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居民医养结合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

2018-11-19 02:48安燕芳孙益林卢建华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徐州00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20期
关键词:医养意愿子女

邓 诺 刘 杨 安燕芳 孙益林 卢建华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 徐州 00)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推动医养结合发展,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即在重新审视养老服务内容之间的关系之后,将老年人健康与医疗服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区别传统的单纯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服务〔1〕。政策出台之前,青岛、合肥、郑州等地已经开始小范围试点“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并取得了阶段性实践成果〔2〕。

目前,我国有关养老意愿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老年人本身,对即将步入老龄行列的中青年居民的养老意愿研究不足。相关研究指出,从整个老龄化过程看,面临老龄问题风险最大的人群,是在21世纪 20~40年代进入老年行列的人〔3〕,即处于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的65岁以下中青年。目前,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在我国刚刚起步。与已经进入养老阶段的老年人相比,作为独生子女家庭的第一代中青年居民日后医养结合养老意愿显得更为重要,对10、20、30年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发展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养老意愿是个体对养老模式的主观选择倾向〔4〕,表现为对不同养老模式的选择。本文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养老意愿三方面,调查分析中青年居民及其对自家老人入住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的意愿及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入住徐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及开发区某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人及陪护子女。发放问卷286份,有效问卷281份(98.25%)。女131人,男150人;平均(46.6±8.9)岁,30~44 岁 114 人(40.6%),45~59岁141人(50.2%),60~65岁26人(9.3%);城镇居民164人(58.4%),农村居民117人(41.6%);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54人(19.2%),初中87人(31%),高中50人(17.8%),大专及以上90人(32.0%);婚姻状况:已婚264人(94.0%),未婚6人(2.1%),离婚6人(2.1%),丧偶5人(1.8%);夫妻双方总月收入水平3 000元及以下24人(8.5%),3 001~4 999元97人(34.5%),5 000~9 999元 106人(37.7%),10 000~29 999元46人(16.4%),30 000元及以上8人。

1.2 问卷组成 本研究所用调查问卷是通过回顾文献、专家访谈、预调查的基础上逐步修订而成。包括个人信息、老龄者基本信息、养老意愿、对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认知及意愿。

1.3 调查方法 向2014年7~8月住院的老年患者陪护子女发放问卷,首先向被调查者解释问卷中各项填写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逐一填写,填写困难者由调查员代为填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2 结果

2.1 家庭特征 中青年居民中所需赡养老年人平均年龄(75.0±8.7)岁,平均赡养老人2.6人,但是其兄弟姐妹平均有3.4个,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缓解了养老压力;但是其子女数平均只有1.5个,其中,无子女家庭6人(2.1%),独生子女家庭164人(58.4%),2个子女家庭92人(32.7%),3个及以上子女仅19人(6.8%),日后指望子女居家养老的压力随着老龄化的加深而逐渐增大。入住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13名(4.6%)中青年居民每月可接受500元及以下,501~999元91人(32.4%),1 000~1 999元 115人(40.9%),2 000~2 999元 40人(14.2%),3 000元及以上22人(7.8%)。

2.2 养老意愿

2.2.1 中青年自身养老意愿及对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将“养老意愿”分为(1)“您认为对老人养老而言,最合适的方式是?”,(2)“您希望将来自己如何养老?”,共4种养老方式: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日托、家庭养老、机构养老。中青年对自身机构养老意愿显著强于对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显著弱于对老年人(均P<0.001)。说明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中青年居民的养老观念正在发生转变,社会养老趋势明显,这与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有较大关系。进一步将中青年对自家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与目前老年人的实际养老方式进行对比,发现社区居家养老及机构养老两种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0.039),见表 1。

表1 中青年养老意愿及其对自家老年人和目前老年人实际养老方式比较〔n(%)〕

2.2.2 对医养结合式养老模式的认知及对老人医养结合式养老意愿 在医养结合认知方面,问卷调查显示,基本了解者仅30人(10.7%)。而中青年居民对老年人医养结合式养老意愿显示,愿意为老人选择医养结合者185人(65.8%),其愿意选择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设施182人(98.4%)、护工水平138人(74.6%)、减轻子女负担115人(62.2%);不愿意选择者32人(11.4%),身体情况较好成为主要原因,为 21人(65.6%),其次分别为费用较高〔16人(50.0%)〕、不倾向于选择机构养老〔11人(34.4%)〕;看情况而定64人(22.8%)。进一步验证医养模式认知与养老意愿二者的关联度,χ2=19.397,P=0.001,说明对医养结合的认知程度直接影响中青年为老人选择医养结合的积极性。

2.2.3 医养结合模式费用标准的相关分析 总体来看,调查对象所能接受的费用标准明显低于医养结合模式,支付能力不足。可见,医养结合模式的高收费水平与居民可接受费用标准之间的矛盾是导致普通养老机构仅仅设有医务室的主要原因。

