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蔡思龙
哮喘是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原因较多,病程迁延易反复。近年来儿童哮喘患病率及病死率呈上升趋势,已严重威胁到患儿的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目前,儿童哮喘以药物治疗为主,虽治疗效果显著,但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并未明显下降[1]。近年来随着心身医学发展,哮喘患儿心理、精神及行为等受到临床研究者广泛关注。有研究表明,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能提高哮喘患儿治疗效果[2-3]。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学龄期哮喘患儿治疗效果、肺功能、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武汉科技大学医院收治的学龄期哮喘患儿68例,均符合1998年全国儿科哮喘协会修订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4]。纳入标准:(1)年龄6~16岁;(2)能有效回答问题,无智力、认知障碍。排除标准:(1)合并先天性疾病者;(2)合并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者。按照干预方式将所有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儿中男17例,女17例;年龄6~16岁,平均年龄(11.2±4.6)岁。观察组患儿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8~16岁,平均年龄(12.2±4.6)岁。两组患儿性别(χ2=0.236)、年龄(t=0.89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武汉科技大学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儿及家属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入院后给予吸氧、解痉平喘、止咳、抗感染等常规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干预,具体如下:(1)行为训练:医护人员通过角色扮演及要求家属参与角色扮演而帮助患儿提高自理能力,家属要监督患儿,对表现良好患儿适当给予奖励,对存在问题行为患儿及时指导。(2)放松训练:行为训练后应适当进行放松训练,如睡觉前家属可为患儿按摩全身,以0.5 h/次为宜,按摩时可适当播放舒缓类音乐,以帮助患儿放松肌肉及消除紧张、焦躁情绪。(3)情绪疏导:医护人员应告知患儿家属良好的情绪可有效预防哮喘发生,可主动与患儿沟通,鼓励患儿表达情绪。(4)疾病知识教育:对患儿及家属进行疾病知识教育,包括明确哮喘发病诱因、先兆症状、预防措施及治疗措施等。(5)用药指导:指导患儿正确使用吸入性激素,避免吸入方式错误导致药物用量不足或过多,同时告知患儿家属正确使用吸入性激素对患儿生长发育无明显影响,以消除患儿家属顾虑、提高患儿治疗依从性。(6)环境干预:在找出具体过敏原之前,应避免患儿与环境中致敏物质(如皮毛、羽绒、粉尘、花粉等)接触,并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禁养宠物、花草;此外,叮嘱患儿尽量少食用致敏食物,如虾、蟹等。(7)运动干预:医护人员与家属应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共同制定运动计划,如走路、做健身操、深呼吸等有氧运动,同时应保证充足睡眠。两组患儿均连续干预6个月。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效果 记录两组患儿干预期间哮喘发作次数、住院次数及每次住院时间。
1.3.2 肺功能指标 采用日本美能AS-507肺功能检测仪检测两组患儿干预前及干预6个月后用力肺活量(FVC)、呼气高峰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PEFR%)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
1.3.3 生活质量 采用儿科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5]评估两组患儿干预6个月生活质量,包括情感、活动、症状3个维度23项条目,其中情感维度8项条目、活动维度5项条目、症状维度10项条目,每项采用7级评分法,7分为最好、1分为最差,评分越高表明患儿生活质量越好。该问卷是在经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指导下由患儿独立完成。
1.3.4 治疗依从性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治疗依从性判定标准:以勉强配合或不配合治疗为差,以基本配合治疗为良,以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为优。
1.3.5 护理满意度 采用武汉科技大学医院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内容包括护理效果、服务态度、技术、疾病知识教育、治疗指导,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分析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分析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儿干预期间哮喘发作次数、住院次数少于对照组,每次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x±s)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肺功能指标 干预前两组患儿FVC、PEFR%、FEV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6个月观察组患儿FVC大于对照组,PEFR%、FEV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儿科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评分 干预6个月,观察组患儿儿科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中情感、活动、症状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 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两组患儿干预前、干预6个月肺功能指标比较(x±s)Table 2 Comparison of index of pulmonary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intervention and 6 months after intervention
表3 两组患儿儿科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评分比较(x±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 for Pediatric Asthma sco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6 months after intervention
表4 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比较〔n(%)〕Table 4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哮喘是常见的儿科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喘鸣及反复发作的咳嗽等,常伴有可逆性气道高反应及气道梗阻等[6-7],可能与过敏、遗传及感染等因素有关[8]。既往研究表明,小儿哮喘不仅与生物、化学因素有关,还与情绪、性格、精神、环境等心理社会因素有关[9-13]。心身医学是近年来兴起的医学模式,其不仅重视生物、化学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同时还关注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14-15]。
哮喘发作诱因较多,目前医护人员及患儿家属多注重药物治疗而常忽略心理行为干预[16]。本研究在对症治疗及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对学龄期哮喘患儿采取心理行为干预,其中行为训练使患儿提高自理能力;放松训练可减轻患儿肌肉紧张,以改善神经内分泌功能,进而降低支气管黏膜水肿发生风险及改善肺通气功能;情绪疏导可帮助患儿维持良好的情绪;疾病知识教育及用药指导可使患儿及家属掌握疾病相关知识及正确的用药剂量及方式,避免用药过量或不足;环境干预是为患儿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避免患儿接触过敏原而诱发或加重哮喘;运动干预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制定运动计划,帮助患儿增强体质,降低哮喘发生率。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干预期间哮喘发作次数、住院次数少于对照组,每次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干预6个月,观察组患儿FVC大于对照组,PEFR%、FEV1%及儿科哮喘生命质量调查问卷中情感、活动、症状评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心理行为干预可有效提高学龄期哮喘患儿治疗效果,改善患儿肺功能、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与既往研究结果相符[11,17]。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患儿护理满意度优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可能与心理行为干预较注重健康教育及与患儿的沟通,进而形成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关。
综上所述,心理行为干预可有效提高学龄期哮喘患儿治疗效果,改善患儿肺功能、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且患儿护理满意度较高。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干预时间较短,结果结论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本文链接:
心身疾病是一组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主要特点如下:(1)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2)以躯体症状为主,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3)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心身疾病,其是由心理因素引起副交感神经兴奋而导致支气管、细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进而增加气流阻力,这种体液免疫反应是心理因素和肾上腺-受体功能障碍降低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