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的思想方向和行动方略

2018-11-22 11:03储建明
江苏教育 2018年14期
关键词:生命成长价值导向学校文化

【摘 要】学校文化建设,应放在文化哲学的视角下进行考察,确立深刻而鲜明的教育哲学,在历史传承、思想建设、生命成长、课程表达等方面予以重点关注,对学校文化展开何为学校文化和学校文化何为的哲学追问。

【关键词】学校文化;教育哲学;价值导向;生命成长;课程表达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50-0021-03

【作者简介】储建明,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育科学规划办(江苏无锡,214101)主任,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文化哲学作为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是人们对人类文化世界的整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也是进一步对人的本质和主体性境遇、对人类文化的历史与现实所做的价值审视和观念把握。把学校文化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和辨析,体现的是人们对学校文化建设和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它不再是一种悬浮于学校文化实践之上的抽象的理性活动,而是以关注学校现实之中的师生生存与发展为第一要义的价值范式。

一、历史传承: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担当

文化实际上是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的价值密码,把文化与价值联结起来是文化哲学的一个必然命题。教育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身就承担着传递、保护、弘扬文化的重要任务。传承学校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活动,不仅要让人去认识和了解传统文化,还要全方位地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之中。它不同于一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也不止于学校教育内容的课程设置,而是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种生态涵育和价值取向问题。

学校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积淀的存在方式,是一种“有根、有魂、有脊梁”的责任担当和精神升华。无锡市东亭实验小学起源于1908年的“敏求学堂”,“敏求”之名取自孔子《论语·述而》中“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其意为勉励师生以“勤勉”“持恒”的精神治学求真理。他们认为,“敏求”传统文化根植于“敏则有功”中的积极进取精神,延拓于“讷言敏行”中的亲历体验思想,生长于“敏而好学”中的“信仰儿童”情怀,因此,“敏求”中有“德”,指向正确价值观的培育养成;“敏求”中重“行”,彰显积极教育的良善行为。学校努力将历史传统的精、气、神熔铸于新时代积极教育的办学思想之中,确立了“过一种积极的学校生活”的教育理念,不仅将“敏求文化”转化为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清晰的实践行为,而且赋予了“敏求文化”积极教育的生长力量,形成了学校具有独特意义的文化密码。

学校文化之所以被理解为一种精神气质,正是因为凝聚了广大师生对教育理想的热望与追求,是每一个人价值取向、信仰、态度、做事方式的集中体现。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传统文化的历史本源,从中发现和弘扬具有可持续发展文化的现代价值,让每一所学校的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发展与沉积,丰富内容,自成体系,生生不息,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种文化智慧和本质特征。

二、思想建设:学校文化建设的崇高使命

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需要辨明正确的办学方向,确立鲜明的办学思想,达成对教育的本质认识和思想表达,形成每一所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学校教育哲学,是全体师生共同追求的教育理想,反映学校教育的最高理念,主要表现为学校文化建設之中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常常借助简洁、精确、富含哲理的语言加以表达,并最终落实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上。

既然学校文化直接体现全体师生精神性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和行为习惯,具有一种灵魂的感召力,那么,在强调文化立校的今天,在新时代新起点新目标的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更加强调主体存在的意义,更加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更加揭示教育的真谛。学校不仅需要重视自身教育精神的凝聚和锤炼,旗帜鲜明地喊出自己的口号,而且需要围绕核心理念开展各项工作,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学校管理方式,形成富有特色内涵的管理文化。

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创办于1906年,前身为名震东南大地的“振华女中”。百年来,学校秉承“名人、名园、名校”传统,在“本真、唯美、超然”的“诗性教育”思想的引领下,面对时代要求,遵循教育规律,崇尚“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文化精神,倾力打造具有“书院气、书卷气、书生气”的文化氛围,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先进的办学思想和谐有机地统一起来。

学校教育是学校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样式,不同的学校教育反映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规范、形态特征。学校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文化是人的中介,生活的一切方面,无不受文化的触动,无不因文化而改变”,在传递、选择和组织文化的过程中制约、影响和推动着教育发展的历程。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和学校教育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的关系,它们经过长期的历史磨合与共生,必然引起学校组织内部的变革和创新,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新的教育和一种新的办学思想,从而实现两者在更高水平或更新意义上的和谐一致。

三、生命成长: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

文化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生存方式,必然具有其特定的实践活动和操作意义,它是人类精神的自我确证,是人类文化的发展动力。一定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和意识形态蕴含一定的生命质量,文化植根于人的内在生命,体现出每一个人的实践价值。学校教育首先必须看到人的本质和人的可发展性,把人的发展视为一种自然的天赋和生命力,这是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遵循的一条哲学原理。

