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红亮,董家田,孙小淋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 201403)
草莓为蔷薇科草莓属宿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为人工栽培的草莓,来自欧洲。我国人工草莓生产始于20世纪初期,1915年,人工种植草莓由俄罗斯侨民从莫斯科引入中国,当时引进的品种叫“维多利亚”,别名“胜利”,共计500余株,栽种在黑龙江的亮子坡,这是中国文字记载最早的人工草莓栽种史[1]。到2012年,我国草莓种植面积已达13.3万hm2,已经成为世界草莓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几乎所有的省、市、自治区都有种植,但主要产地集中在辽宁、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等东部沿海地区,重点草莓产区包括辽宁丹东、河北保定、山东烟台、上海青浦等地。
上海郊区作为我国栽培草莓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经开始将草莓作为经济作物进行栽培。在20世纪90年代,全市草莓种植面积稳定在3300 hm2左右,主要集中在青浦和奉贤地区,并于1993、1994年达到顶峰[2]。
上海草莓栽培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改变,发展势头更为良好。目前在各郊区特别是青浦、金山、嘉定、崇明、浦东等区都有种植。
上海草莓种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趋于稳定,但产值不断提升,经济效益较好。以近3年为例,2014年度上海地区草莓种植面积约为1770 hm2,平均每公顷产量21 t,每公顷产值31.5万元左右,年总产量3.71万t,年总产值为5.48亿元。2015年度种植面积约为2030 hm2,平均每公顷产量22.65 t,每公顷产值31.05万元左右,年总产量4.6万t,年总产值为6.30亿元。2016年度种植面积约为2000 hm2,平均每公顷产量20.85 t,每公顷产值42.45万元左右,年总产量4.18万t,年总产值为8.49亿元。
上海经历过露地草莓、小环棚草莓、大环棚草莓三个阶段的栽培方式。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开始采用露地覆膜栽培和小环棚覆膜栽培方式;到90年代中后期则开始以塑料大棚为主要栽培方式;到如今,除了少数种植户零散露天种植之外,上海基本上实现了草莓的大棚种植。上海大棚种植草莓一般选用单栋钢架塑料大棚,跨度6 m,长度40 m,拱高2. 5 m,肩高 1. 5 m,这种大棚规格的选择是适应上海本地气候的自然选择[3]。
上海经过早期试种不同草莓品种之后,逐渐有目的地引进适合当地气候环境的国外优良品种,并加以改良,以更加适应本地栽培。上海之前先后从国外引进“宝交早生”、“丽红”、“明宝”、“丰香”等品种,这些品种曾经占据了上海草莓生产的大半江山。近年来,随着之前引进品种的老化、病虫害发生加剧以及品种的更新升级等问题,一些品种逐渐退出了市场,上海又进一步筛选引进了“宁玉”、“章姬”、“甜查理”、“越心”、“红颜”、“新屯一号”、“紫金红玉”、“太空2008”等新品种,但各品种的表现优劣不一,如“宁丰”产量高,抗病性强,但畸形果多,品质较差;“紫金红玉”抗病性强,易种植,畸形果少,品质一般;“太空2008”产量高,单果大,但品质较差。在市场的自我选择下,目前上海地区草莓的主栽品种是“红颜”和“章姬”两个品种,以2016年度为例,上海这两个品种的栽种面积分别占56.1%和37.0%,而“宁玉”、“天仙醉”、“越心”等其它品种的面积仅占6.9%。
“红颜”是日本优质大果型草莓新品种,果实呈长圆锥形,色泽红艳,以其肉质硬度适中、口感佳、单果大、耐贮运等特性而受到市场的欢迎,该草莓品种的种植效益高于其他品种的。“章姬”是来自日本的一个早熟品种,果实长圆锥形,色泽淡红,个大畸形少,味浓甜、芳香,果色艳丽美观,柔软多汁,休眠期浅,适于礼品草莓和近距运销温室栽培;其缺点是果实太软,不耐运,适合在城市市郊游客下地采摘。
不过,尽管“红颜”、“章姬”目前占尽风光,但“甜查理”、“宁玉”、“越星”等其他品种也表现出适应性强、稳定性好、抗逆性强、田间长势旺盛的特点,相信经过改良和实践后会有很大的推广价值和发展空间。
