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让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是一个看似简单,也容易形成共识,却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第一次把“提出问题”作为数学课程的目标,2011年的“修订稿”将课程目标延伸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同样,《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要求“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2017年版的课标又进一步完善为“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四能”,数学的课程目标在不断地发展。
从“分析与解决问题”到“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再到“从数学角度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这体现出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意识”“问题意识”又是难以清晰界定概念的话题,因此,我们将“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研究学生在数学学科中問题意识的切入口。其中,发现问题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发现数学过程中蕴含的规律和机理,二是发现数学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和不足。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还需经历甄别、比较的过程,需要对问题的根源、价值和成熟度进行分析和判断。那么,发现与提出“好”的数学问题需要经过哪些环节?不同学段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有何差异?解决问题能力的强弱与问题意识有何关系?如何驱动学生不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让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真正落地生根?等等,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
问题意识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创新。本专题的这组文章,试图从理论分析、实践操作、测量评价等不同视角探寻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理论和方法,探寻强化问题意识的路径,以期对读者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