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建华
摘 要:长期以来,体育课程作为一门边缘课程,很少受到关注和重视。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进以及社会对建设现代教育体系的强烈愿望,体育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对于高中体育来说,相比于初中体育,课程设置的难度和强度都有很大的提升。学生在高考的压力下,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并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生身心健康的良性发展。高中体育课程的存在,不仅仅是作为主流课程的补充,更多的是对学生健康的保证,以及对学生在行为习惯上的影响。因此,在高中体育的课堂教学中采取高效的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中体育;高效教学;教学策略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对体育教学存在一定的误解。高中体育课程作为主流课程的补充,导致其受重视程度不够,这也使学生很难将其重视起来,甚至出现一部分教师对体育课程的不重视,态度决定行为,这些因素都使体育课程的高效开展沦为形式,学生上课像“放羊”的现象层出不穷。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要将相当大一部分精力投入到文化课程的学习中,体育课程受限于学生的精力。同时,高中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不高也是影响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学校招聘体育教师的标准过分宽松,导致体育教师的准入门槛较低,一部分现有教师不能适应当前高中体育中对教学的要求。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僵硬,不能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也是当前高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对体育课程的高效教学,在教授学生有关体育技巧的情况下,使学生有更多的热情能够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以实现对学生体育习惯、体育素养的培养。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高中体育课堂中实现高效教学。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参考教学大纲的同时,更多的是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体育课程的设置。这里说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是指学生基本的身体素质,另一方面是指根据不同学期中不同季节的环境变化,以及天气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安排。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需要和谐热烈的教学氛围。良好的时间安排和课程设置,可以有效促进教学氛围的构建。
例如,高中阶段的第一学期,各个学科的教学任务相对轻松,学生的学习时间也相对宽裕,可以借助秋季运动会、冬季越野赛等,在教学中加入田径项目的训练,如铅球、跳高、接力跑等。而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气温转暖,可以穿着相对轻薄的衣服,不易发生运动创伤,结合教学实际,可以在课程中加入体操、篮球、足球等对抗性的体育项目。在上学期个人体育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开展团体类的体育项目,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
二、根据学科特点教学,打造高效教学课堂
体育教师要在吃透体育教材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的基本目标,在保证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前提下,针对不同身体条件及特长的学生或学生群体,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使高中体育教学更加具体和明确,使不同状况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收获好身体的同时,能够感受到体育活动的乐趣,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例如,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男女不同的身体构造,创建不同的体育活动,如可以组织男生参与篮球比赛,组织女生羽毛球、乒乓球赛等。除了竞技类的比赛之外,对学生身体塑造方面也很吸引学生,可以开展武术、太极拳、健美操等塑造形体的教学项目,让学生自由选择。体育教师在准确把握体育学科特点的情况下,针对不同群体教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高中体育的高效教学。
三、开展竞技比赛活动,巧妙设置体育目标
从高中体育的课程设置来看,它并不像其他科目那样,记住、理解就行了,它需要学生通过不断地练习来掌握其中的技巧和方法,但是45分钟的体育课,学生很难得到充分的锻炼。所以体育教师要合理安排课上、课下的教学活动,课上让学生熟悉所学内容的技巧、方法等,课下使学生在兴趣的指引下,能够自发开展锻炼。鉴于学生所处阶段,学生自发锻炼的项目和积极性都很有限,这就需要教师开展一些竞技类的比赛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够在竞技活动中提升自身的体育素质。通过设置不同的体育活动,实现对学生某一技能的专项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例如,鉴于全校范围内的运动会较少,体育教师可以协调体育课的时间安排,联合所教授的班级,组织篮球赛、羽毛球赛、乒乓球赛等。通过班级竞技的模式点燃学生的奋斗热情,使学生在竞技中体会体育精神,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在热情的驱使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综上所述,高中体育高效教学课堂的构建,需要体育教师在把握教学大纲和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情况下,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把握高中体育的学科特点,挖掘学生真正的需求点,充分利用课上的时间进行基础知识及体育技巧的教学。设置趣味性的竞技比赛,吸引学生参加,通过专项练习,培养学生的竞技精神和体育素质。在综合作用下,实现高中体育的高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曹军.高中体育课高效课堂教学之我见[J].成功(教育版),2011(3).
[2]杨开艳.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课堂有效性的方法分析[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