上海重点推广草莓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对草莓生产全过程中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重点攻关,主要包括育苗技术、利用太阳能加石灰氮及生物菌肥土壤消毒技术、开沟起垄机械、水肥一体化技术、棚内温度和温度的精确控制技术、使用电灯补光和喷赤霉素技术、增施CO2气肥技术、性诱和色诱杀虫技术、棚室内用烟雾杀菌剂熏蒸技术以及草莓繁苗期避雨、遮荫、降温技术等[4]。
1.4.1 草莓育苗技术 草莓的生产从育苗开始,但目前上海草莓常规繁殖种苗方式相对落后,存在品种种性退化、病毒病发病严重等问题。特别是上海两大主栽品种“红颜”、“章姬”的幼苗耐热性和抗涝性差,易出现感染炭疽病、灰霉病和死苗等问题,导致常规露地育苗繁殖系数低。为了克服种苗供应瓶颈,上海在草莓脱毒育苗技术上进行了重点攻关研究,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开展:一是开展草莓脱毒苗育苗技术研究。以目前上海郊区草莓主栽品种“红颜”、“章姬”,以及引进的草莓新品种为对象开展试验研究,掌握相应草莓品种的脱毒原种苗组培快繁、原种二代苗驯化和生产用苗繁育相关技术;二是开展草莓原种苗培育、驯化、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并对草莓生产苗试种生长结果特性进行评价;三是开展草莓设施、露地生产用苗扩繁技术研究,包括不同繁苗设施设备、育苗基质、繁苗技术研究,提出了与不同草莓品种相适应的繁苗技术;四是上海有关部门与高校、企业广泛开展合作,进行了草莓茎尖组培育苗、花药组培育苗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种苗提纯、更新、良种繁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目前,上海已在草莓主产区青浦、浦东、嘉定和金山等分别建立了草莓脱毒苗原种圃、生产苗育苗基地,在满足本区域需求的基础上,向周边区域的草莓种植者提供优质种苗。
除了在上海本地建立草莓繁苗基地外,上海还开始尝试利用外地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夏秋季节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的特点进行冷地繁苗技术开发,避免上海本地夏秋高温季节草莓育苗高温性病害的发生,在浙江省建德市长期建立了33.3 hm2的新品种草莓繁苗基地。
1.4.2 草莓水肥一体化技术 草莓生产与很多其他传统作物生产一样,采用施肥和灌溉分开的水肥管理模式,容易产生灌溉、施肥不及时不均匀的现象,不仅不利于草莓的生长,也不能满足现代化种植的需要。水肥一体化技术将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借助压力灌溉系统,将可溶性固体肥料或液体肥料配兑而成的肥液与灌溉水一起,将其均匀、准确地输送到草莓根部土壤。采用灌溉施肥技术,可按照草莓的生长需求,进行全生育期需求设计,把水分和养分定量、定时、按比例直接提供给草莓。
目前,草莓水肥一体化技术在上海嘉定、青浦、金山、浦东新区等区县示范后逐渐得到了推广。整个上海地区大棚草莓水肥一体化的技术覆盖率达到70%,在合作社中的覆盖率已经基本达到95%以上,农户达到50%以上。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后,化肥使用量减少20%以上,节省人工成本25%以上,节本增效10%以上。
1.4.3 质量安全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关系到草莓的质量安全,是草莓生产中最重要的一环。上海在这方面的做法可以用“行政监管、核心示范、技术推广”概括。
在行政监管方面,上海市农委制定草莓生产管理的相关制度,上海市农技推广中心等有关部门加强上海草莓的安全生产监管,随机进行集中抽样检测,并随时对各区县的草莓生产基地的生产资料仓库、田间档案、产品包装进行检查。
