资足球队伍的热潮。
近年来,中国足球事业得到政府机关、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足球俨然成为了中国梦在新时代崛起的体育表征。中国足球取得成绩不仅仅意味着中国足球经济水平登上一个台阶,更意味着群众健身与大众足球事业得到了稳固的推进,足球文化正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发展。足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中国构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广东足球发展经验是中国足球产业正向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岭南文化对广东足球事业的发展推动作用不可小觑。研究通过对广东足球发展现状的分析、概括,对岭南文化作用于广东足球事业的发展机制和现实价值意义做出了探讨。得出岭南文化对推动中国足球事业发展具有:推进全国足球事业发展,足球文化在全国范围的普及具有重要作用;突破足球改革限制的精神力量,为中国足球痼疾改革起到鼓舞作用;做出中国足球产业化发展的先行榜样,提供了当代中国足球产业化发展的全新思路等影响。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广东省发展改革委 体育局 教育厅 足球协会关于印发广东省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7—2050年)的通知[EB/OL].http://zwgk.gd.gov.
cn/006939756/201706/t20170606_708131.html
[2] 马伟明. 岭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基础浅论[J]. 长沙大学学报,2010(1):75-76
[3]蒋述卓. 岭南文化的当代价值[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121-122
[4]饶东英.梅州形成“足球之乡”的历史人文背景研究[J]. 嘉应学院学报,2011(2):93-96
[5]夏冬,张长城. 梅县强民体育会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3(11):138-141
[6]李广铸. 李惠堂与足球之乡[J]. 岭南文史,2004(1):62-64
[7]程潮. 论岭南文化评价标准的历史演变[J]. 现代哲学,2010(6):114-120
[8]郭杰. 地域特征 民族本质 世界背景——岭南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5-9,155
[9]黄蔚,王强,赖红英. 广东:扩大足球人口,培养有文化的足球人[N]. 中国教育报,2015-02-15 (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