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华大学管理学院 湖南衡阳421001)
2010年10月,财政部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制定并颁布了《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新形势下会计人才培养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规划》明确指出“在着力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同时,重视会计从业人员及会计初、中级人才的培养”,并力争到2020年高、中、初级会计人才比例达到10∶40∶50。初级会计人才的培养与本科高校密不可分,学生能力是检验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更能体现新形势下高校的社会责任与使命。
能力通常是指“才能和办事的本领”。“才能”是从人的角度来看能力,是指人本身所具备的素质能力(Capability);“办事的本领”是从“事情”或“工作”的角度来看能力,强调人是否具备胜任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Competency),即是否称职。
关于会计职业能力框架,很多国外会计组织或协会进行过研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如下:(1)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定义会计职业能力:态度、行为技能、广阔的商业视野、功能性技能、技术知识、理性技能。(2)联合国贸发会议定义会计职业能力:组织和商业经营知识、信息技术、会计及会计相关知识。(3)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公会(CICA)定义会计职业能力:职业能力、胜任能力、普遍能力、特定能力。(4)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定义会计职业能力:会计和审计准则、行政管理能力、分析性技能、商务咨询技能、商务知识、工作能力、沟通技能、对客户的业务流程的理解、效率、智力能力、学习和恢复活力、管理审计风险、营销及销售、构建模型、人际扩展、关系管理、回应及与时俱进、技术、验证扩展。(5)英国特许会计师协会(ACCA)定义会计职业能力:人员管理和领导才能、个人更有效的工作、商务管理、技术。
通过分析国外组织对会计职业能力框架的定义可知,IFAC对会计职业能力的定义可以概括为知识、技能与职业态度,遵循了可靠性与有效性原则。AICPA对会计职业能力的定义以会计教育为出发点,会计教育的内容是根据会计职业能力框架设计的,这对我国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能力的框架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规划》对初级会计人才的要求是:职业道德水准高、业务娴熟、技能综合、职业判断能力强。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本科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应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会计岗位能力的需要,坚持可指导、可观察和可衡量原则,形成融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工作能力、职业素养等于一体的综合能力框架。具体来说,会计专业能力框架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品德、知识、能力、技能和人文化素养。
(一)会计专业学生的品德体系。虚假会计信息已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导致会计信息虚假的原因有很多,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最直接、最根本的还是人的原因。会计人员的工作与经济业务直接相关,容易放松原则,直接作弊或参与舞弊,轻则违纪,重则违法,没有把握住道德的底线。因此,对会计专业学生应加强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其应具备的优良品德包括:爱岗敬业、依法办事、廉洁奉公、客观公正、热情服务。
(二)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新形势下,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加快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渗透和融合,对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会计专业学生不能拘泥于对教材和课堂知识的学习,应采用社会学习、互联网学习与实践学习等方式,更新专业知识、调整知识结构。因此,会计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复合型特点,构建广阔的知识体系,如一般性知识、组织与商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会计及相关知识。
(三)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体系。会计是一门职业性与技术性很强的专业,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的财务战略与规划需要会计人员应用经济分析、经济决策、经济调控等技术方法做好资金的配置与风险控制,这也是对会计人员的逻辑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风险管控能力的检验。新形势下,会计人员应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会计专业学生应构建如下能力体系:专业胜任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职业判断能力。
(四)会计专业学生的技能体系。会计人员的工作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综合性,其工作内容是企业管理的中心,是企业内部部门与外部单位共同关注的焦点,工作成效既影响企业的管理效率与效益,又影响企业的外在形象。其工作对象并非单纯的对财与物的管理,更涉及到对人的管理,要求会计人员遇事要兼顾灵活性,对上要对领导负责,对下不能损害职工利益。因此,会计专业学生应重视对技能的培养,形成综合的技能体系:智力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沟通交流技能。
(五)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长期以来,会计学的人文气息和理论特征被其广泛应用性所掩盖,大多数人认为会计只是一门技术工具。教学理念注重“授业”,忽视“传道”,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学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动手能力较差;课程体系方面“文理兼修”不足,不利于学生知识面和学术视野的拓展。因此,要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可以在公共基础课程中设置“经典人文名著选读”,在专业基础课程中增加学科史如“会计史”,专业课要突破课程之间的束缚,对不同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知识链”。
