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学院 湖南长沙430132)
(一)问卷调查目的。鉴于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动手能力较强的特点,我们希望通过问卷调查、院校调研以及企业访谈等方式,分析目前高职会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实际出发,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对高职会计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针对性的探索,分别对基础课程实践、专项实践和综合实践以及毕业顶岗实习进行研究,以期构建一套基于“干中学”效应的适合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2+1+2+1”的“实训主导型”实践课程教学体系,为实践教学提供有建设性的建议。所谓“2+1+2+1”模式,是指在校学习两学期,根据所学知识校外实践一学期,再回校巩固提升学习两学期,最后校外顶岗实习一学期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性和实用价值。
(二)问卷调查对象。在2017年3—6月期间,我们针对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外贸职业技术学院等七所高职院校的会计及相关专业在校生,发放了32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调查表303份,回收率为94.69%;以电子邮件形式对往届毕业生发放了100份问卷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96份,回收率为96%。
(三)问卷调查内容。本次问卷调查以向湖南省部分高职会计专业的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为主,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各个学校的会计实训内容、学校对会计实训考核评价方式、学校安排毕业顶岗会计实训(实习)形式、使用的实训教材、每周参与会计实训的时长、所在学校安排的校外实训、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等情况;同时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实训教学的看法和意愿,如: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表现、认为课内实训课时占课程总课时的合适比例、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应集中实训的合适时长、实训项目的难易程度、会计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需要改进、会计实训任课教师授课水平、会计实训教学方法选择、会计实训教学中教师是否注重了职业素养培养、是否有必要在第二学期进入第三学期之间进行两个月校外顶岗实习或者第三个学期在校外顶岗实习以增强实务认知等方面。
(一)关于会计专业兴趣和就业现状分析。在303位在校生中,有106人(占比34.98%)表示对会计专业兴趣一般,还有19.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喜欢,两者合计超过被调查总人数的一半,且46.53%的受调查学生表示目前的会计实训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够先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说明目前会计专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趣味性有待改进。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对毕业生发放调查问卷的对象都是毕业两年以内的学生,这样能更清楚地了解到会计实训(实习)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受访的毕业生有64%就职于中小型民营企业,有75%任职于会计及会计相关岗位,这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就业的整体趋势是一致的。
(二)实训教学内容分析。
1.关于实训教学方法体系分析。关于学校对学生会计实训考核的方式,34.32%的受访者认为,学校侧重理论考试,但也能兼顾技能操作;35.97%的受访者认为学校侧重技能操作,兼顾理论考试,这说明基本上各个学校对于会计教学都是理论与操作并重,且79.21%的受访者认为在会计实训教学中教师注重了职业素养(职业意识、职业态度、团队合作等)的培养。但调查结果同时也显示,部分学校对应试以外的会计专业实训重视不够,且各实训项目之间以及课程内的理论与实训环节的衔接不够好。
在会计实训时长方面,57.1%的受访者认为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训课时占课程总课时的比例在1/2—2/3之间是合适的,这表明学生对实践操作学习的愿望非常强烈。另外,56.43%的受访者认为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应集中实训4周以上,且实训内容应是各个行业的大中型企业完整且比较复杂的仿真会计实务操作实践;就会计实训教学方法而言,案例分析法和情境模拟法是最受欢迎的,支持率分别达到63.37%和60.07%。97.92%的受访者认为采用“2+1+2+1”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
2.关于实训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分析。关于实训内容,有88.45%的受访者表示参加过手工实训,87.13%的受访者参加过会计电算化实训,这说明手工和电算化实训在各个高职院校已基本普及,但受访者中只有18.48%表示参加过纳税实训,税收是会计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很明显各学校对此方面的实训不足。对会计实训的效果评价显示,只有10%的受访者认为十分有效,而52%的受访者认为效果一般甚至无效。这主要表现为:46.86%的受访者认为实训内容不能与岗位需求对接;38.28%的受访者觉得实训课时不够;37.29%的受访者认为实训设施设备落后、不全;17.16%的受访者认为实训项目较难。受访者认为现有实训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为:职业氛围营造不够(59.74%),实训设施设备落后、不全(36.63%),实训场所面积较小、工位不够(29.04%),会计实训软件没有更新(22.11%)等。
受访者表示参加的校外实训形式主要是毕业顶岗实习半年或一年,有28.71%的受访者在课程学习中参加了校外认知学习,22.77%的受访者参加了暑假期间顶岗实习。校外实践是与会计工作岗位对接的最好的锻炼机会,但调查显示,这项实践仍然存在机会少和形式单一等问题。关于每周参加会计实训的时长,4小时以下的占33%,4—8小时的占35.31%,8小时以上的只占31.68%,数据表明整体实训时长偏低。
(一)“2+1+2+1”实训导向课程体系模式。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采用的是“2.5+0.5”模式或者“2+1”模式。这两种模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都不太利于实践教学开展,因而我们在上述模式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2+1+2+1”实训导向教学模式。
“2+1+2+1”实训导向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是:第一、二学期开设一些平台公共课程和会计基础课程,如基础会计、出纳实务、财经法规、经济法、税法、财务会计和会计电算化课程,在这些课程内部设置实训环节,让学生对会计专业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在第三学期到企业实习半年(注:如学校不具备这一条件,也可以第二学期校内学习提早一个月结束,加上暑期,可以开设三个月左右的生产实习环节),实习回来之后学生对实践理论都会有全新的认识,此后两学期再开设税务会计、成本会计、审计实务、财务管理、报表分析等专业课程,并配合大量单项和综合实训,学习效果一定会有大幅度提升,最后一学期校外顶岗实习后便可实现从学生到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
(二)积极拓展实训课程形式,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相结合。针对学生对实训项目缺乏独立思考、实训内容不熟练、操作能力不强、教师考核要求不严格的现状,应多采用案例分析法和情境模拟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职业氛围,发挥团队精神;要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带领学生到校外参加生产认知学习,了解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熟悉各流程的会计核算方法,让教学内容、会计实训内容与实际工作接轨;学校要多开拓校企合作项目,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寒暑假下企业锻炼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的后勤集团和下属企业,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观摩甚至参与到这些单位的会计工作中。同时积极探索公共实践、岗位实训、综合实训等多种形式,注重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
(三)完善实践课程体系,分四阶段进行实践教学。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各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项目较多,但内容分散、缺乏系统性,有多位受访者在问卷中建议实训安排可以与课程穿插在一起。为此我们借鉴宣国萍(2011)、刘艳妮(2014)等的经验,将实践教学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步应用阶段,由学校组织学生去企业进行认知学习,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账务处理流程,主要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同时采用单项实训方式进行实训,如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登记各类账簿以及编制简单的会计报表等。第二阶段为生产实习阶段,此阶段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通过生产实习可以处理一些简单的会计和出纳工作,做到学以致用,对会计专业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欠缺并明确下阶段的努力方向。第三阶段为应用提高阶段,主要形式是课程实践、技能模拟和仿真实训,如用友或金蝶等会计软件实训、ERP供应链实训、模拟纳税实训、模拟审计软件等实训,目的是综合运用各课程知识,通过模拟实训让学生身临其境,获得各种职业技能。第四阶段为综合应用阶段。本阶段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的学生阶段,应以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为主,先开展为期4—6周的专业综合仿真实训,然后进入毕业顶岗实践环节。在顶岗实践中查漏补缺,完成职场经验的初始积累,最终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会计人的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