2.3 中青年医养结合养老意愿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将“把视情况而定”与“不选择医养机构”定义为消极意愿,把“选择医养机构”定义为积极意愿。因变量设为“中青年是否选择医养机构”,1为积极意愿,0为消极意愿。将自变量分为“个人”、“家庭特征”、“医养结合养老机构认知”3类。采用似然比进入法剔除变量。研究显示,居住地、子女数量、对医养结合模式的了解程度是中青年对医养结合式养老机构期待很高的相关因素。赋值见表2,Logistic回归结果分析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表

表3 中青年医养模式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通过对以上即将步入老龄行列的中青年养老意愿的分析,可以发现,(1)医养结合意愿存在地区差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城镇中青年更倾向于选择医养结合,是农村中青年意愿的近4倍。究其原因,一是城镇对医养结合的了解程度高于农村,更加知晓医养结合的优越性;二是城镇家庭收入普遍高于农村,晚年生活更有保障;三是城镇独生子女家庭远高于农村,故更倾向于选择为子女减轻负担的机构式养老。(2)医养结合意愿与子女数呈反比:无子女或独生子女的中青年家庭更倾向于选择医养结合。这也是因为子女越少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满足老年人的情感交流、生活照料和社会参与等需求,因此,独生子女家庭对日后养老打算更加深远,也更加注重对日后养老资金的储备。(3)医养结合意愿与知晓程度呈正比:对医养结合模式的了解程度与中青年日后入住意愿呈正相关关系。表明中青年对医养结合的了解程度是医养结合意愿的显著因素。总之,医养结合模式的发展在需求与满足需求之间有诸多的矛盾,有待深入研究。为了能更好地缓解这一矛盾,政府和居民都有责任和义务投入更多的资源,而政府的制度安排更能从根本上为医养结合模式发展投入创造条件。

政府推行医养模式应充分考虑中青年居民的养老意愿和需求。医养结合模式在我国多地已经进入试点阶段,由于中青年一代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更能接受社会养老,对医疗的需求也会更高,在不久的将来,甚至10年、20年后医养结合模式可能会成为目前中青年居民养老的主要方式,故目前政府推行医养结合模式更应充分考虑中青年的意愿和需求。

医养模式在城镇地区具有更成熟的发展条件。医养结合机构的构建应以有支付能力的残障、慢性病、易发病和绝症晚期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为现实基础,试点运行。我国老龄人口众多,又存在老年群体经济状况较差的特点,单靠政府的资金投入无法满足全体老人对医养模式的需求。现阶段,政府应当构建多元化、多档次养老模式以满足不同经济水平家庭的养老需求,侧重在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区试点医养模式并总结经验逐渐扩大覆盖面。

重视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政府要对医养结合机构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倾斜力度,完善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力度,积极探讨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将护理保险制度纳入“五险一金”范畴,鼓励多种形式运营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加快机构软硬件建设,把符合标准的养老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畴,提高机构养老的吸引力、认知度及满意度。

在适当控制人口增长的基础上,政府应逐步放开二胎政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规模日渐小型化,家庭养老这一模式变得日益脆弱,尤其是随着老人年龄的提高,身体日益衰老,一旦卧床或失能、失智,就会进入完全依托阶段,这时由于独生子女面临着生活、工作及抚养下一代的压力,没有足够的精力顾及老人的生活照料、情感交流和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需求,机构养老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但许多研究表明这种养老方式在我国当前并不受老人的青睐〔5~9〕,尤其对残障、慢性病、易发病和绝症晚期老年人的医疗、护理、康复和临终关怀等。而面对可以提供医疗及护理服务的医养模式,很多家庭又存在支付能力不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从根源上解决老龄化难题,在适当控制人口增长的基础上,政府应逐步放开二胎政策,在减轻子女养老负担的同时,也能更好地缓解了社会养老的压力,真正做到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医养结合对解决日益突出的失能、高龄老人照料、护理和医疗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国情来看,社会养老需要长线投资。为了缓解人口老龄化,应制定能力评估标准,一方面可以进行差异化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使最需要医养结合服务的人群得到最优服务,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医养资源。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医养结合模式不仅仅包括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服务,也包括为健康老年人提供如健康管理等相关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要一手做好为失能、高龄老人提供医治和养老服务,一手应加强对健康老年人的健康管理,从根源上降低老年人失能的发生率,这样才可能有效降低老年人失能的发生率,也能进一步缓解老年人对医养结合的高需求,大大减轻社会及家庭养老负担。

猜你喜欢
医养意愿子女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医养当兴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医养结合 我们这么做
医养结合真的难操作?
医养结合 大有可为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