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近年来,我省公路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琼中至乐东、文昌至博鳌、万宁至洋浦等高速公路和铺前大桥等一大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以“田”字型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全省公路主干网络快速形成,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但高速公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这三个中部市县尚未连接高速公路,成为全省路网建设的最大短板,亟需改善。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一直以来,我省中部地区,尤其是中部贫困山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比较落后,现有通达能力难以满足当地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部地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2017年4月召开的省第七次党代会向全省人民作出了庄严承诺:加快实现“县县通高速”。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各部门、各市县的通力合作下,儋州至白沙高速公路和五指山至保亭至海棠湾高速公路于2017年12月15日正式开工建设。这标志着我省将迈入“县县通高速”时代。
这两条高速公路的修建,既是中部白沙、五指山、保亭等地各民族群众多年期盼的民心工程,也是实现我省区域经济,满足沿线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撬动板。这两条高速公路建成之后,一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我省中部贫困地区交通条件,提高通达水平,对发展农村电商、促进生产与市场对接、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加快中部资源开发、实现乡村振兴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二是对促进我省中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沿线城镇化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稳定、和谐,缩小我省中部山区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三是将极大促进“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发展和儋州加快推进我省西部中心城市建设的步伐。三亚、儋州与保亭、五指山、白沙旅游资源互补性很强。两条高速公路项目建成后,我省将形成“山海互动,蓝绿互补”旅游圈,助推“大三亚”旅游经济圈和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同时,也将有助于白沙实现绿色发展,更好地融入儋州经济发展,实现两地经济、文化互相交流。
可以说,两条高速公路建成之后,将极大促进我省中部地区发展,保证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是两条名副其实的民生路、致富路。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时指出,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省委书记刘赐贵要求全省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层层抓好落实,着力从源头上把好生态关,精心呵护海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让海南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空气更清新,把海南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让全省人民共享优良生态环境带来的福祉。
我省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儋州至白沙高速公路和五指山至保亭至海棠湾高速公路建设的第一要求。在项目规划设计之初,就严格落实生态环保理念,坚持造价服从生态,重视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的保护,坚持保护优先、节约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思路,最大限度保护路域生态环境。
一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减小对环境的生态破坏。充分考虑沿线环境及景观因素,提高桥梁隧道比例,以隧代桥,以桥代路,避免大填大挖,最大限度减少公路对沿线生态、水源保护地的影响。五指山至保亭至海棠湾高速公路桥隧比达到38%,为我省历史最高水平。高度重视路基边坡生态防护设计,防止水土流失,使公路建设融入自然,展现海南的青山绿水和碧海蓝天。为了控制边坡高度、减少挖方保护生态环境,两条公路沿线设置了多处桩板挡墙。灵活运用整体式、分离式、半路半桥等断面型式,减少对自然地形、地貌的破坏,使路线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
二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有关法律法规。通过控制资源占用、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等措施,确保按照设计和生态环保要求落实好建设期的各项节地节水、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等各项保障措施。弃土场设计统筹则结合地方生态修复规划,充分利用废弃石场合理设置,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施工过程加强环保措施。争取施工中最小程度破坏、施工后最大限度恢复,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对绿色植被、天然地表、自然河床的影响和破坏。施工便道的设置充分结合预制场、拌合站等的位置、距离和国道的关系等综合确定,将前期水泥混凝土、基层等冷拌场与后期沥青路面热拌场统筹设置,以减少场区的重复建设。
此外,为保护野生动物,两条高速沿线设置了多处野生动物通道,确保野生动物能够方便跨越高速公路。
按照“畅化、净化、绿化、彩化、亮化”的要求开展绿化、美化和景观设计,将公路建设与山林湖泊自然景观环境深度融合,通过合理进行苗木选择和配置,打造“四季常绿、三季有花、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的路侧景观,使公路不仅与沿线自然景观浑然一体,和谐统一,而且要锦上添花,提升原有路域景观,打造独居特色的交通旅游风景线,实现“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美好旅游体验。此外,公路全线设计注重将黎苗文化融入到景观设计细节,使少数民族文化在公路上充分展现。
景观设计本着“生态、低碳、景观、文化”的理念,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先景后路再标准,体现因地制宜,保护生态;遇崖进、遇水退,体现观景与保护水资源“二者合一”;合理采用主线及连接线技术指标,体现交通功能和生态旅游功能;主线或分或合、或高或低,依自然地形而建,避免大量开挖山体;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以及五指山、保亭、三亚等地的人文特点,充分展现人文元素。
此外,我省还在高速公路沿线选取景色优美的位置建设高速公路打造“珍珠”驿站,引进国内外高水平的景观设计团队对驿站进行规划设计,深入推进以公路驿站为重要节点的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发展,创建“交通+旅游”实践范例。并按照一区一设计,打造高品质开放式服务区。因地制宜,将服务区的总体设计与周边自然景观、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紧密结合,打造出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业态齐全、产品精良、服务优质的现代化开放式服务区,使服务区成为客流、物流和信息流交汇整合的重要节点,把服务区变成开放式休闲度假区,成为带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了解海南本地人文地理的景观窗口。一是成为地方特色产品、地域文化的展示交易体验平台。二是成为客流物流集散的重要节点。方便周边居民出行及进入服务区消费,将服务区打造成区域物流枢纽。三是打造服务区商贸连锁经营公司,建设综合商业体,积极推进服务区升级改造,建设房车营地、露营基地、婚纱摄影、影视创作基地等,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自驾游及摄影爱好者来观光旅游。四是依托当地特色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在紧邻风景区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内配套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完善信息咨询与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