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凤金
一、在建设高效课堂的教育背景下,我的困惑和反思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指引的灯塔,我们本身也是一个行路者。在教育这条路上,我们都用心用情,倾尽所有,然而,是不是路走得越远,我们的困惑和迷茫就越多,我们就越容易忘记最初的自己,忘记自己最初所追寻的那个教育者的模样。
如今,在教育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高效课堂探索层出不穷。在敬佩他们的研究和改革的探索精神的同时,我越来越不知所措,我们的语文课堂被各种高深的理论和炫目的模式包装的很艳丽,很有悬念,丰富斑斓,向簇簇春天的花,繁杂鲜艳。我在不断学习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困惑。
怎样的语文教学,才是我们所要追寻的高效的语文教学?
我开始反思,我们的语文课堂要交给学生什么?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还能在学生短短的校园学习中带给他们一些什么?
北京师大刘锡庆教授曾经指出,语文课从本质上无疑是“立人“之课,它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语文课的目的就在于”人“,解放人,充实人,提升人。
而对于“人”,有着丰富的内涵和理解,在聆听前辈的指导时,我恍然顿悟。其实很简单,从字形看,“人”字能够站立的最基本的两个支点应是“生命“与”生活”。“人”字的顶尖不正是象征着人总是要向上向善生长的精神?这样的精神,不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吗?
不论是什么模式,怎样的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其目的就是让人在生命和生活里寻找“生长”的力量。
这种生长助力,我认为它至少包含这“三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人格魅力。
一节是否高效的语文课,我想应该看它是否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力,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完善学生的人格魅力这三个方面获得一定的成效,这应该是语文高效课堂的常态目标。
二、有备而来,有疑而去,让生命说话,与生活牵手,着力寻求生长“三力”
(一)先学后教,使学生有备而来,激发“生长”欲望
真正的成长,不应是揠苗助长,而是唤起生命本身的“求知欲”。学习能力的提升,最基本的是要看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多少的“未知”,变成“已知”,并能在课后能自主形成知识的构建。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之前,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消化部分已知的内容,剩下的“未知”带到课堂上,这样,激发学生的“求解”欲望的同时,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目的会更加明确。
所以,精心编好导学案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应是起到指明学习方向、落实学习任务、分化教学内容层级、精化教学重难点的作用。而且,我认为,导学案应该是非常精简化,依据课型的不同,导学案的要点也各有不同。
(二)随时换位,让生命发言 ,有疑而去,获得“生长”空间
一节高效的语文课,不是要全部解决学生的所有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求解”的过程中,把“未知”变成“已知”的同时,又产生更多的“未知”,以此循环,学生在能在不断学习解惑中得到不断的“生长”。
然而在高效课堂建设的很多模式中,都提倡“老师少讲学生多讲“甚至规定教师只能讲多少时间,甚至几乎不用讲,这不一定贴近教与学实际的。 课堂上,老师和学生都是带有着不同认知的生命个体参与到教学中,必定带着不同层次的认知和经验。所以,我认为,在“五个学”中,教师要随时换位,如在“例中学、练中学”中,教师需占主体地位,才能弥补学生个体知识经验的不足,而在“导中学、启中学、悟中学”中,教师需及时“隐退”,学生应占主体地位,这样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自助解惑和构建。
(三)拓展延伸,与生活牵手,完善人格, 提升“生长”高度
成就人格和人生的大美者,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所以提升人格魅力,应是我们语文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对于身心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潜在的魅力,有待教师去唤醒和完善。人格魅力的完善,我把它称为每个人都应该要有的一种“贵族精神”:
所谓的“贵族精神”,要求人至少有三个基本的精神支点:一是文化的教养,二是社会的担当,三是自由的灵魂,这些人格魅力的“生长”的土壤是对生命与生活体悟。这样的“贵族精神”的培养,应体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语文这个学科具有工具性的同时也有着其特殊的人文性,在教学中,我们不应只仅限于局促的教材,而是以本为本的同时进行拓展延伸,时刻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关切社会,使学生渐渐成为一个“具有文化的教养、社会的担当、同时又具有自由灵魂的人。”
三、结语:不做教书匠,愿做“种花”人
教学,是一们遗憾的艺术。在有限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能带给学生的实在是很少很少,但我们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努力让学生获得一种学习能力,挖掘出学生的一点创造力,完善学生的一点人格魅力,这些才是他们在走出校园之后可以“剩下来”的深入骨髓的谁也夺不走的“生长”力量。
毋庸置疑,对于高效的语文課堂,我的很多想法都不是很成熟,我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心目中的语文课,应是在先学后教的理念下,不论是“例中学、导中学、”还是“启中学、悟中学、练中学“,它应是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绵绵、笔意沙沙的一节课。
也许这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高效”课堂,但是我坚信:“太阳尚远,但必有太阳”。在教育的这片圣圃里,与其做一个雕刻的教书匠,我却只愿能做一个悠闲诗意的花农,有生之年,在有限的三尺讲台,播下知识的种子,种下生活的希望,呼吸自由的空气,畅游于字里行间,陪同学生一起获得“生长”的力量,在生命的每个季节,静待满园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