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延镯,何宝杰
(河南赛思口腔医院综合科,郑州450008)
下颌阻生牙通常易引起邻牙龋坏、冠周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其阻生类型不同引起的并发症类型亦不同,其中近中阻生类型牙致邻阻生牙致龋率最高[1]。对此类牙齿的处理临床上多主张预防性拔除。本文对538例下颌近中阻生牙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讨阻生牙的拔除时机。
收集2014—2016年于河南赛思口腔医院门诊就诊的近中阻生牙患者538例,年龄20~60岁。其中男273例,年龄(38.2±17.6)岁,女265例,年龄(40.9±12.4)岁。纳入标准:已萌出近中阻生牙,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排除标准:未萌出近中阻生牙,第二磨牙非远中邻面龋坏,第二磨牙缺失。
将538例患者按年龄分为4组:20~30岁组(n=214,男92例、女122例),31~40岁组(n=160,男87例、女73例),41~50岁组(n=119,男73例、女46例),51~60岁组(n=45,男21例、女24例)。
538例患者均行X线摄片(包括曲面断层及阻生牙区的根尖片和咬合翼片)并拔除阻生牙,同时确定阻生牙邻牙远中邻面有无龋坏。
利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进行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38例患者第二磨牙龋坏的患病率为52.4%(282/538),其中男女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8>0.05),见表1。4个年龄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0.01),见表1。提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近中阻生牙致第二磨牙龋坏的患病率有明显升高的趋势。
表1 538例患者性别和年龄分组第二磨牙龋坏的患病率比较
下颌近中阻生牙萌出后与第二磨牙远中形成一个类似三角形样间隙,食物碎屑不易从中排溢而出,口腔清洁措施难以将其彻底清洁干净,加上缺乏口腔唾液的有效自然冲刷,故极易滞留菌斑及食物碎屑,从而引起第二磨牙龋坏,因此男女患病率无明显差异,本文数据也证实了此观点。
临床上近中阻生牙致第二磨牙远中邻面龋坏(未及髓腔),通常龋坏位置靠近牙颈部或深及龈下,如在拔除阻生牙前进行充填治疗需磨除大量牙体组织,拔除时需尽可能保护充填材料防止脱落;如拔除后因拔牙窝血性渗出通常不能同期行充填治疗,待拔牙窝初步愈合后方可行充填治疗,但往往因视野、操作位置及隔湿等因素导致充填效果不佳,有关该类龋坏的具体治疗时机及具体充填方法鲜有报道。而临床上常见的为近中阻生牙致第二磨牙龋坏发展至牙髓炎,患者通常以主诉牙痛就诊,针对此种情况其治疗方法如下:1)拔除阻生牙后治疗第二磨牙冠修复;2)保留阻生牙治疗第二磨牙及阻生牙后联冠修复;3)保留阻生牙治疗第二磨牙,切除第二磨牙牙冠后充填治疗使阻生牙牙合面完全暴露于口腔中[1-3]。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治疗第二磨牙同期拔除阻生牙,为减少患者就诊次数,一次阻滞麻醉下完成第二磨牙根管预备及第三磨牙拔除,1~2周后行第二磨牙冠修复[4],但因龋坏区位置较深甚至累及牙根,后期牙冠边缘密合度及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等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对下颌近中阻生牙进行早期预防性的处理非常必要,因为20岁前阻生牙牙根尚未完全形成,拔除时不存在根部阻力,不会损伤下牙槽神经,拔牙最佳时机为14~20岁[5]。然而大部分阻生牙一般在18~25岁萌出,萌出前阻生牙牙冠上方尚有骨质覆盖,此时切开去骨拔除阻生牙损伤较大,临床上往往不能被患者接受。Kugel ber g等[6]曾对拔除阻生牙后第二磨牙远中牙周组织恢复情况进行观察,表明阻生牙拔除后远中牙周往往恢复不佳,牙槽骨恢复效果差。徐光宙等[7]也报道了阻生牙拔除后多伴有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骨缺损造成第二磨牙远中牙根的牙周疾病。临床上也经常遇到患者在拔除阻生牙愈合后主诉第二磨牙远中牙龈不适,或近中阻生牙终身不萌出且无不适,故笔者认为,临床发现下颌近中阻生牙未有萌出可暂时不予处理,但需注意随访观察。
本文对538例萌出近中阻生牙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随着年龄增长第二磨牙患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因此为保护第二磨牙,可对已萌出近中阻生牙的20~30岁患者考虑预防性拔除。拔除后可在拔牙窝内植入人工骨材料或PRP(富血小板血浆),使得下颌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及牙周组织达到较理想的远期修复效果[8-9]。
本研究对象为已萌出的近中阻生牙,对于未萌出的近中阻生牙对于第二磨牙的影响并未做观察分析。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未对研究对象进行口腔卫生习惯的评估,并且50~60岁组观察对象样本量过小,致使50~60岁组患病率较40~50岁组有所下降,有待于积累更多临床病例进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