(一)明确本科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培养高素质会计专业人才的客观要求,也体现了我国高校会计教育改革的方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新形势下,大数据、云、社交、移动等新兴技术正通过经济和社会因素推动变革,企业的核算内容呈现出虚拟化现象,支付手段的多元化也给企业的资金管理带来风险,会计准则不断变化,跨界经营带来的新变化及多元化投资主体的出现,对会计人员来说都是全新的考验。这就要求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要考虑职业定位,更要考虑社会定位。根据对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能力的分析及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要,本科高校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为:“知识、能力与技能”为主体,“品德与人文素养”为两翼。
(二)加强会计专业师资实践能力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相比,前者更注重科研能力研究,相对来说缺乏实践经验,或者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随着会计教育的转型,本科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也转变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就意味着本科院校必须强化对会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从国内的本科院校来看,会计专业教师大多来自高校的硕士或博士,缺乏会计实践经验。因此,高校应实施“两条腿”走路的方式,提升会计教师的实践能力:(1)引进实务界人士作为兼职教师。在院校所在地的大型企业遴选具有会计师以上职称的人员作为实践教师,加入教学队伍,提升对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指导。(2)建立送出去培养的机制。与大型企业合作建立挂职锻炼制度,明确青年教师进入课堂之前必须到大型企业挂职6个月,鼓励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和比赛,参与企业横向课题的申报,并鼓励教师参加相关论坛和会议,以及时了解会计行业、理论的发展动向和趋势,建立校内教师与校外实践教师的交流沟通机制,共同探讨实践技能问题。
(三)创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理论教学体系。按照“知识、能力与技能”为主体,“品德与人文素养”为两翼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理论教学体系要打破“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在“能力本位”课程观的基础上,整合“品德、知识、能力、技能与人文素养”,实现“多元化复合型”的培养目标。(1)建立能力模块课程。根据能力培养目标,将能力目标分解为理论与实践课程模块,编写模块教材。其中理论课程模块教材应立足于“新、够、全”:“新”是指新法规、制度、会计准则,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够”是指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全”是指知识全面,涵盖能力培养所需要的知识。(2)制定模块课程教学大纲。在保证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增加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为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提供资料保证;构建“标准能力指导书”,明确能力的理论依据、技能标准、实现目标等要求,并辅以学习参考资料和成绩评估等要素,帮助学生获取能力培养信息,掌握能力检测标准。(3)根据“品德、知识、能力、技能与人文素养”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能力模块理论与实践教材数据库。如理论知识参考文献、各类技能操作的音视频资料及相关的多媒体软硬件设备设施,帮助教师与学生快速查找相关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资料。
(四)构建会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加以运用,才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应在校内建立会计实训室,在校外建立会计实践基地,内外结合,确保学生的实践锻炼。会计专业的实践能力体系包括:(1)实验环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及综合实验;(2)实习环节:认知实习、教学实习(会计手工与电算化模拟实习)、毕业实习;(3)科研环节:毕业论文、社会调查、学科竞赛、科研活动。
根据高校的办学特色与理念,遴选校外实践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场地,同时也可以作为会计教师挂职锻炼的基地。另一方面,校外实践基地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场景,有利于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外实践基地也可能成为学生的就业单位,通过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实习,学生增加了对实习单位的了解,增强了岗位胜任能力,实习单位也会对学生有所评价,更能达成就业意向。
(五)建立科学的会计专业能力评价体系。对会计专业学生能力的评价应力求科学、全面,既要体现“教”的责任,也要体现“学”的差异。因此,需要建立科学的会计专业能力考核体系。(1)考核主体多元化。突破高校单一教师考核主体的瓶颈,将考核主体拓展到社会、家庭、学生及实习单位,有利于对学生的“品德、知识、能力、技能与人文素养”进行全面测试与评价,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情况。(2)多样化的考核场所。传统的考核都是在高校完成的,根据学生测试的内容,可以将考核场所变换为实验室、企业财务室、模拟实验室、户外及生活场所,增强考核场景的真实性。(3)建立全过程考核制度。应突破期中、期末考试的限制,从上课的第一天起至课程结束,都应该有对学生进行考核的环节。对学生个人的考核应从学生入校至毕业,将学生的知识掌握与技能操作相联系;将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相联系;将学生能力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联系。(4)考核形式多样化。在传统考核方式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以需求为动因,以问题为基础,进行发现式、探索性考核,可以采用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课堂报告或演讲、小组作业、专题报告、学年论文、案例分析比赛等形式。对某一内容的考核形式,可以由教师指定或学生抽选,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助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提升考核效果。
对本科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并不仅仅是高校的责任,而是需要社会、企业及家庭共同参与,为学生能力的培养营造教育氛围。教育的本质是“传道授业”,但更多的人注重“授业”与“学业”,忽视了“传道”与“悟道”。新形势下,高等会计教育的责任不仅是向社会输送会计知识之才,还担负起了重要的社会责任,即培养会计专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完满和完善之人”(即德才兼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