在核心示范方面,在闵行航育基地建立了草莓绿色防控核心示范点。核心示范点由市农技中心全程进行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指导,病虫害防治以农业防治为主,采取水肥一体化、滴灌、土壤高温消毒处理等技术,配合杀虫灯诱杀、性诱剂诱虫、黄板诱杀、地膜覆盖等物理防治措施,使用木霉、枯草芽孢杆菌、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等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药剂,确保草莓产品的安全性。核心示范点所有的防治材料、药剂均由上海市农技中心统一提供,并在田间指导使用方法,确保技术到位。上海市绿色防控核心示范点在草莓全生长季的化学农药使用量比面上减少30%以上,其生产的经济作物产品在农残抽检中没有违禁检出和农残超标,质量全部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在技术推广方面,上海正不断加大商品有机肥、叶面肥料、新农药、新技术的试验与示范,推广了“禾绿”、“超大”、“坤之缘”等有机肥料,“碧护”叶面肥,“木霉菌”、“枯草芽孢杆菌”等生物农药,以及“凯润”、“凯泽”、“健达”、“阿米西达”、“阿砣”、“世高”、“哒螨灵”、“安打”等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防治草莓病虫害。在青浦区、嘉定区、金山区开展了“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专项——草莓安全用药”专项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草莓病虫害测报点的建设和维护、草莓主要病虫害的防治药剂的引进和筛选、低毒高效农药安全使用的技术示范以及病虫害科学防治的培训和宣传。这些技术推广,从根本上保障了上海草莓生产的质量安全。
上海草莓生产曾经的种植大区奉贤区目前已经严重萎缩[5],当前主要集中在青浦、嘉定、浦东、金山四区,尤以青浦和金山著名。青浦白鹤镇是青浦乃至上海草莓产业发展的代表,早在1999年就被评为“中国草莓之乡”;而金山近几年来草莓产业异军突起,以“鑫品美”为品牌的优质草莓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逐步提升。
青浦白鹤镇已有近30年的草莓种植历史,草莓不仅是该镇的特色主导经济作物,也是上海市重点发展的区域特色农产品之一,是当地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白鹤草莓节”是上海知名的农业休闲旅游活动。
目前青浦白鹤镇有2900多户农户从事草莓种植,面积稳定在400 hm2左右,其中无公害草莓栽培面积247 hm2左右,年产量9100 t,年销售额约1.1亿元,主要分布在赵屯、江南、南巷、太平、红旗、曙光、梅桥、响新、五里、朱浦、金项、王泾、青龙、杜村等15个村(见图1、图2)。
图1 青浦区白鹤镇2014~2016年度草莓生产情况
青浦白鹤不仅成立了上海青浦赵屯草莓研究所、上海青浦永胜草莓研究所,还有不少规模较大的草莓企业,主要生产龙头企业有上海金瓶蔬果专业合作社、上海永生瓜果专业合作社、上海春鸣蔬果专业合作社等,主要的草莓品牌有“赵屯桥”、“金瓶”、“强胜”、“绿延”等,在销售季节,白鹤草莓平均每天市场成交量达5万kg,高峰期超过8万kg。当前其45%的草莓通过网上直销和市场批发,主要销往本市及周边地区;20%的销往各宾馆、会议场所、企业单位;35%的通过赵屯地区的草莓营销大户销往本市的各大超市,如农工商、家乐福、易初莲花、麦德龙、乐购等。
目前在白鹤镇的草莓生产方式以六型塑料钢管大棚为主,主栽品种以“红颜”为主,其栽培面积约占90%;其次是“章姬”,其栽培面积约占7%;而“宁丰”、“宁玉”等其他品种的栽培面积只占3%左右。白鹤镇现有国家级草莓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个(草莓种植示范户1233户,示范面积78.67 hm2)、草莓标准化生产基地7个。这些标准化基地和当地草莓专业合作社的技术示范和辐射带动,使得当地农户的草莓种植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草莓的每公顷产量由原来的18.0 t提高至现在的21.0 t,草莓的每公顷产值由原来的18.0万元提高至现在的25.5万元,真正体现出了区域特色农产品的经济价值优势。
当前白鹤草莓生产主要应用的技术有遮阳网技术、高温闷棚技术、蜜蜂辅助授粉技术等,这些技术在当地的应用面积占比已达90%以上,使得白鹤草莓的生产技术水平略高于国内其他草莓产区。
图2 青浦区白鹤镇各村2014~2016年度草莓种植面积
金山草莓产业近年来持续稳定发展,以“鑫品美”品牌为主导的草莓产业在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方面成效显著,种植与生产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提升。
