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群众体育的理论范畴及发展战略研究*

2018-11-25 15:51李俊怡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社区群众

李俊怡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十三五”期间,我国对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系统的规划,更多地将工作重心放在了发展群众体育上,有效协调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努力将我国打造成为具有全面性质的体育强国。目前,全面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力的政策支撑,而随着社会压力的持续增大及生活方式的科学化追求,人们对于健身的兴趣愈发浓烈,这为群众体育的发展带来了利好之音。但是,群众体育的发展依然经受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在面对巨大人口需求量与快节奏社会变化的现实面前,根据不同的地域、需求及固有模式的个性化特点,结合现有的群众体育理论基础,探索有效的发展方式已迫在眉睫。

1 我国群众体育的主要理论范畴

“群众体育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闲暇时间开展的,以身体运动为主要手段、以提高健康水平为主要目的体育活动形式。”[1]群众体育的发展并不是无水之源、无根之木,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群众体育在我国不断变化的国情下,结合地域特点、政策情况、需求变化等,形成了不同领域的群众体育理论范畴,有效支撑不同场域范畴内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

1.1 以乡村体育为基础的城乡均衡论

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比重中处于主流地位,即便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也不可忽视在农村场域基础上形成的乡村体育文化,经过长时期的积累与发展,逐渐凝聚成了乡村体育理论。“乡镇体育说强调以乡镇体育辐射农村,带动农村体育的发展,认为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2]能够充分反映农村地区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及精神文明特点,并为其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是农村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乡村体育理论则为乡村体育的开展提升了理论高度,具有引领、指导与凝聚向心力的功效。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的同时,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长足的改善,尤其是新农村的建设夯实了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农村体育诉求越来越高,在乡村体育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城乡均衡发展的论调,强调群众体育的发展要兼顾城市体育与农村体育两个方面,不追求农村体育的过速发展,注重夯实农村体育基础设施条件,普及终身体育观念,加强农村体育的组织机构建设,有效管理农村群众体育的普及化发展。同时,努力形成城乡体育之间的对话机制,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促进城市体育有效的反哺农村体育,加大城市体育资源向农村注入,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形成几个发展的重点领域,产生以点盖面的作用。城乡均衡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村群众体育的发展,在社会体育领域受到了较大的热捧。

1.2 以组织单位为载体的政府主控论

受我国政治体制的影响,单位成为了我国一种重要的组织类型,并以此形成了独特的组织文化。政府是社会各单位的领导者,尤其是放、管、服理念提出之前,政府主控论是单位文化的主要理论论调,影响了对城市社会管理的重要制度安排。单位承载了这个场域内群众体育工作,是政府直控群众体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尤其是在城市群众体育发展速度日益增快的背景下,单位群众体育也提高了发展诉求,产生了多样化的形式,且在质量上有所提高,形成了政府主控下的单位群众体育理论。它强调通过建立单位制度加强对城市群众体育的开展与指导,形成具有导向性的规范,将国家群众体育作为一项公共事业来开展,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单位体制下的制度化组织中进行再次分配,成为了规模化群众体育的组织者及实施者,在举国体制下单位群众体育占据优势地位。以单位为载体的政府主控轮实际上是政府直接领导下的群众体育运转模式及理论框架,体现了计划性与政治性,是在大规模社区群众体育兴起之前,指导作为城市群众体育主流载体的单位体育进行实践活动的重要理论支撑。

1.3 以社区体育为单元的转型发展论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社区为单位界限的群众体育日益兴起,这是社会转型的重要缩影,也是群众体育计划同城市社区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体现。从上世纪90年度国家提出加快发展社区体育的政策开始,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目前的社区体育群众基础已较为广泛,逐渐取代单位体育成为了城市体育的主要形式,引起了国家对社区体育发展的极大关注,很多从事社会体育研究的学者也转而投向社区体育研究,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社区体育理论研究架构,支撑我国社区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社区体育说的研究视野局限于城市范围内,其研究基本上遵循了从国家到社会的发展思路,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并发散了单位群众体育论,强调社区体育发展的国家意志,并主要从社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政策法规建设、社区体育管理等开展研究,符合社区发展的社会取向。由于社区体育发展壮大期间是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上,也同政策导向相吻合,注重解释社区群众体育的跨越式发展问题,所以这一理论具有转型期特点,也称为转型发展论。

