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理解中阅读 于积淀中传承

2018-11-16 10:46余昆仑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10期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理解传承

摘要:近年来高考全国语文卷文言文阅读部分都以考查学生文言理解能力为内核,因而理解和积淀也成为贯穿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两条主线。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须基于识记和积淀的基础上,“理解”要紧扣文本和语境;“理解”当隐含推断和迁移,以知识积淀和文本阅读为依托进行推断。文言文承载着我国丰厚的传统文化,需要考生在积淀中浸润和传承。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理解;积淀;传承

文言文作為我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在高考中一直居于“要冲”。近年来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试题具有分值较大、选材正向、特征明显和考点明确的特点。在现行试卷结构的阅读板块中,文言文所占分值最大,试题难易程度适中。高考文言文材料中的传主,多是史传中正直、正派的忠臣良吏,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高考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而我国古代的史传文,其写作特点比较明显和固定,多以时间为序叙写传主的生平事迹,语言简练,记言、记事,事件多伴随着传主的官职变化而转换,基本上每个事件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而高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除了强调对学生古文理解能力的考查之外,还注重考查学生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淀,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积淀中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一、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须基于识记和积淀

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需要相当丰富的古文知识积累,而这些积累是以识记为基础的,诸如文言字词、词类用法、句式等,都需要学生在平常的古文阅读过程中去识记、积淀。所以,文言字词的积淀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具有基础性作用,就连新增的考查古代文化常识试题也需要学生理解性识记。

在高考的考纲中关于“识记”能力层级明确“要求能识别和记忆语文基础知识、文化常识和名句名篇等”,但在“古诗文阅读”部分却把古代文化知识放在“理解”层级,要求“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这两处阐述看似矛盾,细加分析却不难发现“识记”与“理解”的相通之处。“了解”“掌握”是对“识记”的确切界定和更高要求,其要求的不仅仅是短时记忆,而是融入个人理解的深刻记忆。高考所考查的确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且仅限于“了解并掌握”,并无过于艰深和专业的知识。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涉及的部分古代文化常识范围有所扩大,难度也有所提升,并且注重与课本的联系,这是个考查的新动向。而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考查的文化常识包括古人的“字”、姻亲、母忧、“禄”、下车、收考、车驾、京师、状元、上元、近侍、告老等,在考查范围和难度上有所延续,在考查方式上呈现稳中有变的特点。从考查范围上看,高考所考查的文化常识有课内出现过的,也有考生相对陌生的;从考查方式上看,既有对概念具体内容的考查,又有对概念属性、关系的考查。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考查“收考”这个知识点,选项中“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显然不正确,“收考”的“考”通“拷”,“收考”是拘捕拷问的意思。这种考查仍是对概念具体指称内容的判断,也涉及考生对“考”字的理解。而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和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的考查方式则不同。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中的“姻亲”,选项说“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不正确。因为姻亲是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血亲是指有血统关系的亲属,二者性质完全不同。这里考查的就是“姻亲”这一概念的属性而不仅仅是内容,顺便考查了“血亲”的概念。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中的“近侍”,选项说“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则说法绝对。此处考查的不仅仅是“近侍”这一概念的具体内容,而是它的属性、关系。由对概念具体指称内容的考查到对概念的具体内容和属性关系并重的考查,这是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古代文化常识考查的新动向。

其实,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其作为考查我国传统文化的切入口之一,可以较为明显地体现高考改革的导向。但命题人会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范围大致可以圈定,可能会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出现,虽然学生能记住也算传承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但毕竟当今高考改革正在摒弃单纯的知识记忆;如果不考查对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而“另辟蹊径”把它放在具体语境中去理解,那么其考查方向又会滑向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而对我国传统文化考查的意图又会在无形中落空。因此,高考对于古代文化常识的命题紧扣考纲中所界定的“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仍是正确导向,不考查生僻知识,也不滑向单纯的文意理解,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内涵,进而在试题考查中完成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二、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要紧扣文本和语境

高考文言文阅读除了对考生“理解”层级的考查,还有对其“分析综合”能力层级的考查,考纲中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的要求,其在高考试卷中的落脚点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题。通常这道题是以客观题形式出现,有关的概括与分析是命题人的既定行为,选项中对传主的品格概括与后面的内容分析一般都会一致,考生只需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正误即可。而选项的错误多与其对文章内容概括不当有关。由此看来,此种题型其实还达不到“分析综合”的考查目标,其本质上还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

