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图书出版现状与优化思考

2018-11-21 10:20周国清
关键词:类图书湖湘出版社

周国清,陈 暖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丰富的地理条件和各具特色的人文环境共同构成一幅多姿多彩、昌盛繁荣的画卷,分散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地域文化共同绘就一张景象壮观的文化地图,各地域文化互相交流,融合发展,成就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我国对文化区域的划分由来已久。《史记·货殖列传》将全国划分为关中、巴蜀、三河、燕、齐鲁、梁宋、越楚等七个民俗及文化区域,实际上是以自然地理为主考察民俗及区域文化[1]1-3。《汉书》《隋书》也有这方面记载。各个地域因其自然条件、历史沿袭、社会心理、文化传统、民间习俗、生活方式、语言特点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其长期历史流变和文化积淀中,形成了立足本地、各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文化系统,即地域文化。综合当代学者袁行霈[2]12、葛剑雄[3]7-11的说法将其表述为:地域文化是按地域区分的中国文化的若干分支,是由一定地理环境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内在特质的文化类型,包括风物名胜、民俗人情、方言流传、文学艺术、科技、教育与宗教等。

地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子系统,有历史和时代赋予的特定蕴涵与宝贵价值,其地位和作用不可替代。在“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新时代,优秀地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意义非凡。2017年1月26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4],其中就包括地域文化的内容。同年2月23日,《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详细描绘了未来一个时期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路线图,列出9大栏目共63个重大工程和项目,其中“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国家记忆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工程”“民族民间文化典藏与传播工程”“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等均关乎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图书出版作为文化积累和创新的重要载体,理应担当重任。基于此,笔者在统计分析1842种地域文化图书基础上,拟对出版现状与进一步优化问题予以分析,试图从地域文化视域为图书出版创意提供一种参照。

一、地域文化与图书出版的双重变奏

地域文化与图书出版可谓辅车相依,相得益彰,在双重变奏中互动共进。

(一)地域文化是壮大图书出版的重要资源

在出版始终是“内容为王”,以内容质量构建核心竞争力,而各具特色、丰盈厚实的地域文化正是其用之不竭的“内容资源池”。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地方出版社立足本地、面向全国,要把出版具有本地特点的图书,满足本地读者特别是农村读者的需要,作为经常性的重要任务。”[5]253就是要求地方出版社将触角深入本地文化资源当中,不断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与资源优势,开发图书选题,壮大出版实力,形成出版特色。

地域文化是地方精神文明成果的长期积累和汇流。出版社所在地域的文化沃土,本身就是一种长期发育形成的天然优势,是立社之基、发展之源。以湖湘文化为例,这片沃土曾滋养出屈原、贾谊、周敦颐、王船山、魏源、曾国藩、毛泽东等杰出历史人物,有 “中兴将相,什九湖湘”“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湘人写就”的赞誉与辉煌。将以这些历史文化人物的生平、事迹、著作等为资源的出版物推向市场,必广受读者青睐。优渥的湖湘文化还培育出丁玲、周立波、沈从文、杨沫、韩少功、唐浩明、王跃文等知名作家,他们的作品或记录、或阐释或体现了湖湘文化的根本精神,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广泛传播。还有众多的湖湘地域亚文化如炎帝文化、湘西文化、梅山文化等,花鼓戏、湘绣、醴陵陶瓷等,都是出版传播的瑰宝。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湖湘出版因其高质量、高品位、特色浓郁等特征赢得“出版湘军”之美誉。湖南人民出版社的《最美湖南》《潇湘流韵》、岳麓书社的《虞舜大典》《湘军史》《曾国藩全集》等都是优秀代表。同时,地域文化题材多样、内容丰富、资源便于挖掘,开发此类选题,出版此类主题图书,丰富了出书品种,推动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增长,赚得“口碑”与“码洋”。2004年陆续出版的“客家文化研究书系”,累计出版了《广西客家》《柳州客家》《桂林客家》等“客家区域文化”丛书,《罗尔纲传》《江应樑传》等“客家著名人物”丛书等[6]72-73,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地方文化资源树立特色品牌、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的成功典范。云南科技出版社用十年时间,通过引进和输出版权等专业化运作手段,逐渐形成了普洱茶图书出版和宝玉石图书出版的特色,成为市场亮点和品牌代表[7]104-107。地域文化以其独有的特色和品味、丰厚的底蕴和内涵、多样的姿态和形式,成为出版社重要的实力保障。

(二)图书媒介是地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力依托

地域文化依托一定时空的社会文化心理而绵延不绝地传承,既有自身的内在规律,也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沃土,还要依托传播的载体,而图书无疑是重要的平台。

