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雄
摘要: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艺术美的审美教育在语文美育中占据重要位置。如何认识理解语文艺术美的特点,把握语文艺术美的类型,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语文艺术美的审美教育,对提高语文美育的效果有很好的作用。本文从语文艺术美的特点、类型以及如何进行语文艺术美的审美教育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期供语文美育工作者借鉴。
关键词:语文艺术美 诵读 入境 感悟 创造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9-0191-03
一、语文艺术美的特点
(1)独特的新颖性。艺术美的首要特点是独特新颖,不可重复。“艺术贵在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这是大众公认的。科技需要创新,艺术同样需要创新,前者侧重于内容,后者侧重于形式。任何摹仿都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艺术的魅力正在于斯。大到一部长篇巨著,小到几千几百字的文章,都是作家们艺术的结晶,都以其独特新颖的艺术魅力感染读者。作家们总是不断探索,不懈追求,竭力独出机杼,打破常规,发现他人所未发现、用他人所未用的结构关系,创造出新颖独特的作品。虽然有些作品题目内容相同或相似,但结构形式和艺术风格完全不一样。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题目一致,但内容和风格迥异;又如朱自清和俞平白同游秦淮河,写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取材范围、时间地点乃至命题命意都基本相同,但艺术风格却大不一样。艺术不能重复别人,也不能重复自己。因为只有独特新颖的作品,才能激发读者最大的兴趣,才能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才能称得上艺术美。
(2)形象的典型性。语文艺术美要塑造典型形象。普列汉诺夫说:“(艺术)既要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要表现人们的思想,但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1]可以说,无生动、具体、传神动情的艺术形象就无艺术美可言。这也是语言艺术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与其他审美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之一。作家们通过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的特殊规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或以一个为原型,通过想象和虚构,集中同类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加工改造,塑造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又能反映生活本质的艺术形象,因而它具有典型性。典型性是语文艺术形象的生命。语文教材中排列着长长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画廊,他们都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是典型化与个性化的统一。
(3)丰富的想象性。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艺术不仅集中表现了艺术家各种各样的想象形态,而且也集中体现了各种想象之间的关系。因而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无论是描写社会的真人真事,还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艺术形象,都有想象参与。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完全出于作者丰富的合理想象。因为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存在,是作家们根据生活中的各种形象,经过分析、综合、提炼,从而创造出来的典型性的艺术形象,是一种想象活动的产物。比如社会生活中并没有孔乙己、阿Q其人,而是鲁迅概括、想象、提炼而创造出来的。写当代真人真事,虽然人物的主要事迹必须是真实的,但作者未跟随“真人”生活一辈子,有些细节只能通过合理的想象来补充;写历史人物,作家未见古人面,未临古时境,只能根据历史资料和个人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来再现人物形象。如果没有想象,作家的各种物象,感受到的社会生活图像,只能封闭在真实的囹圄中而得不到释放。只有合理想象参与,才能把各种生活景象浮现、活动在作家的头脑中,进而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形象。
(4)强烈的情感性。文学作品饱含作家强烈的思想情感,洋溢着强烈而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既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动力,也是文学欣赏的催化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无论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欣赏,都离不开情感。没有情感的灌注,作家们难以创造出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欣赏者也难以激发兴趣。只有读者的情感和作品的情感以及作家的情感三位一体达到契合,才能领会艺术的真谛。
