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平
前段时间,许多媒体都在推究一个问题: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一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是啊,时间都去哪儿了?回想自己在高校工作已32年,教过的学生难以计数。作为导师,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大概有百余人,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也有十多人。我的时间就在这教书、指导学生、学术研究中悄悄地溜走了。回想起来,既感到欣慰,也让人感慨。
在我所指导的众多的硕士研究生中,冯永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最美好、最难忘的学生之一。他上课积极、认真,从不缺席,交谈中表现出热情、健谈、开朗和谦虚,充满活力的同时又善于思考问题。在交流中,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第一学历仅为中师,之后靠着勤奋、好学的劲儿,通过自学考试,先后获得了大专学历和大学本科学历,然后又考取了教育硕士,攻读学科教学(语文)。同时,他还是一名小学校长、辽宁省优秀教师、辽宁省百名研究型教师、辽宁省骨干教师、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等。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方面他发表了多篇文章,涉及小学教育、小学语文教学的很多方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研究能力和专长,以及他的发展潜力。
《“有氧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是他向我提交的硕士学位论文。初看题目,我的眼前为之一亮,“有氧作文”颇有新意。细看内容,写得深入、扎实,篇幅也比通常的教育硕士论文长,这是他多年对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一个总结。在这篇学位论文中,冯永在中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广阔背景上,探索“有氧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路径和实施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他的研究思路清晰,方法恰当。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在这样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有氧作文”的命题,这是他的原创,源于“有氧运动”的概念。冯永在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学生作文没有足够的生活和阅读材料的积累,呈现出一种“缺氧”的状态。这可以说是抓住了作文的关键,不仅小学、中学、大学甚至作家的创作,其实都有一个“有氧”和“缺氧”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冯永的探讨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作为学生,相当数量的人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这并不奇怪,因為写作是属于创造性的劳动,绝不是轻松和轻而易举的事。同时,学生生活在校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缺氧”,缺乏生活,缺乏体验,缺乏积累,缺乏感受。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作文必然是缺乏真情实感,而多的是空话、套话甚至假话。从创作理论上说,“有氧”是创作的源泉,是作品成功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冯永在文中详细探讨了“有氧作文教学”的基本路径和实施策略。在基本路径中,从为学生积累素材入手,到以学生身心体验为动力,从学生读者意识的培养,到学生成果展示平台的搭建,再到师生互动参与,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复合的多条路径。在实施策略中,他首先将小学作文教学分为三个学段,有针对性地安排实施策略,做到了因材施教。在“有氧作文教学”的习作训练活动中,冯永总结出十种训练活动,其中,既有像“图画日记”“绘本写作”“观察作文”“想象作文”等传统的方法,也有“故事编创”“游戏作文”“接力小说”“博客写作”等新兴的方法。这些方法齐头并进,学生的作文水平肯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冯永的这篇硕士论文是教育硕士学位论文中的优秀之作。在答辩中,他也侃侃而谈,回答得有理有据,赢得了答辩委员们的好评,答辩委员们一致推荐他的论文作为优秀硕士论文入选。
后来,他在硕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充实,出版了个人专著《“有氧作文教学”的实践探索》。我作为他的导师,当然为他高兴,这是他独立思考的结晶,特别是从它的应用、推广的角度说,就更值得把它宣传出去,相信不少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同行会从中受到启发的。
冯永正值年轻有为之年,我也借此机会衷心祝愿他在教学、研究、管理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相信他会大有作为的!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 郝 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