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宇琦
进入高中的数学学习,我发现,一些压轴题不再像初中那样只需将为数不多的数学模型套入题目中,答案就会呼之欲出;有时候甚至是绞尽脑汁也是一筹莫展.但如果善于联想,善于发散,那些看似很难的题目往往会迎刃而解.
那么数学思维中的联想方法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应该怎样进行联想呢?我通过询问老师、查阅资料等方式,得到了下面的一些结论.数学解题的实质,就是通过已知条件,探究其与所求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从而由已知条件得出所求结论的过程.联想就是由一种信息情景探索到另一信息情景的思维过程,这两个信息情景之间可能具有相似性或因果关联性.通过这种联想思维过程,在所解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结论间建立起清晰的推导桥梁,从而实现数学题目的有效解答.将联想的数学思维方法灵活地运用于数学解题中,既能拓宽解题思路,义能提高运算效率,从而实现从已知条件到所求结论的有效转化.
我觉得平时的解题可以从联想定理、联想图形以及联想公式三部分最基本的情形人手.
1.联想定理
例1 求值:sin2 23°+ sin2 37°+sin 23°sin 37°.
分析按照常規思路,本题需要利用较多的三角公式,如降幂公式、积化和差公式以及和差化积公式.仔细观察式子的结构特征,很容易联想到余弦定理,于是问题就转化成在△ABC中,∠A=23°,∠B=37°,则∠C=120°.
不妨设外接网直径为1,由正弦定理知三边长分别为sin 23°,sin 37°,sin 120°.
善于联想,在熟练使用各个重要定理的基础上,能迅速联想到相关知识,会使复杂问题简单化,这种感觉非常棒.
追根溯源的学习习惯让我做出进一步的探究:
的高考试题、竞赛及自主招生试题中多次出现,但我还是觉得非常满足,因为这是我自己探索出来的结论.课本上的定理、公理等,可以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而且从结论晋升到定理,我觉得肯定是有一定的特殊性的.因此我们平时学习中一定要善于联想,注重积累,而且首先要看重对定理的联想,做到信手拈来,方能提升自身解题能力.
2.联想图形
三角形三边长的关系在解决有关不等式问题时常显出奇效,另一个较常用的“武器”是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观察目标式,利用分析法、综合法、基本不等式等似乎都无法直接解决,但从结构形式上看,联想到两点间距离,因此,每个根式都可以看成是两点间的距离,于是构造平面直角坐标系Oxy,原点0(O,0),A(1,O),B(1,1),C(0,1),点P(x,y)(如图3).
从上述4个问题可以看出,要善于观察式子的结构特征,联想到相关的几何图形,再利用几何性质进行证明.
3.联想公式
有的问题与一些公式极为相似,在解题时我们可以将要证明的结论或已知条件与相关公式对照,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联想,既能拓宽解题的思路,又能提高运算的效率.高中数学只有薄薄的几本书,但却能万般变幻,具体的题目更是如繁星点点,不时会有精彩的题目窜出来发出耀眼光芒.联想的角度、方式等,当然不会仅仅限于我举的这三方面,若能善加运用,必能大大拓宽白己的视野,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核心素养,天地之间,任我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