1.积累、传承文化是图书重要的媒介功能

图书具有独特的媒介功能,对社会文化的构建具有最为强大而有深度的推动力,是地域文化积累的主要载体与发展的重要推手。海天出版社出版的《山海关历史文化丛书》七册,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全面介绍山海关的历史、传说、人物、风物等,对山海关文化形成集束式传播。《湖湘文库》是湖南省有史以来最大的出版工程和文化项目,历时七年,共计702册,撷取湖湘文化之精华,展示湖湘文化之博大,全方位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唱响了湖湘文化之声,为深入研究湖湘文化提供了最完整、全面的宝贵资料,有力提升了湖湘文化传播力度。

2.图书带动地域经济文化发展

地域文化类图书的出版传播,可以丰富地域文化的品味与内涵,提升所在地域知名度,助推文化经济发展。其中地方风物特产类和旅游类图书的作用尤为明显。云南是旅游大省,旅游文化发达,2000年以来关于云南旅游的图书成了出版界的“云南现象”[8],助推了旅游业发展,构建了云南旅游品牌。《丽江的柔软时光》《仗剑红河游》《保山健康游》等旅游文化图书的出版,塑造了红河旅游品牌、“保山深呼吸”健康旅游品牌,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繁荣和经济社会发展。如今旅游类图书品种更丰富,内容更周密精彩,实用性更强,对景点的推介细致到具体门票、路线、食宿等,还能根据具体情况与要求提供不同旅游行程,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传播旅游文化,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二、地域文化图书出版现状与特征

以当当网上书店的图书子类——“地域文化图书”为考察对象,搜集归纳2007年1月至2016年底出版的地域文化类图书1842种,涉及出版社288家。根据每种图书的内容简介予以综合分析,将其整理为10类:综合类(综合介绍地域文化,以丛书和书系为多)、历史类(以介绍某地区的历史为主)、学术类(研究地域文化的学术著作)、民俗风情类(主要介绍地域特色鲜明的民俗风情,如婚丧节庆、地方风俗等)、风物名胜类(主要介绍地域风物特产、风景名胜,旅游类图书居多)、文学类(本土文人作家的乡土书写)、艺术类(以地方艺术为主要内容)、宗教类(以地域宗教文化为主题)、科技类(以具有地域特色的地方科技为主要内容)和教育类(以地域教育发展等为主题)。地域文化图书出版在整体上具有三个鲜明特点。

(一)体现了地方出版社的责任担当与文化构建意识

统计的1842个样本中,涉及出版社288家,其中国家级出版社90家,出版地域文化类图书449本,占总量的27.09%;地方出版社198家,出版地域文化类图书1343本,平均每个出版社出版约7本,超出国家级出版社。地方出版社在深度挖掘优秀地域文化资源上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勇挑大梁,充当了主力军。在出书数量居前十的11家出版社(如图1,巴蜀书社和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并列第十)中,地方出版社有11家。在198家地方出版社中,地方大学出版社共有53家,出版地域文化主题图书337种,约占总量的五分之一。出版地域文化类图书最多的是西藏人民出版社,共出59本,占总数3.2%;其次是杭州出版社,为50本,均立足地域文化,打造特色出版。西藏人民出版社作为西藏自治区唯一的综合性图书出版社,肩负着西藏自治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文艺等方面的图书出版任务,一直致力于西藏地区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杭州出版社自创办起就确立了以学术文化为龙头,地域文化和都市休闲为基础的出版定位,出版的《游览新西湖》首次印刷即达5万册,在当时名列全国非文学新书销量第5位畅销书[9]25-27。对出版社的统计与数据分析,可以直观看出地方出版社积极承担起了构建地方文化大厦的主体职能, 很好践行了“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出版方针。

图1 出版地域文化图书的主要出版社

(二)地域文化选题资源有待进一步平衡

在分析的1842种地域文化类图书中,风物名胜类、综合类、学术类、文学类、民俗风情类、历史类分别占比为19.33%、19.06%、15.64%、13.84%、13.08%和12.16%,而艺术、宗教、科技和教育类图书的占比相对较低,其中艺术类为3.85%,宗教、科技和教育类累积占据总数的3.04%,数量相对较少,如图2所示。