1.4 以兴趣爱好为支撑的经济链条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水平及信息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体育价值的多元化成为了社会体育发展的主流热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深化提供了其生存与发展的土壤,突出表现为以体育项目为价值链条的实体经济及虚拟经济形式成为了现代人进行体育锻炼的便捷途径,如俱乐部、健身馆等。这种形式是在一定经济水准背景下的以兴趣爱好为主要支撑的健身方式,更多的受用人群是都市人及青年人,是群众体育社会化、市场化的一种重要形式,也可以称之为有偿体育。伴随着这种体育形式的出现,在实践中也衍生出了基于市场需求的经济链条论,其阐述了在社会压力较大的中青年人群中,他们很少有时间集中进行体育锻炼,更希望用娱乐性、兴趣化、高质量的方式满足其对于体育锻炼的诉求,多种形式的市场化运营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进行商业经营性的运作方式,通过自身提供的服务达到盈利的目的。经济链条论作为日益兴起的理论形式,成为了特殊群体进行有偿体育锻炼的重要理论支撑,也是群众体育的理论范畴之一。

2 我国多维群众体育范畴面临的现实困境

我国不同的地域结构、文化传统及需求状况决定了多维群众体育形式的出现,由此凝聚了多元群体体育理论范畴,而其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及国家治理方式决定的,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国情决定的,但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面临发展的现实困境。

2.1 城乡群众体育的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资源配置是我国群众体育发展长期存在的问题,在群众体育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资源的结构上做到优化配置,这对群众体育的发展效果将会产生直接影响。“平等参与,是体育最基本的特征。”[3]城乡两双的群众体育资源配置不均是这一问题的最普遍性现象,在不同形式的资源配置中存在严重失衡现象。首先,在软性的制度设计上,城市的群众体育政策与制度更加完备,活动也较为规范,能够有效指引人们有序开展体育锻炼,而农村地区的群众体育活动较为松散,也缺乏有效的组织,在保障性与规范性上与城市不可同日而语。其次,在城乡群众体育资源配置过程中,过于注重显性资源的配置,尤其对农村地区的潜在群众资源认识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没有对群众进行体育锻炼产生新动力,很多城市中群众体育设施设备在投放一段时间以后出现闲置的现象,没有经过充分调研盲目的投放,造成资源的浪费,但这一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最后,城市群众体育资源的数量远大于农村地区,这源于城市较好的基础配备与便利的交通,同时结构化配置情况也好于农村。很多群众体育活动的管理者过于将注意力集中在资源数量的扩张上,没有注重其功能与作用的发挥,看不到资源结构优化带来的效益。结构性不合理现象是普遍性问题,即便城市的结构性资源配置问题更为显性,那也是建立在一定规模资源基础之上,在满足不同层次群众体育需求上还是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

2.2 组织群众体育的市场参与机制不足

“群众体育由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与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两部分构成。”[4]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群众体育类型决定了其不同的归属,公共体育服务主要由政府来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履行管理与支配的责任,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由社会进行主导,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扮演主导角色,公民根据实际需求对群众体育项目进行选择,并提出个性化、高标准的新要求。科学界定两种群众体育类型之后,必须还要厘清两者之间的界限,政府与社会不能逾越自身的权责,尤其是对于市场化的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不能管的过宽,群众也不应扭曲政府的责任范畴,需要通过市场有效调节供需关系。但是,目前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市场机制并没有完全建立,市场在群众体育资源配置及发展导向中起不到基础性作用,公民对于体育服务的要求不能较快、有效地得到满足,市场作用的空间有限,最重要的是市场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公民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的体育需求同市场的供给能力难以达到平衡的状态,同时政府在促进市场调控作用发挥上没有扮演好自身的角色,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的边界模糊,越位、错位现象频繁出现,造成公民享有的群众体育资源不均衡。总体而言,政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升级,在调控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能力日渐增强,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日益提升了市场的调配能力,如何发挥市场在促进群众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强化政府的引领与宏观管理能力是新时期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让更多的社会资源投放到群众体育市场,提升群众体育服务品质的必然举措。

