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是重要的感知手段

2018-11-18 15:41廖美华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感知动手操作小学数学

廖美华

【摘要】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动手操作,不仅是小学数学自身教学的实际需要,也是小学生学习的一种心理需求。对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知识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动手操作 感知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这样说:“解放孩子的双手”就是要让孩子有动手“做”的机会。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能及时、适时地进行动手操作对学生理解抽象、复杂的知识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动手操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降低思维难度;进行操作活动,还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一、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对于他们来说,动手既是一种乐趣,也是一种心理需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根据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有关的动手操作活动,再进行恰当的引导,就能唤起学生潜在的动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在愉快的操作活动中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个知识点时,我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任意画出两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通过画图,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它有三条边三个角。接着,要学生用准备好的3组纸条分小组摆三角形:(1)2厘米、3厘米、4厘米。(2)2厘米、3厘米、5厘米。(3)4厘米、5厘米、10厘米。开始时,个个埋头摆拼,过了一会,有同学提出了疑问:“怎么会拼不了?”“怎的?我也拼不到。”“有的能,有的不能,为什么呢?”“这根纸条太长了,那两根纸条太短了。”同学们互相讨论着,更加积极地进行操作活动。“我知道了,这两条的和大于那一条,才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学生在操作中感知了“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知识。于是,我又教给他们判断能拼成三角形的最快方法:最小的两条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就能拼成三角形。接着,我又出几组数,让他们判断是否可以拼成三角形,学生们兴趣盎然,抢着回答,并且百答百对。

二、动手操作,避免学生对公式生记死背

在小学几何形体的计算教学中,常常遇到一些计算公式,如果教师直接出示公式,让学生记,这样机械地记忆,他们很容易就会遗忘,只有让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从摆弄中得出公式,真正弄清其来龙去脉,才会把公式学得好,记得牢。如:我在教长方体表面积时,要求学生在预先用纸粘好的长方体各个面上,标上“上”、“下”、“前”、“后”“左”、“右”,然后把长方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再把这个平面合拢成一个长方体,反复操作几次,使学生在拆拆合合的操作中明白:展开的这个平面的面积就是由长方体的六个面组成,所以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求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在推导公式的过程中,学生会在图上看出上下两个面相等,左右两个面相等,前后两个面相等,要使计算简便,就把这六个面分成三组,每组两个面,所以每组面面积乘以2,或利用乘法分配律。因此,,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由S=ab+bc+ac+ab+bc+ac变成S=2ab+2bc+2ac或S=2(ab+bc+ac)。由于这三道公式都是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得出的,他们在操作中理解了公式的内容,就会把公式记得牢固。实践表明,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他们才能牢固地掌握公式,并熟练地运用公式,而不必去生记死背。

三、动手操作,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抽象知识

“实践出真知”这个显浅易懂的哲理告诉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通过实践得来的。实际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都是前人在实践中得到的。所以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用实践来验证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动手操作的过程就是知识的探索和应用过程,也就是形成技能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识活动,使学生在具有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的概念,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有效地培养每个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训练学生的智能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解决几何问题,需要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想办法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如:在“长方体最少有四条棱是相等的”这个问题上,学生一般只回答“是”或“不是”,而未能步入更深入的理解范围,因此,我要学生拿出拼长方体的小棒,分组拼出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直观地从颜色上看出长方体的12条棱分为三组,每种颜色一组,每组4条棱是相等的。于是我又提出问题:“能拼出少于四条相等棱的长方体吗?”“有多于四条相等棱的长方体吗?”这两个问题一出,学生的兴致更高了,他们纷纷把拼好的长方体框架拆下,再组拼,他们边拼边议论,几分钟后,得出结论:没有少于四条相等棱的长方体,而多于四条相等棱的长方体有两种:第一种8条棱相等;第二种12条棱都相等。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他们对这一抽象的知识有了更清晰的理解:长方体最少有4条棱相等,可以有8条棱相等,还可以有12条棱相等。“长方体最少有四条棱是相等的”显然是对的,当12条棱相等时,长方体就变成了正方体,当8条棱相等时,长方体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能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易于理解和掌握。

四、動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动手操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教学的结论上,还应当重视学生对获取知识思维过程的学习,教师要提供尽可能多的创造机遇,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操作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例如:教学认识圆的周长时,我出示一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让学生动手用彩带围一围自己喜欢的平面图形,围图形的彩带长度实际上就是所围图形的周长。同桌交流已经学过的图形周长公式。学生通过动手围一围,从而感知圆的周长与其他图形的周长不一样:这些图形的周长都是由几条线段围成,而圆的周长是由曲线围成的。我就顺势引导:那么圆的周长该怎么测量?让学生分组操作,学生说出了好几种测量方法,有的说在尺上或在地上滚动圆;有的说用绳子或彩带围圆一圈;有的说把圆切开拉直。这样同学们不只在操作中认识了什么是圆的周长,而且还想出了几种测量的方法。促进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通过动手操作,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总而言之,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显得极为重要;也是学生对知识的获取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重要手段,这一手段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猜你喜欢
感知动手操作小学数学
在阅读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能力与情感
浅谈低年级儿童音乐教学
刍议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上课时间太长,下课时间太短”的启示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