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华华
(苏州市吴中城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科,江苏 苏州 215128)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的心脏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引起的,又称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主要特征为胸部压榨性疼痛、气促等症状,好发于中老年患者[1],近年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冠心病发生率逐渐上升,干预不及时,便可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进而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目前对于冠心病常实施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凝药物、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为了保证治疗方案的针对性,还需加强诊断工作[2]。而笔者旨在探索不同诊断方式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健康体检者,其各有100例,均在2016年5月22日~2017年5月22日期间收治,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观察组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入选标准:①受检者均无严重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疾病;②受检者均知情本次试验;③观察组患者均经实验室、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心病。
观察组患者中男62例,女38例,平均年龄(69.85±3.11)岁,平均体质量(59.85±2.33)kg。对照组患者中男61例,女39例,平均年龄(69.61±3.52)岁,平均体质量(59.78±2.29)kg。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集受检者空腹5 ml静脉血,将其置于真空促凝管中,并放置在常温下几分钟后,对血清进行分离,再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由迈瑞公司生产的BS-800M)检测血清,本次使用的试剂均由同公司生产。本次检测的指标包括血清尿酸、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受检者的血清尿酸、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对比观察组不同血清尿酸值段的心力衰竭发生率。
1.4统计学处理:实施统计学SPSS17.0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血清尿酸高于对照组,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组别例数血清尿酸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观察组100485.29±15.745.18±1.424.28±1.7210.51±2.58对照组100254.86±10.889.46±1.46.85±1.6615.47±2.98
血清尿酸>500 μmol/L的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血清尿酸位于400~500 μmol/L、300~400 μmol/L阶段的心力衰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对比观察组不同血清尿酸值段的心力衰竭发生率[例(%)]
血清尿酸值段(μmol/L)例数发生心力衰竭未发生心力衰竭300~400333(9.09)30(90.91)400~5003517(48.57)18(51.43)>5003226(81.25)6(18.75)
冠心病主要症状为胸痛、气促,属于心血管科常见疾病,一旦治疗不及时,便可引起心力衰竭,对此还需加强治疗干预,从而降低死亡率[3]。早期临床上常依临床体征,判断病情,但由于早期冠心病患者症状不显著,容易导致误诊的发生。为了进一步确诊病情,还需加强冠状动脉造影、核素心肌显像、心电图检查等措施,其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但以上检查方式费用较高,且难度系数较高,因此部分学者提议实施血清尿酸检测[4-5]。
有研究表明,尿酸与许多心血管疾病的转归、发展、发生存在密切关系,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属于嘌呤代谢最终产物[6],目前对于血清尿酸的作用机制尚未明确,但随着报道增多,可发现血清尿酸能够促进病情发展,诱发高血压和糖尿病,加速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形成,同时还可间接参与冠心病发病过程,增加冠状动脉栓塞,且可损伤动脉内膜,将尿酸盐沉积在冠状动脉壁内,因此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脂质沉积[7]。分析本次试验,可发现观察组患者血清尿酸高于对照组,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低于对照组。由此说明,血清尿酸和胆红素均能够作为诊断冠心病的依据,主要是由于正常人的尿酸可经过肾小球过滤吸收后被分泌,且经尿液排出,能够稳定尿酸水平,但冠心病患者可出现肾小管分泌受损、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肾功能减退等现象,从而阻碍了尿酸的排泄和过滤[8],导致冠心病患者尿酸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同时本次研究还证实了血清尿酸水平越高,心力衰竭发生率越高,由此说明,在面对冠心病患者时,还需注意心力衰竭的预防,防止血栓形成,加强血清尿酸检测。
总而言之,血清尿酸具有操作简单、价值性高、费用低廉等优势,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中能够了解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