目前金山区草莓生产方式全部为大棚种植,主栽品种由“丰香”转变为“红颜”和“章姬”,这两个品种的种植面积已占90%以上。从近3年来看,其种植面积呈逐年递减趋势,2014年秋季全区草莓种植面积为170 hm2,2015年秋季为100 hm2,2016年秋季为90 hm2。产量也逐年递减,2014年全区草莓总产量为312.2万kg,2015年为164.2万kg,2016年为158.6万kg;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变化不大,维持在16.50~18.6 t/hm2;最高单产不断创新高,2014年度为26.22 t/hm2,2015年度为30.00 t/hm2,2016年度为37.50 t/hm2;最低单产在8.25~9.00 t/hm2。
近3年来,金山区商品草莓的平均销售价格和单位面积产值呈逐步上升趋势,2014年的平均销售单价为17.64元/kg,最高单价为100.00元/kg;全区平均公顷产值为32.7万元,总产值为0.55亿元;全区大棚最高公顷产值为56.25万元,最低为10.05万元。2015年商品草莓的平均销售价格为21.07元/kg,最高单价为100元/kg;全区平均每公顷产值为34.7万元,总产值为0.35亿元;全区大棚最高每公顷产值为78.75万元,最低为3.95万元。2016年商品草莓的平均销售价格为25.31元/kg,最高单价为160元/kg;全区平均每公顷产值为43.5万元,总产值为0.40亿元;全区大棚最高每公顷产值为75万元,最低为15万元。全区草莓以品牌销售为主。
近年来,随着草莓采摘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上海草莓节也正成为上海休闲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草莓产业也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金山、青浦、嘉定等区通过举办草莓节、草莓评比等一系列活动加大品牌宣传力度,进一步拓宽了本市草莓种植户的销售思路和销售渠道。他们既会在商场设专柜进行销售,也会以微信、网站等形式,发布农户和合作社的联系方式、草莓价格、驾车或乘车路线、草莓的照片等信息,不断吸引大量客户直接预定草莓或预约采摘。不少种植大户更是通过网络平台,成为了沃尔玛、家乐福等大型超市的配送商,使得草莓销售不仅省心又省力,而且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形成了种植经营特色,促进了广大草莓种植户积极转变种植思路,从绿色生态、休闲旅游、网络营销等方面入手,不断提升产品档次,培育优质精品,走“特色、精品、绿色”路线,实现上海草莓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传统型向精品型的转变。
以青浦白鹤为例。在草莓节举办之前,当地每年元宵节过后经常出现“果贱伤农”现象,但举办草莓节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应:一是经济活力增强,具体表现为每千克草莓的售价增加了6元左右;二是农家乐餐饮蓬勃发展,部分农户开始有意识地改善农家庭院景观以吸引游客;三是白鹤草莓的影响力与创收能力增强,主要表现在通过上视新闻、地铁快报、QQ腾讯通、新浪微博等媒体宣传,扩大了白鹤草莓的影响力。近年来,每年白鹤草莓节均可吸引游客20多万人次,节间可销售草莓约2500 t,销售额超6000万元。可以说,草莓节的举办,既提高了白鹤草莓的知名度,也为草莓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体来说,在上海草莓产业历史中,早期栽培面积少,产量低;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先后从国外引进“宝交早生”、“丽红”、“明宝”、“丰香”等品种,促进了上海草莓产业的快速发展;1990年前后开始采用露地覆膜栽培和地膜小拱棚栽培,主要栽培品种仍为“宝交早生”等,这是上海草莓生产上迈出的第二步;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上海草莓露地覆膜栽培和小环棚覆膜栽培占相当比重,“丰香”为主要栽培品种,这是上海草莓生产上迈出的第三步[4]。近年来,上海连同周边地区江苏、浙江成为全国鲜食草莓的重要生产基地,其种植面积已趋于稳定,而品种仍在不断优化,在栽培方式和种植技术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产值在不断提升,产业在不断向优势地区聚集,虽然规模化受到了一定限制,但品牌化、专业化趋势明显。
致谢:感谢上海市农委、青浦区、金山区等有关部门提供大量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