2.3 社区群众体育的运行方略与长效机制缺失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凸显了社区在我国居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社区也作为更为显性的单位划分人们生活的场域边界。在这种背景下,社区群众体育开始作为一种重要的体育形式影响着人们的娱乐生活,国家也逐步注重社区群众体育在推广全面健身计划中的着力点作用。但是,我国在规划社区群众体育发展上存在针对性与科学性缺失的问题,缺乏对社区群众体育发展方略与长效机制的深入研究与探索,没有有效结合成熟的社区体育理论,更多的是在现实中摸着石头过河,造成社区群众体育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如资源配置比例问题、功能性需求难以满足问题等,造成社区群众体育的社会效益低下,没有提供其足够的发展动力,有些社区的群众体育事业甚至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实际上,社区群众体育的开展不是简单的政府领导行为,也需要社区居民共同参与,自下而上提需求,自上而下抓落实,避免社区对政府的完全依赖,也有效抵制了政府对社区的过于控制,让市场在社区群众体育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社区体育工作的开展不能过多的彰显行政化的特征,还需厘清各自的职责关系,在充分调研的前提下,探索建立社区群众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而目前恰恰缺乏这种致力于社区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

2.4 社会组织的文化价值孱弱

群众体育是社会体育范畴,是人们践行终身体育理念,实行全面健身计划的重要载体形式,是真正的老百姓的体育,具有广泛性与普适性。面对广大的百姓需求,群众体育的责任主体将由政府转移到社会,政府没有办法全部包揽社会中的群众体育,更多地依靠市场开展群众体育,社会组织及企业成为了重要主体,存在于社区的无偿休闲体育及投放到社会的有偿体育服务是发展的两种重要形式。“我国群众体育组织化程度低已成为制约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5]政府尝试通过政策引领将群众体育放手于社会,让社会组织承担发展群众体育的重任,但从开展的效果上看,百姓的体育诉求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可只是停留在满足刚性需求的层面,社会组织缺乏对于群众体育的内涵与本质的理解,在群众体育事业开展过程中鲜有彰显价值文化属性,尤其缺乏通过群众体育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宣传与渗透机制,这本身同社会组织的文化价值孱弱密切相关,进而导致以市场为导向的群众体育服务体系构建滞后,缺乏支撑行动的足够文化动力,偏离作为社会组织的属性,容易诱发行政化倾向,影响群众体育开展的价值性。

3 我国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战略选择

3.1 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制度化与社会化管理

“如果单纯地从权力的大小和管理事务的多少来看,我国目前的群众体育管理模式是典型的‘大政府,小社会’。”[6]促进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首先要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解决群众体育管办不分的问题,尤其对于基层管理队伍来说已经在经费问题上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难以承受目前群众体育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根据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成功经验以及国外的先进发展模式,加强政府监督,社团管理,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地方体育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科学指导,社会化管理是群众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7]因此,政府应该加大力度进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引入民主化管理机制,吸纳社会团体、俱乐部及民众共同参与群众体育事业的组织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给予充足的资金保障,让更多的行业、企业组织参与其中,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此基础上,不断进行群众体育的制度化与社会化管理,促进我国群众体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制度化主要是要强化法制制度建设,致力于强化群众的法制意识,有专门的法律制度规范与约束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同时能够关注到各阶层的利益,满足大众对体育的特殊需求。社会化主要是运用市场机制,调用社会资源参与群众体育事业的管理,更加体现管理的民主化与科学化,有利于根据民众需求调整发展战略,抓住了群众体育发展的根本落脚点。

3.2 充分发挥市场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支配作用

充分发挥市场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支配作用,政府及社会都要进行各自的改革与努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化,政府简政放权已是大势所趋,相关财政部门、机关事业单位等要向群众体育事业提供更开放与优质的服务,一些场馆免费对外开放,弥补我国体育基础公共资源的缺失状态,同时在加大对群众体育财政投入的基础上,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体育事业,经营体育建设场馆,并保证这些企业的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中竞争,不断消除制度给市场带来的抑制作用与阻碍因素。另外,政府还应着力解决体育建设企业生存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尤其是用地紧张、税费过多、用水用电问题,政府也要适时向体育建设企业购买公共服务,将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结合起来,满足民众对于体育的多样化需求。政府不能取代市场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调配作用,也不能去干预市场的正常供需,要公平公正地当好裁判员,认真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在参与有偿体育活动中的合法权益,严格审批体育项目准入条件,避免不具备资质的经营主体进入市场,对消费者造成人身和精神伤害,不能让不法企业在市场中放任自流。

