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传统文化靶向教育研究

2018-11-19 07:06于雅岑
中国国情国力 2018年10期
关键词:靶向高校学生中华

◎于雅岑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也标志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化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目前高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缺乏深入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等突出问题,笔者建议施行以分层次、分阶段和分类别为主要特征的“靶向教育”。

为深入了解当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笔者于2018年3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南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天津商业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与天津职业大学5所高校共选取500名本科生和研究生、博士生,就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态度和建议,以及对学校师资力量的评价等13项内容进行了调研,并就重点问题予以归纳总结(见图1、图2和表)。分析发现,绝大部分受伤学生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较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的占到了75.99%,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雄厚的发展潜力和乐观的发展前景。但同时也反映出,高校学生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比较分散,当前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偏弱,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占比最高的是电视传媒等社会舆论,比例达46.56%,而通过校园各种渠道了解传统文化的均未超过1/3;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完善,导致目前高校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满意度不高,受访学生中对学校开设的传统文化课程不太满意的占43.63%,认为专门从事传统文化教学或研究的老师数量少或不够专业的占39.67%,认为现阶段学校的传统文化活动流于形式的占41.54%。可见,高校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认知方面,不同专业、年级和学历的学生群体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当代高校学生主要是“00后”,他们生活在市场经济更成熟、改革开放成果更丰富的时代,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与感受,其了解传统文化的渠道以及感兴趣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途径也各不相同。

图1 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单选题)

图2 不同群体通过学校途径了解传统文化的调研结果

表 不同年级学生期待的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在学生中开展的一系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教育效果普遍不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目标片面化

当前很多高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与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还存在一定差距,或是没有专门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或是在目标的设定上过于模糊概括,仅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等概括性语言表述,没有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分年级、专业和学历情况构建立体化的目标体系,教育目标不能适应当前教育领域改革要求和新时代发展形势。

2.因材施教简单化

高校学生的组成具有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既存在学科、年龄和性别等客观差异,也存在个体在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主观差异,尤其是受学生个体特征的影响,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点有较大差异性,感兴趣的传统文化内容也比较分散。但目前高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仍然采取普适性的一般教育模式,通常是面向全校学生统一开展,并未充分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兴趣爱好,没有按照《纲要》的要求坚持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的原则,对教育对象进行分类指导。另外,绝大多数高校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主要是面向本科生,鲜有针对研究生和博士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未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覆盖、无死角。

3.途径固定化

按照《意见》要求,传统文化教育应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这就要求必须在指导思想、原则与建设支撑上有系统的规划,但目前高校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以落实上级文件、完成规定动作为主,缺少“靶向教育”对策,不能满足各类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体需求,导致传统文化知识的传递和引导乏力,教育的精细化科学化水平较低。

4.效果表层化

提高学生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自信水平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最终目标。但是,目前高校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教育活动只注重表面形式,忽略了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意蕴的深入挖掘和全面阐发,导致教育效果浮于表面;另一方面,教育活动的连续性衔接性不强,学生对传统文化只停留在表面的认知上,没有内化为思想,更没有外化践行。

原因

1.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自觉性不高

当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重视不够和领导不力的问题。一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表现为对“靶向教育”及其在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另一方面,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自觉性不够,存在顶层设计不足、责任分解不清和督促检查不够等突出问题。

2.思政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能力不足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共有价值观和集体意识,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包括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以及专业课教师等在内的高校思政工作者,是对高校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力量,肩负着立德树人和文化传承的双重使命。但目前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大多传统文化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比较薄弱,也缺乏对学生群体进行多维度、多层次和多角度分析研判的能力,难以发挥积极有效的引导作用,是阻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顺利推进的重要原因。

3.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乏有效机制保障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高校要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和学生个性特点因层(次)施教、因类(别)施教和因特(点)施教,需要可行的运行机制保障其有序推进。然而,目前高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建设上缺乏清晰思路和超前意识,普遍未建立系统完善的运行机制,如对不同年级、专业和类型学生从课程、生活着手进行教育的机制方面基本呈现空白,导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缺少必要保障和可靠依据。

对策

《意见》提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的要求。高校要立足于强化学生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能力,准确找到传统文化教育的切入点,以学生个体实际为主线,建立系统完善的“靶向教育”体系。所谓“靶向教育”,就是要像打靶一样针对特定学生目标采取教育行动。

1.做好顶层设计

高校领导是优秀传统文化“靶向教育”的领导者和决策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核心作用。高校党委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传统文化“靶向教育”的重要性,切实履行其在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把方向、管大局、做决策、保落实”的主导责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靶向教育”体系,构建“金字塔”式的层级分类目标,明确定向与自选相结合的渐进式教育内容。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者的综合能力是影响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各高校必须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在传统文化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方面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指导,培养教师对学生特点、个体需求的敏感意识和捕捉能力,提高传统文化素养和分类指导教育水平。同时,要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配备师资力量,注重区分本科生与研究生、文科生与理科生、低年级与高年级的区别差异,针对学生群体特点量身选配教师,量身定制教学计划。

3.健全体制机制

靶向教育机制是教育各部门、各环节和各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是保证教育有序推进、夯实教育成效的制度规范,能够助推高校的文化传承工程真正落细落小落实。高校必须着力构建合理可行的高校学生优秀传统文化“靶向教育”长效机制,包括目标体系设置机制、分(层、类)统(系统)结合机制、校内多方配合机制、评价考核机制、激励机制及校内外合作机制等,以充分发挥思政课、日常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调动教学、管理和后勤等各方面的力量资源,推动“靶向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4.摸清不同群体的兴趣与需求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靶向教育”的质量,夯实“靶向教育”的效果,高校必须以个性化教育为宗旨,以分层分类指导为原则,注重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本校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具体的教育计划及教育方案。在教育形式上,可丰富拓展以讲座报告、科研立项、社会实践以及网络媒体等为依托的教育载体,通过喜闻乐见的教育载体激发不同学生群体的兴趣点,更好地促进教育载体与学生个体的匹配与契合。

猜你喜欢
靶向高校学生中华
五指成拳 靶向发力 拓展股权权能 助力富民增收
高校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饮食习惯、BMI的关系
“六步四环”单元教学靶向课堂提质
运动APP助推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成效研究
靶向免疫联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观察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如何理性看待肿瘤靶向治疗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