(5)化丑为美的神奇性。艺术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既有美的,也有丑的。艺术作品中丑的形象有化丑为美的神奇性。生活中的丑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它常常引起人的心理抗拒和情感排斥,不为审美心理所容纳。但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加工,进入作品,就可神奇般地化丑为美。虽然事物本身“丑”的性质并没有改变,但作为艺术形象却有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以其“丑得如此精美”而激发起强烈的美感,即“丑到极处就是美到极处”。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中的美,这是艺术的特性决定的。第一,艺术反映生活的技巧美。作家把生活中丑的各个方面集中起来,塑造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作用于欣赏者,使欣赏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如葛朗台、夏洛克、周朴园三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商人,他们都是生命的狂徒、金钱的奴隶、冷血的人面兽,在生活中是丑的,但在艺术中又是美的。作家们用高超的艺术手法把他们塑造成丑的形象,并予以彻底否定,人们在欣赏他们丑的同时产生美感。第二,艺术中的丑渗透作者的否定态度,从否定丑的对立面肯定美。第三,艺术中的丑作为艺术中美的陪衬,美丑对照,突出主题思想的美,使欣赏者认识到丑的本质及其背后隐藏的社会意义。
二、语文艺术美的类型
语文艺术美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从体裁上分,有文章艺术美、文学作品艺术美;从内容上分,有社会美、自然美、科技美;從形态上分,有优美、壮美、崇高美、悲剧美、喜剧美等;从表现方法上,有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风格美等。这里从文章表现方法谈谈语文艺术美的类型。
(1)结构美。结构是文章或作品的内部组织与构造,是指安排情节和组织材料的方式,它是文章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文章主题的基本手段。它包括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层次的安排、角度的选择以及材料的取舍、着墨的浓淡等。结构美犹如人的骨架美、身材美一样,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古人写文章很讲究结构美,元人乔梦符把文章结构总结为“凤头,猪肚,豹尾”,指的是文章开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精致、俊秀、漂亮;文章主体部分要像猪肚那样饱满、充实、肥厚;结尾要像豹子的尾巴那样结实有力、色彩斑斓。
结构美属于形式美。文章的完美统一,取决于内容和形式的融合一致。作为表现形式的结构虽然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要达到美的要求,必须做到如下几点:第一,结构符合内容的需要。无论采用什么样的结构,都必须紧紧围绕主题,并为其服务,达到形式与内容的融合,任何离开主题的形式都无艺术可言。第二,完整和谐。一篇结构美的文章,应当不枝不蔓,无漏无缺,布局和谐匀称,结构完整统一。如果结构中出现割裂、疏漏、顾此失彼,或残缺破碎,就会影响作品的整体美。第三,连缀贯通。美的结构,讲究脉络通畅,联系紧凑,承接自然,过渡得当,浑然一体。第四,曲折变化。美的结构还有要浓淡相间,错落有致,高低起伏,急促缓慢,张弛繁简,明暗虚实,曲折变化。语文教材大都是名家名篇,其结构都是鬼斧神工的审美创造,都能成为学习的典范。
(2)意境美。意境是指作者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作者抒发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美,就是形神兼备、情景交融、寓理其中的艺术画面美,它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产生无穷之味与不尽之意的美感,并且在美的享受中受到艺术的启迪和审美的熏陶。
(3)语言美。文章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曾把语言称为“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无论是文章,还是文学作品,都以语言为媒体,任何美质都通过语言得以传达和表现,任何审美能力都借助于语言的感知、理解和培养。优美的语言对描景绘物、述事表情、塑造形象、阐述道理都至关重要。优美的语言还能唤起我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愉悦,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老舍说过,我们最好的思想,最深厚的情感,只能用最美妙的语言表达出来。语言美主要包括语言的精确美,语言的形象美,语言的朴实美,语言的模糊美和语言的音乐美等。
(4)风格美。风格,是指作家或艺术家的创造个性在具体作品中的表现,是由创作个性决定的作品在思想艺术上总的特色,是作家艺术家思想艺术上臻于成熟的标志,也是作家艺术家刻意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文章(广义)而言,它包括表现风格、语体风格、文章风格、作家风格、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等。司空徒在阐述诗歌风格时概述了二十四种,即“雄浑、冲淡、典雅、绮丽、豪放、清淡、悲概、飘逸、沉郁”等。俞汝捷论述小说美时,也总结了二十四种,即“雄浑之美,犷悍之美,柔婉之美,悲怆之美,谐谑之美,氤氲之美,荡逸之美,缜密之美,流动之美,洗练之美,逶迤之美”等。[2]这二十四美就是小说的二十四种风格。还有散文风格美,戏剧风格美等,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语文教材选了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他们是各种风格美的代表与精华,是各种风格美的集合与检阅。引导学生分析风格美,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作品,整体把握美。