图2 地域文化图书类型统计

风物名胜类图书主要以介绍当地物产、旅游、名胜为主。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特别是自助游的迅猛发展为其带来了良好机遇。旅游类图书以其语言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内容全面等特征,紧紧抓住了旅游爱好者这一读者群体,迎合他们的阅读心理与需求而赢得青睐。此外,优秀的风物名胜类图书还能以其精彩的内容、极富现场感的描述吸引大众读者阅读,拓展读者群体。故此,其占比最高不难理解。占比仅次于风物名胜类的综合类图书以地域文化通俗读本、丛书以及书系居多,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客家文化研究书系”、湖南人民出版社的《天下洞庭》、山东人民出版社的《“山东”系列丛书》、凤凰出版社的《无锡文化丛书》、新华出版社的《告诉你一个真西藏》、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南昌百科全书》、湖北人民出版社的《大武汉到底什么大》等等,均从综合层面描述、推介和研究地域文化,能够较为简单、全面地向读者介绍某地的地域文化,有助于读者整体认识与全面了解。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教育、科技、艺术等类型的地域文化图书出版数量过小的现象,折射出地域文化资源开发不均衡这一现实。教育类诸如地方家训家风、教育名人等;科技类诸如地方营造技艺、民间医药、纺织工艺等;艺术类如民间歌谣、地方戏曲、民族舞蹈等,这些都是亟待保护、记录与传承的地域文化精髓,但从目前此类图书的出版现状来看,还远远没达到理想水平。从图2不难看出,在地域文化图书品类中,风物名胜、综合类与艺术类、科技类、教育类之间呈现出近乎两极分化的不平衡状况。深究其原因,首先取决于选题资源开发难度。风物名胜类和综合类地域文化图书一般以记载、介绍性内容为主,其选题开发、内容资源整合难度较小,作者的创作难度、编辑加工难度不大。而诸如地方特色艺术、科技等选题的开发难度较大,尤其是地方特色艺术、特色手工艺等,需要熟悉地域文化深层次内容特征,多重感官表现、动态记录,很难以图书这种只能集图片与文字于一体的静态载体为传播介质;其次受限于利益均衡。前两类图书主要是通俗读物,受众面广,发行空间大,能够较容易实现“双效平衡”。后几类图书,由于专业性更强,对读者的要求更高,尽管社会效益明显,但很难创造经济效益,如果没有政府或相关基金的资助,出版社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地域文化精品图书应加速“走出去”

在国家大力倡导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建设、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时代语境下,优秀出版物“走出去”是大势所趋。将优秀地域文化精品图书译成外文版,投入世界图书市场,播及世界,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才能真正增强,从而扩展和提升地域文化影响力,在国际舞台上掌握文化话语权。在搜集的1842种地域文化图书中,仅有11种英文版对外发行图书和1种德文版图书。五洲传播出版社作为国家重点“走出去”出版社和文化出口企业,凭其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图书市场的优势和经验,以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和评审专家的肯定与支持,在重点翻译资助、境外参展、本土化、出版物海外渠道建设等方面都获得了“丝路书香工程”资助[10]15-17。该社策划出版的“魅力新疆系列丛书”,将新疆地区的地域文化精品图书译成英文版向海外传播,对世界了解新疆及其文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既壮大了出版社自身实力,提高了国际知名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新疆地区旅游业、文化产业发展。但整体而言,真正“走出去”的地域文化图书并不多,与我国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和国家弘扬优秀文化的要求不相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地域文化图书理应发挥更大作用。

三、出版主体如何更好作为

地域文化图书的出版,建立在深入开掘地域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政府相关部门、高校以及社会相关基金项目的支持所产生的合力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关键在于出版主体特别是其创造力的发挥。

(一)自觉树立地域文化出版意识,深度挖掘出版资源

图书出版是地域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编辑主体是社会文化的构建者,是出版资源整合与配置的重要力量[11]114,社会文化发展离不开编辑主体的组构、创造与组织传播。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地域文化资源的开掘并非易事,需要深入民间,深入生活,辛勤采集,常年积累,默默耕耘,有时要深入偏远山村,在野外调查中获得原汁原味的素材,可谓历尽艰辛。因此,有选择地收集整理地域文化资源,用心“扬弃”,精心加工,弘扬地域文化遗产,并以图书载体的形式使之世代传承、广泛传播,是图书编辑主体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应形成自觉意识,化为主动行为。南京出版社对以“南京学”为核心的图书出版体系的创建[12]20-21,就表征了其编辑主体地域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和文化责任担当。该社自1988年成立以来就立足南京本地,自觉承载起贮存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重任,通过出版图书、构建阅读空间以及开展“南京传世名著”评选活动,摸索出一条极具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二)策划出版地域文化精品图书,形成自身优势与品牌