3.3 统筹城乡协同发展战略,保障群众体育均衡发展

城乡作为群众体育发展的二元范畴,是依据场域划分的一对重要矛盾,解决好均衡问题,促进城乡的协同发展是保障群众体育稳步向前推进的重要一步。因此,政府首先要做好统筹规划,“要按照‘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小康社会的发展思路,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协同推进。”[8]我国地域辽阔,东中西部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不能按照同一目标、要求和规划来解决城乡群众资源的不均衡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充分考虑地区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方法以总目标为核心,不断缩小地区间的差距,避免出现一刀切现象。各地区也要制定具体的规划,并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保证相对均衡的情况下,努力做到特色化、价值化与信息化。特色化就是要凝聚当地群众体育发展的风情与特点,形成独特的品牌文化;价值化就是要将文化渗透到群众体育的事业中,在注重体育性的同时兼顾人文性与娱乐性;信息化就是运用互联网及大数据平台,保证群众体育事业的科学性与便捷性。农民与市民虽然生活在固有资源不均的地域,但其在享有体育运动的权利上应是一致的,政府要充分保障农民享有体育资源的权利,保障经费投入向农村地区倾斜,逐步提高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做好体育基本公共服务,逐步改善体育设施设备条件,只有从根本上提升了农村地区的群众体育水平,才能整体促进我国群众体育的质性发展。

3.4 开展多元群众体育活动,构建全民化体育服务体系

政府在群众体育事业中扮演着引领者的角色,其必须同社会组织进行紧密合作,做好满足不同层次群众对于体育的不同需求,做好群众体育的差异性服务,凸显群众体育的公共性特征,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群众体育发展的最需要之处,倾听各阶层人们的意见,并按照人们的要求开展多元群众体育活动。群众体育作为一项社会工作,应以服务为主要原则,并努力做到专业化与职业化,对于开展的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都要保持它的实效性,避免资源的浪费及形式主义的出现,需要建立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强化法制化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政府及社会组织要发挥各自的作用,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厘清相互的职责,构建全民化的体育服务体系。政府应担负起管理群众体育社会服务体系的责任,社会也要支持政府的监管,两者通过合作共同作用于市场机制,形成对群众体育发展有效的规划,建立集政府、社会各组织人员的管理组织,形成共同投资、共同治理的模式。同时,政府也要放权于社会组织,让其具体操作相关事宜,培育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制定科学有效的标准,管理市场中的群众体育事业,激活民间的各种自治组织及其它中介组织,承担社会管理事务。

3.5 夯实群众体育基础,强化体育硬件实施建设

群众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校园体育,其必须以群众为基础,着眼于群众对于体育锻炼的实际需求,这是群众体育开展的根本落脚点。因此,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过程中要力求广大群众参与设计、规划中,并充分调研各阶层人们的意见,以满足不同社会阶层人们的基本体育需求,切实维护百姓在享用群众体育资源中的根本权益,不断夯实群众体育的基础,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如果没有群众参与,只是简单的由个别组织负责,很难达到服务于大众的群众体育出现,而健康是人们投入到全面健身活动中的核心目标,群众体育责无旁贷的服务于这一核心目标,紧紧跟随人们群众的健康需求,这是群众体育的根本落脚点。在这一宗旨的指引下,政府应有的放矢地加大对群众体育的软硬件投入,既要根据需求情况进行硬件资源的调配,让市场发挥需求导向作用,同时也要注重群众体育的人才资源等软件方面的注入,包括专门从事群众体育的专业人员、从业者、志愿者等,给予人员上的充分保障,合理的规划布局,努力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贾志强.群众体育:我国体育发展的主旋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8-14

[2] 仇军.群众体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科学,2016(7):3-10

[3] 任海.以群众体育促进社会建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9):1-9

[4] 鲍明晓,邱雪,吴卅.论市场在群众体育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10):1-6

[5] 陈秀娟.我国群众体育的性质与供给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9(1):85-91

[6] 季浏.构建我国群众体育管理“强政府与强社会”模式的策略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1):5-10

[7] 刘新华.我国群众体育由大到强的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1):19-31

[8] 田雨普,小明,刘开运.我国城乡群众体育统筹发展的战略[J].体育学刊,2008(15):9-13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社区群众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多让群众咧嘴笑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