学校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向师生传递生命的气息,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全体师生作为学校文化的建设主体,既有表达自我完善的内在追求,又有发展自身的外在形式,在“自觉”的意义上以自我的意识去追求生命的价值和体现生命的存在。学校文化的价值指向全体师生对自己生命存在的文化意义的理解和确定,它决定着每一个人的理想和信念,因而它是每一个人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

“为四十岁做准备”,这是李希贵任职山东省高密市第一中学校长时在一次开学典礼上的报告题目,后来被学校教代会和学代会一致确定为学校的校训。校训释文向每一位学子发出了深情的召唤:“18岁是美丽的,而人生旅程中最绚丽的一页却应在生命的40岁时翻开。不要说40岁有多么遥远,20年其实是弹指一挥间。……40岁的辉煌来自于18岁的志向和20年的血汗。珍视你拥有的青春年华,好好地把握现在,才能真正赢得未来,才能将你如日中天的40岁勾画得绚丽灿烂!”释文中富有诗意的文化意蕴,深深地烙在了全校师生的心中,并熏染成鲜明的学校文化底色,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可以说,高密市第一中学的广大师生在共同营造和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深刻领会了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自生”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充实和创造自己,才能让自己去享受有意义的生命。

在学校文化世界里,基于生命成长的师生之间的教育交流活动是一种独有的无所不在的实践活动和生存方式,是对“何为学校文化”和“学校文化何为”的最根本性和最本质化的回答。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文化建设形成了丰富而复杂的精神性活动,大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自我生长和自我优化的要求,保持和进行着生命的“日新”活动,使自身更有教养,更会学习,更懂生活,更健壮,更优雅,更能迎接新的生命的挑战。

四、课程表达: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什么是最广泛和最基础的学校文化建设,彭钢先生如是说,“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表现,这是课程改革提供给我们的新的思想认识,丰富和深化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为新一轮的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新视野和新要求”。当前来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时所暴露出的各种问题、矛盾中的相当一部分,依然是课程文化、学校文化、教育文化转型之中不同的教育理想、教育价值、教育选择的文化冲突,其实质永远是深层次的文化问题。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教学方式的转变、三级课程的设置与实施等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全面彻底的改观,究竟立足于知识本位还是能力本位,是教的课程还是学的课程,如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一系列问题对学校文化建设提出了更为强烈的呼唤和要求。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唐江澎校长说:“学校一级,在享受课程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课程责任。”[1]学校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必须忠实于国家课程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同时应植根于学校的文化土壤和文化情境,给学生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课程。锡山高级中学以“成全人”的育人目标统摄学校各类课程,将学校诞生于20年代的“十大训育标准”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进行比照,吸纳和考量了当下的时代精神和社会要求,在归纳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的课程哲学,并以此作为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和课程实施的核心指向,既协同规划课程内部的目标、结构、内容、实践之间的相互关系,又协同课程规划、实施和保障机制、各类制度之间的关系,以基于标准的教学、促进学习的课堂教学评价和转变学习方式为三大实施重点,最终形成整体协同的课程规划和创新实践机制。经过20多年来的改革和探索,锡山高级中学系统构建了与国家课程方案相配套的学校一级的整体课程规划方案,体现了一所重点高中为了学生发展而坚守的课程责任,真正让每一个生命在这样的课程思想和教学工作中获得全面而充分的生长。

课程与教学是所有学校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全体师生的生存和成长方式。不同的课程与教学的状态,反映的是不同的学校生活方式,表现的是对生活的不同的认识、理解、行为与习惯,体现的是不同的学校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课程与教学的变革,将促使形成新的课程与教学文化;新的课程与教学文化,将不断形成新的学校文化,这是课程改革的自然进程,是形成学校特色品牌的核心内容和重心所在。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改变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因而它是一种深层的学校文化的变革,是养成和造就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小而言之,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个运动和创造着的有机组织,在厘定教育哲学和办学方向的同时,用具体的实践方式阐释着“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价值和我们的行动”,逐步建立起“向文而化”和“以文化人”理想境界,形成属于自己学校的文化形式和文化意义。惟其如此,学校文化建设才能成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战略,学校办学特色才具有独特的、先进的、丰富的、生机勃勃的文化内涵,学校全体师生才会烙上鲜明而有个性的生命特征和精神符号。

【参考文献】

[1]唐江澎,等.从校本课程走向学校课程——锡山高中课程探索之路[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1.

猜你喜欢
生命成长价值导向学校文化
关注生命成长 打造动态课堂
基于价值链导向的会展旅游产业链提升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绩效评估的价值导向分析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琅琊榜》浅评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用班级文化打造有灵魂的班级团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