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2018-11-17 10:10于红慧
成才之路 2018年30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多元化

于红慧

摘 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明确办学定位,突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特色,优化学科专业、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把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强化实践育人环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主要培养途径,实行多元化考核与评价。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多元化;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8)30-0001-02

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坚持以应用为本的办学定位,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能下去、能留住、能用上、能干好的面向地方、服务基层以本科层次为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目前,这类院校普遍存在办学定位模糊、培养制度低效、学科专业建设滞后、课程体系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仍延续着传统的“精英教育”办学理念和“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这种重学术轻应用、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取向既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也不利于我国高等学校分类发展及多样化人才的培养。为此,必须深入探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一、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我国高校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学术型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或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院校。”这三类学校并无层次高低之别,只有人才培养目标之不同。学术型大学和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培养的是学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坚持以应用为本的办学定位,包括目标定位、层次定位、学科专业定位。目标定位是培养应用型本科自身特色,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提供应用型的科研成果和社会服务。层次定位是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体,兼办高职教育,重视发展继续教育,根据需要发展应用型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定位是大力发展面向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学科专业,建设特色优势学科。

基于以上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着力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其特质是具有较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以及良好的科技运用、推广和转换能力,能在实践中应用,在应用中创新。具体来说,应用型创新人才应当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良好地结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深化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

1.学科专业设置——设置面向行业产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

学科和专业是实施人才培养理念的载体,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学科”属于学术范畴,是科学分类;“专业”属于生产、生活范畴,是社会分工。学科是专业的基础,专业是学科的依存。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设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面向行业产业的学科和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符合度。学科专业建设的重点:一是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和人才技术需求的现状,依据地方的重点行业、龙头产业,集中力量建设部分重点专业和重点学科,形成面向行业产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群。二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广泛开展就业市场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以重点学科专业对接地方支柱产业,以学科专业群对接产业链,重点发展部分应用型学科专业。三是实行专业评估制度,优化专业设置,增设市场急需的专业,停招减招部分就业率低、社会需求小、缺乏竞争力的专业,使人才培养更贴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

2.课程体系改革——完善突出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

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课程体系与岗位能力脱节、毕业生就业适应期长的问题,学校应在深入分析市场需求的基础上,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变革传统课程体系中偏重理论教学、局限于专业教育、缺少实践训练、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局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要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尤其凸显知识结构优、实践能力强、敬业精神强和创新创业意识强的人才培养规格。具体来说,可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架构,即建立通识教育课程平臺和专业教育课程平台这“两个平台”,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和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等“三个模块”。学生在打牢理论基础、拓宽专业知识面之外,还可根据个性化发展要求选择不同学习方向。实施“多证书”培养制度,将多证书制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技能等级证书挂钩,采取多种措施保证“多证多能”培养要求的实现。

3.师资队伍建设——充实“双能型”“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最终取决于教师的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的改变对教师的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注重教师队伍的“双能”培养,改变职称评审、评奖评优中重视学术论文、轻视实践成果的做法,制定要求教师到企业进行实地锻炼和科技创新的硬性规定,尽快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技能及产学研合作能力。其次,加强人才引进工作,聘请“双师型”教师。根据岗位需求和学科特点,从企业、科研院所聘请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参加学校的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使实验教学与本学科专业的行业、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也把行业、产业的最新成果引进课堂教学。

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对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自身能力要求也更高了,“能力结构由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同时要求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不仅要求在知识数量上扩展,还要求在知识结构上调整、质量上提升,以满足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此,还应从根本上重视教师的自我培养,调动教师自我发展的主体意识,尊重自主化、个性化的发展选择,鼓励自主学习、自我提高和自我实现。

三、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

1.充分发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共建产学研合作联盟、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办学之路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提升高校自身创新力必不可少的环节。产、学、研是知识运行的三种不同形式:“产”是应用知识,“学”是传授知识,“研”是创新知识,三者存在本质联系。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不同的教育、环境、资源优势,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教育、以创新知识为主的科学研究和以应用知识为主的生产实践三者结合起来,并贯穿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全程。“产学研结合体现服务国家和社会需要,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其核心是教育,主体是学生。

第一,依托于产学研合作联盟,实施深度校企合作。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攻关、实习实训、共建实验室等领域实现全面合作。学校可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每个应用型专业设置一个与企业共建的特色冠名班,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突出校内专业教学和企业实训、文化熏陶的结合,强化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以“高校与企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与使用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充分利用校外资源,把人才培养放到企业中,实施“产学合作、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在人才培养考评时,可引入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进行考察,“充分重视企业技术人员的参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评价”。

第二,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建立紧密型产学研合作联盟,面向生产一线广泛开展应用性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自觉服务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校企开展应用科技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解决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师生主动走出校园,邀请企业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并将成果向社会推介、转化。学校积极参与、承接地方政府重大课题研究,为政府决策、重点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支持,既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2.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实践育人环节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把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在以下三方面下功夫。首先,统筹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重视课堂理论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跨学科跨专业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方式,大力推行启发式、研究式授课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参与教学互动。在实验教学方面,改变重理论课轻实验课的陈旧观念,对实验教学加以充分重视,增加实验教学的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验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使实验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引入一批高層次人才从事实验教学工作,提升实验教学水平,引领教学实验室发展。其次,整合实践教学平台,统筹实验教学资源,打造集约化实验教学大平台。对实验教学体系和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将原有分散的实验室组建为实验中心,统筹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实施集约化管理,形成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分层次开放式的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统筹实践教学与科研实验室建设,把学生的科技创新纳入科研工作,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使科研实验室、实验教学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协同发展、互助合作。最后,营造创新实践氛围,每个院系面向全校组织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形成一个具有本院系特色的品牌。学校协同组织全校性创新实践活动,对各院系相关工作进行考核,形成各院系学生的创新实践品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大力支持的格局,营造良好的创新实践氛围。

3.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根据当前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将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育人环境,逐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人才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转化能力、具体应用能力、创新创业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因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优化创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从而逐步构建“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指导创新创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首先,加强创业知识传授。针对大学生成长不同阶段的特征,面向一年级、二年级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传授创业基本理念、基础知识;面向三年级应用型专业全体学生开展课程实践教学、学生创业社团活动、创业项目培训,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其次,强化创业实践教育。在三年级下学期和四年级上学期,组织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到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和产学研合作企业开展创业实践教育活动和创业过程模拟,进一步巩固创业理论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再次,注重创业文化熏陶。加强创业文化品牌建设,邀请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和创业研究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创建大学生创业网站为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每年举办一次大学生创业研讨会、一次创业设计大赛和一次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展览,加强创业典型宣传,广泛开展以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

总之,应用型创新人才“不是要求知识的全面系统,而是要求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最佳结合”。为此,在明确以应用为办学定位的基础上,应针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实践环节强化。此外,还要在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上进行探索与创新。要以应用能力考核为主,对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都设置一定的考核比例,构建一种开放式、灵活化、个体性的质量考核与评价方式。

参考文献:

[1]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9(02).

[2]孙泽平.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04).

[3]李祖超,别雪君.美国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评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18).

[4]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01).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人才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院校协同开展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衔接的探析
社会参与美国社区学院治理及对中国应用型本科高校治理的启示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