三、艺术美的审美教育
(1)诵读。以语言为媒体的艺术美,非读不能体其情,非读不能察其意,非读不能见其美。只有反复诵读,才能读出语言的音乐美,品味它的风格美。不但要读得朗朗上口,而且要娴熟于心;不但要读出作品的韵律,而且要读出作者的情怀。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心领神会,读者的感情进入作品的感情,或喜悦、或赞叹、或哀怨、或义愤、共鸣一气时,才能领会语言艺术美的魅力。语言学家认为,书面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因为它欠缺一个语言的重要因素——语音。语音包括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书面语言在表情达意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而诵读是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造,不仅可以把语言意义完整地艺术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语速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意在言外的储蓄”成为品味语言的“催化剂”和揣摩意境美的桥梁。朱自清先生认为:吟诵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从声音里得其意味,变成活的语言。好的诵读,能读出作品的灵魂,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诱发读者去思索、去联想,且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教学课文《春》,引导学生用轻松愉快的语调读出作者渴望春天到来的迫切心情和春天到来后的欣喜情感,读出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和清新诱人的气息,读出春花争奇斗艳和赏心悦目的色彩,读出春风的温馨与轻柔,读出春雨的宁静与和平。这样的诵读,既可以读出作品的语言美,也可以品味作品的图画美,让读者如在画中,身临其境。
(2)入境。诵读是从艺术美的语言美入手,引导学生感受美,仅此是不够的,还要根据艺术美的特点,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赏析艺术美,从而欣赏作品的内在美。人们在欣赏艺术美时常常神游于美妙的艺术世界,废寝忘食,如痴如醉,达到忘我的境界,喜怒哀乐,应景而生,这种神与物化的审美感受就是入境。只有入境,才能充分领略到作品个中妙处,获得心神陶醉的审美享受。不入境,就难以产生强烈的美感,就不能真正领会作品的意蕴和美妙。入境的方法很多,可以从巧妙的结构中把握作品的意境,也可以从作者描绘的画面中把握作品意境,还可以利用音乐图画、表情朗读、诗意揣摩等多种手段进入意境,使学生迅速形成审美感受。
(3)感悟。语文艺术审美不只有情感的活动,还有思维的活动;不仅有怡情的作用,还有益智的作用。如果一味地沉醉在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中不能自拔,不能以理性的态度对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做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不能以理智的心情对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动机作冷静的分析和概括,就会盲目地成为作品的俘虏。因此,语文艺术美的正确欣赏方法,既要“入境”,又要“出境”,求得领会和感悟。南宋陈善在《扪虱新话》中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唯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陈善讲的虽然是读书之法,其实也是欣赏语文艺术美的正确方法。“入得书”就是能进入作品的意境,对作品的意境“动情”“入迷”;“出得书”就是能跳出作品的意境——动脑,感悟作者创造意境的目的和作用,来指导自己的社会实践,这也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
(4)创造。學习和欣赏语文艺术美的目的,一方面是陶情养性,提高文化修养,美化人生;另一方面是借鉴、运用、学会创造美。由欣赏到创造,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运用。收入知识,经过加工、内化,再输出运用知识写作,这就是创造。学生在欣赏语文艺术美的过程中,受到感染熏陶,感情出现冲动,产生写作的愿望,想借鉴美的结构、美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这是一种可贵的创造意识,是更高层次的审美,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的引导,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化为创造的行动和习惯,从而写出美的文章来,实现语文艺术美审美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4.
[2]俞汝捷.小说二十四美[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