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训练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步行能力及害怕跌倒的疗效

2018-11-19 02:48管细红唐霞珠董永海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南昌330006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8年20期
关键词:步速步态步长

管细红 唐霞珠 董永海 (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 南昌 330006)

害怕跌倒指在活动时为防止跌倒而出现的自我效能或信心的降低〔1〕。帕金森病(PD)病人因视听力减退、平衡功能降低、下肢肌力减退、步态异常等原因常发生跌倒现象〔2〕,患者常会采取避免必要活动的方式来减轻因害怕跌倒,导致患者生理、心理障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自理能力。研究表明太极拳训练可通过以上行为减少跌倒的发生〔3,4〕。目前在PD患者中通过开展太极拳训练评价平衡能力锻炼效果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拟探讨简化24式太极拳训练对早期PD患者步行能力和害怕跌倒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南昌和宜春市部分养老机构为调查点,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81例早期PD患者为研究对象〔5,6〕。PD患者入选标准如下:①PD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2006年标准〔7〕;②年龄≥60岁;③意识清楚,无明显认知障碍,能学习太极拳动作;④所有研究对象需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肝/脾/肾等器质性病变;②各种原因引起的继发性帕金森综合征和帕金森叠加综合征;③骨折或其他原因导致无法独立站立或行走;④参加其他康复训练者。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所有纳入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41例,对照组40例。干预组有1例因个人原因中途转院而退出,因此干预组最终入组4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近1年跌倒次数、每周的锻炼情况上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n,n=40)

1.2 研究方法

1.2.1 干预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接受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在常规基础上另由2名专业太极拳教练指导训练太极拳,太极拳训练版本为国家体育总局2003年颁布的简化24式太极拳。干预周期为24 w(1~4 w为学习阶段,5~24 w为练习阶段),频率为4次/w,每次1 h。训练时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情况,通过调整拳架高低调节其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太极拳训练干预时,要保证PD患者能够达到靶心率维持10 min左右,并且用Spikewatch监控研究对象的心率情况。

1.2.2 研究方法 ①步态分析方法〔8,9〕:采用足印分析法〔9〕,要求研究对象徒步独立完成10 m长的步道,测量平均步长和步速。该法共测试3次取平均值。②起立-行走计时实验(TUGT)〔10〕:研究对象坐在坐高46 cm,扶手高21 cm的靠背椅上,背部紧靠椅背,双手放在扶手上。座椅正前方3 m处地面上贴一条彩色带。研究者发出“开始”指令时,研究对象从座椅上站起,尽可能快的向前行至彩色带,然后再迅速走回座椅并坐下,靠到椅背上,该过程由研究对象独立完成。测试结束后,测试者记录此过程所用时间,共测试3次取平均值。③Berg平衡量表(BBS)〔11〕:该量表共包含14个条目,每项0~4分,总分共56分,主要用于测评研究对象的平衡功能。得分越高,提示平衡功能越好;得分<46分,提示有跌倒的风险。④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12〕:该量表共 16 个条目,每项 0~100 分,分 11个等级,各项分数的累计平均分为最后得分,主要用于定量分析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评估其害怕跌倒的严重程度。信心越足,ABC量表的得分越高。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两组步长、步速、TUGT比较 干预前两组步长、步速、TUG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步长、步速明显提高,TUGT明显缩短,干预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2 干预前后两组BBS和ABC得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BBS、AB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均明显提高,且干预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步长、步速、TUGT比较(,n=40)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步长、步速、TUGT比较(,n=40)

组别 步长(cm)步速(m/min)TUGT(s)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干预组 34.97±8.18 42.39±8.14 53.61±8.11 67.60±9.33 21.41±7.42 14.57±6.49对照组 33.37±9.29 37.63±9.27 53.76±9.21 62.23±7.55 20.82±7.94 18.35±7.15 t/P 值 0.818/0.416 2.440/0.017 -0.077/0.939 2.830/0.006 0.343/0.732 -2.476/0.016

表3 干预前后两组BBS与ABC得分比较(,n=40,分)

表3 干预前后两组BBS与ABC得分比较(,n=40,分)

组别 BBS ABC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干预组 44.38±7.49 49.98±7.26 64.49±6.57 71.42±6.39对照组 42.69±8.47 46.11±8.28 63.95±7.51 67.69±8.15 t 值 0.945 2.223 0.342 2.278 P 值 0.347 0.029 0.733 0.026

3 讨论

PD以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为主要病理改变,多表现为纹状体多巴胺含量显著性减少、运动功能障碍、协调性降低等。因此,PD患者肢体不但肌强直、肌力减退、运动困难、动作迟缓,甚至震颤、肌肉收缩不协调、平衡功能、姿势步态障碍,故容易跌倒。

PD患者可通过太极拳训练,达到预防跌倒的效果〔3,4〕。太极拳术需要单腿支撑,下肢承受身体的负荷较大,通过锻炼腿部肌群和韧带,提高下肢的肌力、稳定性和灵活性,改善移动能力。PD患者存在颈背部屈曲前倾、肌强直和肌张力改变等症状,长期进行太极拳训练则能改善平衡能力、下肢肌肉力量等,进而改善行走功能。结果表明太极拳训练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肌力和肌张力及伸、屈肌的协调性,故促进步态的稳定性、增强了步伐幅度和速度,甚至起立-行走姿态转换协调性也明显改善。

PD患者肌肉僵硬、姿态异常,动作改变反应能力弱,“冻结足”、小碎步步行,故容易发生跌倒。太极拳训练整个腿部肌群,以及膝、踝关节周围韧带,改变肌张力、提高行走平衡功能和控制力,降低跌倒的发生率。本文结果表明太极拳训练能够明确改善患者伸、屈肌的协调性,促进步态的稳定性,提高平衡能力和活动自信心,降低害怕跌倒的风险。总之,对PD患者进行长期规范的太极拳训练,不仅可以帮助患者控制运动障碍的症状、改善平衡能力,还可预防跌倒,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步速步态步长
基于步态参数分析的老年跌倒人群步态特征研究
中心差商公式变步长算法的计算终止条件
基于老年人行为特性的行人过街信号优化
基于Armijo搜索步长的BFGS与DFP拟牛顿法的比较研究
步速与住院高龄老年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步速与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全因死亡的相关性
健康老年人舒适步速测评的Meta分析
基于随机森林回归的智能手机用步长估计模型
基于面部和步态识别的儿童走失寻回系统
步态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