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质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018-11-16 10:46林红云
语文教学之友 2018年10期
关键词:课文教师教学

摘要:质疑是通过提出问题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的质疑中掌握知识、学会思考、发展智力,这种质疑教学法得到了教师的普遍重视。拟结合教学实践,总结教师在设置情境,使学生“乐疑”;运用课堂平台,进行灵活多样的“导疑”;针对不同对象,进行认真细致的“解疑”方面的一些做法,以期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质疑;乐疑;导疑;解疑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疑是一种契机,是劈开书本这块“坚木”的一把利斧。人们常说“问题驱动”,指的就是将所要学习的内容蕴含在疑问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问题的研究探索,找出解决的方法。所以说,质疑是通过提出问题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主动的质疑中掌握知识、学会思维、发展智力,这种质疑教学法得到了教师的普遍重视。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人提出并实验过“问题教学法”;20世纪80年代,于漪老师又提出并实践“设疑、激疑、疑中又疑”的“疑问教学法”,影响深远。

新课标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强调要通过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把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如何凭借教材提供的条件,培养和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乐疑”

质疑的前提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勇于发现、敢于提问、乐于质疑。这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平等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是“内因”,教师是在“导”而不是灌注,更不是代替学生学。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要鼓励学生敢于争辩,惯于研讨交流,大胆说出自己的疑惑。

其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我整理了从孔子、朱熹到陶行知、叶圣陶等古今著名教育家关于“勤学好问”的名言启迪学生,又介绍牛顿、李四光等中外名人善疑的事例激发学生,使他们认识到质疑是打开一切知识宝库的钥匙。

最后,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质疑问难的宽松环境,使他们大胆提问与争辩。有的学生本来有疑,又担心提出来不得要领,说不到“点儿”上,受老师责怪或被同学笑话。对于此类学生,我热情地鼓励,只要说出来就肯定他们提问的勇气;对有价值的提问就表扬;答问时出错,也给予鼓励性指导;没有想好的问题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

实践证明,学生的问题越多,好奇心越强,学习兴趣就越浓,思维越活跃,课堂教学效果也越好。有的学生学习较差,把握不住要点,甚至对所学内容不知所云,提不出问题,教师更要多指点。我引导学生从字、词等难度较小的方面入手,学会质疑。

利用做班主任的有利条件,我还吸取了同行介绍的多种方法进行质疑的课外训练,使学生养成乐疑的习惯。比如:

1.每日一问。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每天写出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记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我每周进行检查。

2.开展质疑比赛。同一篇文章,让学生读后质疑。在相同的时间里,看谁提的问题多,谁的问题切中了要害,由教师进行评议。通过此类比赛,学生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了提问的乐趣。

3.利用班里的板报栏进行表扬。在每期板报上,都开辟一个表扬栏,对于善于提问、善于学习的同学提名表扬。

二、利用课堂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导疑”

我很重视课前的预习环节。每篇新课文,对学生而言,都会存在字、词、句、篇方面不解的问题。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我会布置分小组预习,通过阅读、讨论、查资料,首先解决生字生词,再结合课后练习,使学生对课文有初步的理解。对于尚不理解的词语、句子和问题先记下来,留待课上解决。

课堂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在预习的基础上,每个学生都应该回答: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尽管学生的水平不一,但疑惑点大体差不多。生字生词方面的障碍,通过预习交流和课后注释,学生自己大体能够解决,课上主要解答疑难问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质疑求新的过程中去发现与探究,从而获得创新性发展。导疑的途径很多,文题、内容、词句、过渡甚至插图、关键标点等都可以用来导疑。下面列举我的几点做法:

1.题目质疑。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常常可统揽全文。很多课文的题目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蕴含着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经常引导学生对课文题目进行研究,既利于对全文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达到以疑促读的目的。我在讲授《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读完题目后就让学生思考:“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爬山虎的脚长得什么样?”“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作用?”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抓住了文章的重点。

2.词语质疑。学生对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及不理解的词语质疑,能加深其对文章的理解。如《果敢的判斷》一课,引导学生抓住“果敢“这一关键词,提出了三个问题:这个“果敢”的判断说的是什么?小泽征尔在什么情况下做出的“果敢”判断?他为什么能做出“果敢”的判断?引导学生延着这三个问题去思考,就能很自然地抓住重点,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3.句子质疑。对重点的句子或特殊的句式质疑,与词语比较,句子更能表达文章更深层次的蕴含。教师要抓住那些包含着深刻意义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多加思考,从中发现问题。如学习《六个馒头》一文,我就抓住关键的句子:“女孩子的脸上渐渐有了笑容,默默接受了同学们不留痕迹的帮助,享受着金钱买不到的纯真丰厚的友谊。”反复读这个句子,启发学生提出质疑。学生就会纷纷提出:“为什么不留痕迹”?“享受”的含义是什么?同学们是如何 “不留痕迹”地帮助女孩子的?

4.段落质疑。教材选用的文章,一般都是脉络清晰,段落分明的范文。抓住关键段或过渡段进行质疑,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执教《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时,我重点抓“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一段质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树木被砍与村庄消失的关系,提高其环保意识。

5.通篇质疑。要围绕课后的练习和全文的中心进行,如果是记叙文,就围绕描写人物举止言行的关键词进行质疑。如果学生能提出写作方法、学习方法等较高层次的问题,更应予以表扬。

除以上方法外,教师还应教会学生围绕对事件、文章内容、课文插图、课文空白、课文结尾内容等部分提出疑問。这样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其质疑水平。

教师引导质疑,还有很多应注意的事项。诸如:要在关键处提问题,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抓主要问题,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问题要深浅适度,切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所设问题要明晰,不要含糊其辞等等。

三、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解疑”

学生的质疑提问,包括对问题的分析,归根结底还只是教学的手段,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获得知识。语文教学不同于数学、外语等课程,它所要解决的不完全是知与不知的矛盾,而是解决知得多与少、深与浅的矛盾。因此,在“解疑”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较高的参与度。

1.直观感受。讲《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叫苍耳,我就找来真正的苍耳让学生亲眼看看,亲手摸摸。这样,通过观察实物再加上讲解,学生就会明白苍耳传播种子的巧妙方法了。

2.动手实验。在学《吹泡泡》一课时,让学生可以亲口来吹,观察泡泡的形态,同时感受吹泡泡的乐趣,理解作者的心情,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3.结合上下文理解。如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开始葫芦长得很茂盛,最后葫芦为什么都落了呢?”我引导学生,先读读二、三自然段,再结合这两段的内容和已有知识去理解。学生经过思考,认识到:这个人没有听邻居的劝告,不治叶子上的蚜虫,而叶子是要为整棵葫芦输送养料的,因此叶子死了,葫芦也落了。

4.相互讨论。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在小组讨论中解决。这样,经过交流自己的理解与心得,很自然地把自己的学习成果转化成集体的财富了。

教学中还可以帮助他们总结归纳出不同类型文章的不同特点,总结不同的质疑途径,以便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与效率。比如:记叙文,就要让学生理清记叙的六要素及记叙顺序,还可以赏析好词好句,体会中心;说明文,则要重点理清说明的顺序,尤其要总结主要的说明方法等等。

总之,在培养学生“乐疑”的基础上,通过细致认真的“导疑”,最后达到 “解疑”的目的,是我们培养和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学生勤动脑、爱思考、好提问的习惯一旦养成,将会终生受益。

作者简介:林红云(1976—),女,北京市房山区良乡行宫园学校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语文课堂教学与实践。

猜你喜欢
课文教师教学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秋天在哪里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美育教师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