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芳,德娜·吐热汗,依司马,陈婷婷,卢 婷
(1.新疆农业大学 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2.新疆农业大学 数理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居民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及物质文化生活。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对提升国民幸福逐渐减弱的阶段,而改善民生是增强国民幸福感的强劲动力[1]。现阶段,新疆农村居民依然占有较大比重,农业依旧是新疆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改善民生仍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2]。相比于城市社会,经济转型和社会转变对农村社会的观念与心理冲击更大[3],对农村居民占全疆总人数51.6%的新疆来说,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可以直接反映到整体生活质量中。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给农村发展和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带来了新的机遇。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是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及有关问题进行了研究,林南等[4]认为生活质量是人们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程度和对生活的总体评价,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层面评估体系;卢淑华等[5]认为人们生活的社会环境所表现的客观生活质量指标是主观生活质量评价的物质基础;风笑天等[6]认为单一地用主观或者客观指标都难以全面评估居民的生活质量,并且主观生活满意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的,因此只有将客观的物质生活与主观生活满意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反映居民生活质量;胡荣华等[7]认为生活满意度是居民根据自己设定的准则对自身生活质量做出的主观评价,主观生活质量的分析结果更加符合实际;朱迪[8]建立了一个市场-集体-环境-个体因素组成的分析框架,对生活满意度进行系统研究,他认为要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推进社会保障等制度的改革,保证生活质量的平稳提升。由于我国农村生产力尚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物质生活的满足程度不高,这一阶段,物质生活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民生活质量的相关性较强,所以我国的学者对生活质量及评价指标的研究更倾向于客观方面。
从已有的文献得知对于新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研究较少,总的来说现有文献对新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研究较为薄弱,尚没有对新疆各地区农村居民生活质量进行调查研究的文献,由于新疆是“一带一路”核心建设区,因此本文基于已有的生活满意度研究理论,利用伊犁特克斯县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分析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为切实提高新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出对策和建议。
研究数据来源于对伊犁特克斯县各个乡镇农村居民进行的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760份,实际收回问卷731份,经过对问卷的复核和逻辑性检查,最终获得有效问卷71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2%。由于此次调查涉及特克斯县8个乡村,农村居民较多,因此采取系统抽样方法。由于户主对于家庭信息更为了解,因此调查主要以户为单位调查,受访者个体信息大多为户主信息,主要以调查问卷与入户走访的双重形式进行调研。本文将自变量分为3类:(1)居民个体特征,信息主要以户主为主,主要包括性别、民族、年龄、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是否结婚等;(2)家庭情况,主要包括家庭月总收入、家庭月生活消费、年教育支出、娱乐支出、医疗支出等;(3)社会条件满意度,包括生活满意度、交通状况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商品丰富度等,本文结合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更加全面地探究新疆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满意度问题。
本文选取14个变量,对新疆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进行分析,数据及其赋值说明如表1。其中性别比例为女性9.22%,男性90.78%;民族比例中,汉族为16.9%,回族42.74%,哈萨克族及其他为40.36%;年龄范围从15岁到66岁以上;文化程度包含“小学及以下”、“中学”、“专科”、“本科及以上”学历;家庭月总收入水平涵盖范围从0到6000元以上;家庭月消费支出水平涵盖范围从0到5000元;年教育支出涵盖范围从0到5000元以上;娱乐支出涵盖范围从0到3000元以上;医疗支出涵盖范围从0到5000元以上。数据基本涵盖了农村居民的各类人群,因此可以有效反映新疆农村居民各类人群生活满意程度。
表1 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解释变量及赋值说明
本文共选取了14个变量来反映影响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因素,虽然使得分析更加全面,但解释变量间可能会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使得参数估计量经济意义不合理、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失去意义,模型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本文采用条件指数和方差膨胀因子对解释变量进行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运用Stata14.0软件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方差膨胀因子VIF值和条件指数,解释变量的VIF值均小于5,条件指数均小于100,因此解释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不需要进行整合或剔除,对14个解释变量均予以保留。
表2 解释变量多重共线性检验
此次调查的因变量生活满意度分为5个等级,即“不满意=1”、“不太满意=2”、“基本满意=3”、“满意=4”、“很满意=5”,由于被解释变量是一个有序变量,因而本文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也叫累计Logistic模型,由于因变量有j=5个等级,所以对应Logistic模型就有j-1个函数,设等级为j的概率为P(Y≤j|X),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P(Y≤j|X)=P(Y=1|X)+P(Y=2|X)+…+P(Y=j|X)
(1)
做Logit变换:
(2)
两边取对数:
(3)
化简得:
(4)
式中αi为截距参数,βi为回归系数,Xi为解释变量。
优势比是指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与不发生概率之比,计算公式如下:
(5)
利用Stata14.0进行有序Logistic分析,结果如表3。由表3可知最大似然估计值为-709.43,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伪R2为15.37%,模型的整体显著性水平P值小于5%(Prob>chi2=0.000),说明模型整体上比较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参数估计值
注:连接函数为logit,***、**、*分别表示在1%、5%、10%的显著性水平下,解释变量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3.3.1 个体特征与生活满意度 (1)民族属性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由于民族属性的不同,农村居民间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也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使得农村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评定标准迥异;与此同时,一些更利于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生活习惯与方式的转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2)文化程度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表3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文化程度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0.204,表明文化程度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根据OR=1.227,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文化程度每上升一级,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将增加1.227倍。文化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农村居民获得文化知识,提升文化素质,获取劳动技能,提高就业能力,有利于居民择业,与文化程度较低的居民相比,其获得较高收入从而改善生活质量的可能性更高,农村居民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可以满足居民的生存性消费甚至更高层次的需求,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3)婚姻状况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向作用。表3显示,婚姻状况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且系数为1.271,表明婚姻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根据OR=3.564,结婚的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是未婚的3.564倍。已婚且家庭幸福的农村居民不仅感受到来自家庭成员的支持与关怀,抗压能力增强,而且生活上有了归属感与安全感,增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4)健康状况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作用。由回归结果可知健康状况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且系数为0.789,说明健康状况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健康状况越好,生活满意度越高。根据优势比OR=2.20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健康状况良好的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是健康状况差的居民的2.201倍。良好的健康状况不仅可以降低农村居民的农业生产成本,而且可以提高居民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9],有助于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增加非农收入,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