错误选项:赵憙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

对应的原文: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

原文是“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皇帝只是听从了赵憙的建议,将那些人都转移安置在颍川、陈留。从这以后,他提拔荐举有义行的人,诛杀铲除奸恶之人。可见,选项中“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的理解有误。所以,选项错在曲解文意。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

这道断句题的难点显然在于句子的前半部分“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此处是断为“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还是断为“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其关键在于考生对“所继”和“混”的理解。至于“所继”,在上下文出现过两次,“犯所继内讳”“而所继丰泰”,“所继”此处可看做所字结构,“所继”意即继父、继母。而“混”也在文中多次出现,“混风格高峻”“混特所敬贵”“混以刘毅党见诛”“自混亡”,由此得知,“混”是人名,即谢弘微的叔父谢混。

由此观之,高考文言文的“理解”是紧扣文本和语境的,向文本本身挖掘,结合具体的语境,才不会节外生枝。循着文本叙事脉络去弄清文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事件的前因后果等,就会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而所谓的结合语境,也就是保持文中人物和事件的历史性和完整性,不割裂其与具体背景的联系。文言文断句题和句子翻译也应紧扣文本,考生做题前应先把句子放在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去理解。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还是应指向文本本身。

三、高考文言文阅读“理解”当隐含推断和迁移

推断能力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重要能力。准确的句意推断同样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推断可以借助字形、词组搭配、句式特点等,而“借助”只有在具备深厚古文积淀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力。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句子翻译考查的多是重点文言词语、句式、词类活用等。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句子翻译题更注重考生对字词基本的理解。句子翻译这种命题形式,在注重对学生文言基本功考查的同时,无形中也考查了学生文言知识迁移运用和文言推断能力。

例:(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論,弘微常以它语乱之。(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

第(1)句中“严正”“礼度”“恭谨”,都需要把它们拆分为两个词语来逐一解释;第(2)句中“言论”也是两个词语,它前面有“每”这个副词修饰,“言论”可翻译成“发表议论”。这些“平易”的文言词语,表明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考查更关注学生古文翻译的基本功。第(1)句中“事继亲之党”,“事”很常见,“党”可从“继亲之党”推断,而“继”有“过继”之意,“继亲之党”应该译为“过继家的亲族”。第(2)句中“臧否”是诸葛亮的《出师表》中出现过的,而“乱”则可以通过语境“曜每言论”“常以它语”推断出来。

例:(3)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4)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

第(3)句中“奉法”是两个词语,可译为“奉行法典”;“枉”在成语“矫枉过正”中见过,此处结合语境“律不可枉”,“枉”翻译成“违犯”;“所欲”是所字结构,“无复”也是常见的文言词语。第(4)句中“蝗”是词类活用,翻译为“出现蝗灾”;“辄”“有年”是常见词,“歌”可根据语境推断其意。

例:(5)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6)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Ⅲ卷)

第(5)句中“申饬”不常见,但可以通过“申饬边臣”推测其意思,“申饬”意即“饬令、指示”;“何以使为”中,“何以”“何……”在课本中出现过,是常见的固定搭配。第(6)句中“罗织”“贬谪”较为常见,“同肆”可以通过前后句推测意思;“发”在课本上出现过,尤其是在《苏武传》中,此处可译为“开挖”。

文言文句子翻译是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文言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而知识迁移能力和推断能力是关键能力。此外,书面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很重要。考生要实现文言知识的迁移运用,需要大量的词语积淀和反复的阅读训练,才能举一反三。推断能力是一种较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它需要丰富的文言知识积累和紧扣文本信息才能完成准确的判断。丰富的知识积累为推断提供了一种经验基础,而紧扣文本信息又会为推断提供必要的辅助。

作者简介:余昆仑(1981—),男,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教研员,主研方向为语文教学、高考研究。

猜你喜欢
文言文阅读理解传承
因“体”而读整体观照
畅游文言王国,感受古文神韵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例析提升中考文言文阅读复习实效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