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华保
(陆川县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广西 玉林 537700)
胸腰段脊柱骨折属骨科多发骨折类型,常由于高空坠落、交通事故及重物砸伤等原因造成,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严重者可出现瘫痪,极大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1]。随着我国交通及工业化不断发展,该病发生率呈逐渐增高趋势,引起临床重点关注。以往常采取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虽固定及复位效果尚可,但术后易出现断钉、断棒、螺钉松动、椎体坍塌等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恢复。而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可采用三点固定方式有效保证轴向压力、屈伸及扭转,重建前中柱稳定性,减少上述问题发生[2]。本研究为选取95例单个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组对比,旨在进一步探讨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对其手术时长及术后康复的影响。
选择2014年9月~2016年9月陆川县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95例单个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依据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48例、对照组47例。患者均经胸腰椎MRI、X线片等影像学检查确诊,可配合临床随访,知情同意本研究,排除合并严重脊髓功能损伤、精神障碍、凝血功能障碍者,排除存在多个节段椎体骨折及手术禁忌证者。观察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24~61岁,平均(38.94±5.31)岁;受伤时间1~11 d,平均(4.92±2.39)d;致伤原因:重物砸伤4例,坠落伤12例,交通伤32例。对照组男30例,女17例,年龄25~59岁,平均(38.13±6.29)岁;受伤时间1~10 d,平均(4.38±2.56)d;致伤原因:重物砸伤5例,坠落伤11例,交通伤31例。两组年龄、受伤时间、致伤原因、性别等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两组均取全身麻醉,仰卧位;伤椎为中心做后正中切口,充分暴露伤椎与相邻上下椎的椎板、棘突及关节突。a)对照组行常规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放置螺钉,于复位固定后采取外椎板关节突植骨融合,当患者骨块侵占椎管超过30%或存在脊髓神经功能损伤时施行椎板减压;依据CT影像尽量行有限减压,并视神经损伤情况,选用合适减压方式;加压靠拢双侧上下节段螺钉尾端,充分张开、拉紧前纵韧带,进而复位伤椎前柱;撑开螺钉两端,张开、拉紧后纵韧带,以复位伤椎中、后柱;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复位满意后锁紧所有螺钉,用纳米人工骨植入到椎体内,压实,封闭伤椎椎弓根钉道。b)观察组采取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同时对伤椎与其相邻上下椎体采取椎弓根置钉,经由伤椎椎弓根将扩大器尾部放置到椎体前2/3,适当扩大椎弓根高度与宽度,注意避免骨块落入椎管腔内,用纳米人工骨植入到椎体内,压实,植入完毕后,以明胶海绵充填洞口止血,依据相邻椎正常矢状曲度大小,预弯钉棒,连接椎弓根较为完整侧的螺钉,对伤椎压缩及后凸施行三点顶压后,前方张开复位、固定。
比较两组手术时长、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对伤椎拍摄X线片,对比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矢状位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矢状位Cobb角越小提示椎体结构、形态恢复越好,椎体前缘高度比越大提示椎体功能恢复越好;以VAS量表评估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疼痛程度,得分越高说明疼痛感越强[3]。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组手术时长、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手术情况
术后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矢状位Cobb角与VAS评分降低,椎体前缘高度比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比较术后两组矢状位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比及VAS评分
观察组术后出现1例脑脊液漏,并发症发生率为2.08%(1/48);对照组出现1例内固定断裂,2例内固定松动,并发症发生率为6.38%(3/47),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P>0.05)。
胸腰段脊柱骨折为临床常见疾病,因胸腰段脊柱生理位置较特殊,当脊椎受到外力打击时承受应力较为集中,亦产生骨折,且该病患者多伴有脊髓损伤,导致其易出现运动功能和自主排便障碍,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4,5]。因此如何有效促进脊柱形态与功能恢复,解除其对神经及脊髓的压迫为该病主要治疗目标。
传统多采用跨伤椎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该病,虽操作简单,复位及固定效果尚可,但术后易出现复位再丢失、断钉棒等不良现象,且对于存在伤椎前后韧带损伤患者而言,采取纵向撑开复位容易损伤其脊髓神经,影响预后[6]。而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为近年来逐渐被应用推广于各种骨折疾病的治疗术式,黄晶等[7]研究报道,采用该术式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重建椎体高度,且总有效率高达94.44%。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优势在于:a)其采用三点固定方式可保证轴向压力、屈伸及扭转,有效防止后凸畸形产生;b)可复位塌陷椎体的中央部分软骨板,发挥支撑作用,进而提高前中柱稳定性,减少骨折椎体高度丢失、椎体塌陷等发生情况,提高内固定成功率;c)可防止过度牵拉椎间盘,保证椎体高度[8]。本研究中,观察组手术时长及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缩短,术中出血量与术后6个月矢状位Cobb角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且椎体前缘高度比高于对照组(P<0.05)。充分说明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长,促进患者脊椎形态与功能恢复,降低其疼痛程度。本研究结果中,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为接近。提示行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并发症较少,具有较高安全性。但在采用该术式治疗时应注意下列事项:a)术前进行影响学检查了解患者伤椎椎弓根内壁完整性,若存在较大缺损则不宜经由椎弓根通道植骨,防止植骨粒落进椎管中;b)植骨漏斗前缘应在椎体前缘2/5左右位置,既符合椎体承重生物力学特性,又可避免骨粒突入椎管;c)植骨后再次检查椎管,确认无游离骨块进入椎管,以防止导致神经组织受压。
综上所述,采用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单个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长,促进患者脊椎形态与功能恢复,降低其疼痛程度,且并发症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