地域文化资源品种多元、内涵丰富,优秀的地域文化往往是一个地区在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身份象征,是出版差异化发展并形成优势和品牌的资源基础。首先,出版主体要深谙地域文化的内在价值及其在一定社会精神生态中的源头意义,研究地域文化特点,把握地域文化发展脉络,通过历史名人、文化事件、乡土文学、民间传统、民俗礼仪、工匠工艺、山水风光、旅游等地域意义深刻而又具普遍意旨的元素,从独特视角策划选题、出版图书,从局地走向普遍,形成优势矩阵。其次,要充分做好调研、选题策划并对选题进行反复论证力求选题差异化、精品化。不同的地域范围有不同的文化界域与特质,如湖湘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等,都有特定的历史文化源流与内涵,包含多样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体现丰富的民族风情与群众文化活动,出版主体应立足不同地域的各自特点与生活实际,培养熟悉地域文化,了解所在地域发展状态与特点的作者,打造具有地域代表性的精品图书和文化品牌。再次,各出版社要结合自身主体性质、出版特色与优势策划出版精品地域文化图书。地方人民出版社、文艺社等可通过研究地方名人及其形成的历史文化来进行地域文化图书的策划出版,还可通过发现并培养本土作家来拓展出版资源;地方美术社、旅行社、摄影社等可更多地在旅游类图书、图文结合类图书、画册等具有独特地域风味的图书上下功夫。同时,“大力加强农村题材的文艺创作与出版,与农民艺术家合作,发挥民间艺术优势,包括民间文艺资源的开发,如地方戏曲、民间歌谣、民间手艺、民间工艺等”[13]54-55,不同出版社之间还可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

(三)创新出版形式,实现地域文化图书出版最优化

数字出版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与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出版主体在出版地域文化图书时,要增强读者适应性,针对不同读者群体选择不同传播载体,可以选择“纸本书+数字出版读物+网络出版物”三合一的出版形式,力求最大范围地传播地域文化。此外,对于一些用文字图像无法全面体现的地域文化(如地方曲艺、方言文化等),还可通过音像出版,建立有声数据库、视频数据库等形式实现地域文化的记载与传播。据笔者统计,不少出版社已开始销售地域文化类电子书,比如甘肃民族出版社的《与西藏有缘》、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街角的老北京》、九州出版社的《我在宝岛长大》、天地出版社的《人文成都》等,都是纸质书和电子书同时销售。出版主体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善于运用大数据分析,实时关注市场新动向、读者阅读需求新变化,能够有针对性地向读者推送优秀地域文化,实现有效的“分众传播”。同时利用好通过网络收集的读者反馈意见,广泛征集优秀的地域文化出版选题,实现“不出门”便能“知天下事”。此外,还要充分考虑读者阅读能力,针对不同读者群体出版不同图书。对于大众读者,要以出版通俗读物为主,语言力求简明易懂,用词用句避免晦涩难懂;对于儿童读者,可以出版图文结合的图书,还可以配以语音朗读,激发阅读欲望,在趣闻悦读中引导其了解地域文化,留住乡情乡味,热爱故土家乡;对于专家型读者,则可出版学术研究型读物,从学理层面研究地域文化,赋予新的内涵,不断促进地域文化传承发展。

(四)与政府部门、高校以及社会相关组织形成传播和弘扬地域文化合力,协同促进地域文化保护性挖掘、普及性传播

1.出版主体要积极寻求政府相关资金项目支持

对于一些挖掘难度较大、开发时间较长但又有很大出版价值的地域文化资源,光靠出版主体一己之力肯定难以实现。目前已经完成的一些大型地域文化出版工程如《湖湘文库》,大多数都是在政府专项资金资助、多家出版单位合作下完成的。政府部门对地域文化的重视,对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及其出版的资助,对出版主体而言可谓如虎添翼,能更好地实现其文化职能。

2.出版主体要积极与高校相关院系深入展开合作

一则可以了解地域文化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第一时间获取地域文化研究成果;二则可以与相关院系合作进行地域文化出版编辑人才的定向培养。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地域文化资源的挖掘,如地方曲艺、民谣、歌舞、地方建筑、工艺等,需要具备相关专业背景的编辑人员才能开展有效开发。

3.与社会相关组织合作以促进地域文化有针对性传播

社会上有很多专注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社会公益组织,出版主体要积极与之合作,一方面可以共同开发相关资源,降低出版单位独自开发资源的难度;另一方面,出版主体可以为社会公益组织提供地域文化出版平台,以更好地将地域文化传承的种子撒播向社会大众,引起大众对地域文化保护与挖掘的重视,有利于社会大众树立地域文化自信,形成主动传承与传播地域文化的自觉。这就是强强联袂,共担地域文化传承之责;各尽其能,献力中华文化繁荣永续。

猜你喜欢
类图书湖湘出版社
湖湘文化的统一战线价值分析
我等待……
近代湖湘文化的崛起与启示
谁是2019美国图书市场最大黑马?
新媒体在美术类图书出版中的应用
论科普类图书如何借力融媒体转型树立精品品牌
湖湘吴氏响塘纸影戏艺术语言探析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石油工业出版社
略论湖湘诗歌史上的近现代女诗人—— 《湖南女士诗钞》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