3.3.2 家庭情况与生活满意度 (1)家庭月总收入是显著影响生活满意度的经济因素。由表3可知,家庭月总收入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且系数为0.321,表明家庭月总收入对生活满意度产生正向的影响,即收入越高,居民对生活越满意。根据OR=1.379,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居民家庭月收入每上升一个等级,生活满意度就上升1.379倍。经济收入是满足居民家庭物质生活的决定性条件,较高的经济收入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居民的物质生活,也有利于满足居民的高层次需求,降低居民的经济压力,提升生活品质,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2)年教育支出对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根据回归结果,年教育支出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且系数为-0.128,因此认为年教育支出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年教育支出越高,生活满意度越低。根据OR=0.879,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年教育支出每上升一级,生活满意度将降低0.879倍。目前对于新疆农村居民来说,经济收入大部分用来满足吃、住等基本生存条件的消费,即生存性消费比重较大。较多教育费用的支出意味着农村居民为了维持基本生活,要减少基本物质生活的支出,降低生活标准,降低生活满意度。
(3)医疗支出对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反向影响。表3显示,医疗支出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系数均为-0.214,表明医疗支出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影响。根据OR=0.807,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医疗支出每上升一级,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将降低0.807倍。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发现,农村依然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一方面不利于居民及时救治,增加疾病恶化的可能性,居民长时间遭受病痛的折磨,降低生活满意度;另一方面,医疗支出越高,支出占总收入的比例越大,导致其他消费受到严重影响,居民的经济压力增大,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这些因素都不是单一地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而是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生活质量,即交互效应。一方面由于居民个体健康状况的差异性,使得农村居民从事行业的属性各有不同,收入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收入又影响着居民的消费,包括基本生活消费、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对于收入高的人群来说,医疗支出、教育支出、生活消费占总收入的比重相对于收入较低的人群来说比较低,生活质量就高;另一方面,教育支出影响农村居民对受教育年限的需求,对于收入水平较高的居民来说,对教育支出的承受能力较强,供子女上学的概率会大于收入低的居民,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也就越高,将来的工作报酬也会提高,既可以满足基本的物质消费又降低医疗支出的压力,提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3.3.3 社会条件与生活满意度 (1)交通状况满意度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由表3可知,交通状况满意度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系数为0.598,说明交通便利程度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根据OR=1.819,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交通状况满意度每上升一个等级,生活满意度就增加1.819倍。便利的交通有利于农村居民走向城市,及时获得外界的信息,不仅可以增加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而且有利于城镇化的推进,居民感受到城镇的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服务,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2)生活环境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的效应。生活环境满意度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系数为0.646,说明交通便利程度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根据OR=1.908,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生活环境满意度每上升一个等级,生活满意度就增加1.908倍。农村的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居民日常的生活质量,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农村居民的身体健康,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3)商品丰富度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的效应。商品丰富度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系数为0.452,说明商品丰富度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根据OR=1.572,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丰富度每上升一个等级,生活满意度就增加1.572倍。消费者对感受到的商品丰富的评价是由商品分类的方法、商品构成的方法、商品陈列的方法等共同结合而表现出来的。农村居民也是当地的消费者,商品丰富度越高,既能满足消费者在购买时的个性化心理,即根据自己独立的判断进行挑选和做出决策的心理;又能满足居民的从众心理,即通过购买和他人相同商品而感到安心和放心的心理,同时还可以增强居民的消费便捷度,提高生活满意度。
实证结果表明:婚姻状况、健康状况、家庭月总收入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年教育支出、医疗支出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负向作用,民族属性显著影响生活满意度;交通状况满意度、生活环境满意度、商品丰富度的满意度对农村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鉴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区,农村居民与他人沟通交流成为外出谋生的主要难题[10]。根据第6次新疆人口普查数据[11]可知,新疆农村居民中将近有一半的人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而相对收入较高的工作都要求受教育程度较高。因此,语言交流障碍和文化程度低是限制农村居民外出务工、创业就业的主要因素。现阶段甚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新疆农村居民依然要靠基本的劳动获得收入维持生活。因此加强农村居民双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获取更广泛的职业技能,在就业、获得收入和消费时占有明显的优势,增加农村居民的就业机会,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加速了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对农村居民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和渗透下,农村居民对生产和生活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如交通、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娱乐设施等公共设施的配套。目前,新疆农村居民居住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存在资金来源单一,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缺乏管理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公共配套设施较为落后,尚没有形成完整的配套体系,居民生活便捷度不高。因此要加强农村居民居住区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农贸市场、社区医院、学校、娱乐设施等。形成完整的配套体系,尽可能与目前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研究结果显示,民族属性对农村居民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说明文化差异显著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团结成为社会稳定的重大前提。2017年以来,新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结亲周”、“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和困难群众帮扶工作等一系列加强民族团结的活动;在全区高校开展“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着力创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区环境和社会结构,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都已取得重大的成效。农村居民受到来自政府的关怀与帮助,各民族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呈现民族大团结的景象,居民幸福感得到提升。因此,要大力开展农村居民居住区民族文化活动,使得每一个民族都积极参与,形成各民族文化交融的格局,促进文化交流,提升农村居民各民族的生活质量。